
農俠會:三農領域產業社群(資源對接、案例分享、線上課程、線下活動)
成立于2015年的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將衛星遙感、氣象大數據應用于農業,其農業大數據平臺——耘境SaaS平臺,可以在線進行農作物長勢監測、適宜區域規劃、種植面積測算等,助力中國農業實現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的轉變。
目前國內在土地流轉、農業規模化的大背景下,以中小生產企業、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業主體正在興起,生產模式也逐漸向標準化、規范化過渡。然而對于這些農場主來說,一旦生產成規模化之后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采集數據信息比較困難。
不管是在中國的農業領域還是其他領域都會面臨客戶的困惑,主要有三個方面:資產管理、風險控制以及農藝指導,這個也是我們佳格天地努力幫助客戶去解決的。
所以,佳格天地選擇了時空屬性比較強的農業和金融領域。這是佳格天地目前已經有了的產品,而且是正在深挖的兩個行業。對于其他行業我不能說我們沒有涉及,但對我們來講,更多的是以數據層面的服務為主,而不是以業務系統去給客戶做服務。
面對如何服務客戶?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張文鵬指出,目前佳格天地的服務主體是行政管理機構、政府、行業公司,但是行業公司相對比較寬泛一些,從農資公司到食品加工企業,以及農業種植公司,包括大型的農業合作社、農業金融機構,這都是佳格天地服務的對象。
我們發現,而且在中國農業領域,不管是做平臺還是做服務,資產都比較重。
但佳格天地與其他公司的不太一樣的地方,佳格天地希望盡量輕資產運營。對此,張文鵬認為:其實,不管是做平臺還是做服務,關鍵要看能否為農民提供價值。
對于未來,張文鵬指出,目前整個行業的競爭是是極不充分的。佳格天地希望有更多的企業出來教育市場。
(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張文鵬)
那么,佳格天地團隊是如何創業?如何服務用戶的?對未來的思考是什么?農業行業觀察[農業創新創業100+]專訪了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張文鵬,邀請他為大家揭開農業大數據的“神秘面紗”。
農業行業觀察:談談您的創業經歷及佳格天地“牛逼”的團隊?
張文鵬:我是2016年初和張弓、顧竹、王蘊剛他們三個人一起做的佳格天地。但實際上佳格天地是張弓和王蘊剛兩人2013年在美國創建的。
我的創業經歷其實挺平淡的,和其他的創業者沒有太大的差別,就是運營一個企業。不過這里面的故事很多,我覺得對我本人而言,一個比較不一樣的經歷在于,之前我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打工者的形態,而現在是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的形態,相應的考慮的事情和責任也就不太一樣。
佳格天地從成立到現在,我們遇到過很多問題,如技術、融資、市場、客戶等等,其實,這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歸結到人上面,也就是說能否找到合適的人才,是幫助我們解決某個方面問題的關鍵。
從創始團隊來講,我們四個人基本把佳格天地需要從事的,從技術領域到業務領域進行了全面的覆蓋。但是,從團隊來講的話,光靠我們四個人也是不太可能的。我們也會招聘CTO,包括市場總監、銷售總監,他們也是慢慢和佳格天地一起成長起來的。
我們佳格天地的團隊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將志同道合這四個字落實到了工作上。雖然這句話說起來挺虛的,我是負責業務的,很多我的團隊同事以前都是在大企業,如孟山都、IBM出來的。我發現他們到佳格天地以后,雖然日子過得不滋潤,但是會很充實,飽滿度很強。我覺得牽引大家的更多的是佳格天地正在做的,但還沒完成的這件事是大家樂于見到的。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可以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出來,讓自己的價值有一個很好的體現。
農業行業觀察:佳格天地的服務對象是行業公司還是農民?未來是做平臺還是做服務?有什么區別?
張文鵬:佳格天地做什么其實是有點難定義的,因為我們是一家數據公司,傾向于做數據服務,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確實是做服務的。但是和傳統農業意義上的農技服務或者農技推廣服務又不太一樣。
至于做平臺,我們也確實是有自己的數據平臺,所以說,與其花費時間去定義我們是做什么的,還不如說我們就是做這些事的。
目前我們服務的主體是行政管理機構、政府、行業公司,但是行業公司相對比較寬泛一些,從農資公司到食品加工企業,以及農業種植公司,包括大型的農業合作社、農業金融機構,這都是我們服務的對象。
可能有人會想,既然我們在農業領域有突破,那為什么不服務農民呢?毫不諱言的講,我國農民基數很大,在地緣上又比較分散,作為一家初創企業,我們沒有那么多的人手去服務太多的農民。
從企業發展的角度而言,我相信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發展的宏愿,但是當企業無法生存下去的時候,宏愿也就無從談起了。鄧爺爺說過一句話,“我們都要富,但是要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我們認為在農業這個領域,很多的行業公司包括政府是能夠和我們一起去引領,或者是他們去影響到大部分農民的。
佳格天地未來是否會服務農民,目前我認為我們一定會的。事實上,我們現在做的事就是在服務農民,不過階段性的側重點不太一樣罷了。
至于做平臺還是做服務,我覺得這兩者是殊途同歸的。因為無論是做平臺還是做服務,只是運營模式和具體落地的方式不太一樣,其目的都是相同的。
而且在中國農業領域,不管是做平臺還是做服務,資產都比較重,也就是說人比較多,運營重。佳格天地與其他公司的不太一樣的地方就在于,我們希望盡量輕資產運營。
其實,不管是做平臺還是做服務,關鍵要看能否為農民提供價值。
農業行業觀察:數據對于農業來說是一直難點!佳格天地的數據來源來自哪里?未來運用的領域有哪些?
張文鵬:數據不僅僅對農業來說是個難點,在所有行業都是一樣。以IT角度來講,我們認為數據分析有4個步驟,分別是數據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儲存、數據可視化。
目前,在行業內,大家通常會將更多的眼球或精力放在數據分析或數據分發上面,因為數據分析最直接,你分析完會對我的業務產生指導作用。
但是從數據獲取來說,不管是在農業領域還是其他行業都會受到一些限制,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農業領域數據收集較大的一個難點在于高效、廉價、全產樣、大范圍,這個很難。
所以我們在農業領域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取一個樣點,做統計學分析,看它的誤差是多少,這個實際上無形中就會有一些誤差,而且很難照顧到農業本身具備的時間的波動性和空間的差異化。
從佳格天地來講,無論我們是服務農業這個垂直領域還是其他的垂直領域,我們希望能把這四個方面全部都做足。
目前我們用到的數據有四大種類,第一類是遙感數據,第二類是氣象數據,第三類是物聯網數據,第四類是結構化更強的調查類如excel表格。當然在第三類數據里也包含了GPS數據。
至于數據來源,我覺得這也是我們佳格天地在行業內的競爭優勢。我們有自己的數據生產能力。我們發現市場上很多跨行業的大數據公司,更多的是給客戶提供數據分析的工具,而數據是需要客戶自己去生產的。雖然他們會幫助客戶做數據本身的表結構,或者數據本身的格式以及清洗,但是如果客戶公司本身不具備數據積累的習慣,那就很難做數據分析,這個其實也是農業領域的一個難點。
在農業領域大家都知道,數據是很重要的,但是過往來講大家對數據的積累相對比較差。因為數據收集太累了,也太貴了。我以前在孟山都時,做一個省的農民的市場調查大約就要歷時三四個月,花費六七十萬人民幣,這還是比較便宜的,如果問的問題再多一點,估計耗時會更長。而我們收集的這些數據做戰略決策可以用,但是想產生具體的眼前的價值卻是比較難。
所以,在數據收集上面,我們幫助客戶解決的是及時性,高效、廉價、大范圍、全產樣。從我們給客戶的服務來講,我們的算法主要分為三大類型的數據:
第一類,像我們接收到的衛星,其實叫信號,在經過預處理之后,會通過我們的算法,把衛星本身衛片里面的影像或信息提取出來,這時我們叫它數字。然后再配合我們的作物模式、氣象方面的算法,才能把它變成真正的數據。
很多公司到這一步或者第一步的時候就可以啟用商業化了,誠然我們有的時候也在做類似的事情,但是核心競爭力在于我們為什么要做一個垂直領域?我們發現市面上有很多的IT企業會做一些垂直領域的解決方案,我們需要把我們的數據和客戶的應用場景以及應用邏輯綁定,綁定之后數據最大的價值才能體現出來,反之,既然數據能體現它的價值,那我們在定價的時候也可以把價定的高一些。
比如,原來我的數據在客戶那邊能發揮一毛錢的價值,我最多就收5分錢,但是如果可以發揮10塊錢的價值,那我可以定價5塊錢。本身我是做業務的,一般會考慮投入產出比,聽起來比較市儈,但是這件事對于我和客戶而言是雙贏的。
這些數據會運用到哪些領域呢?佳格天地從事的是空間數據或者說是時空數據,而時空數據本身聽上去相對概念性。我跟投資員經常講的是,時空數據它的想象空間極大,但是落地極少,落地極難。
任何一個事情,當他具備了時間和空間的屬性之后,你就會發現他可分析的點很多。在農業領域,我接觸到一個政府行政機構,他們想做一個叫新型農業主體的管理,比較傳統的管理就是農業信息化,把合作社的成立時間、名單、負責的面積,有多少人,這些人的聯系方式,身份證號等一系列信息登記在表格里,可能有些信息也不太全。
如果我們做數據分析,只用這個表上的那些的信息,如從2010年到2017年,這個省域或市域它的合作社或者新型農業主體的增加、單體面積的變化,以省為單位,各縣它的空間分布,以市為單位,各縣或者各鄉鎮它的空間分布。如果將遙感數據或氣象數據加進來,遙感數據可以知道一個省域或者市域的種植結構,合作社隨著年境的變換種植結構是否匹配,土肥狀況,氣象的災害情況等,這個時候可做的事情就會很多,就像我剛剛說的,想象的空間很大,落地極少。
落地極少,其實,這不怪任何人,這是因為我們國家或者說全世界的航天技術只有在近五年內,在民用和商用級別有了個井噴式的大爆發,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將時間和空間屬性極強的數據利用起來。
舉個簡單的例子,北斗的GPS定位。2012年的時候我買了輛車,不太便宜,當時他們問我要不要裝一個自動導航,好像是一萬多塊錢還是兩萬多塊錢,我沒要。我自己花了幾千塊錢買了一個外置的車載的GPS,沒過兩年我發現,那東西我也不用了,我用手機就可以。
這個時候我們就發現,本身定位這件事情以及由定位衍生出來的各種各樣的服務,其實它滲透的很快,這就是一個空間數據很好的運用落地的地方。
不過,我們這個空間數據和GPS這個空間數據不太一樣,GPS用的是點上的數據,我們用的是面上的數據,也就是說,我們用的是矢量。這就就造成了我們的數據庫其實是一個非結構化的數據庫,在調用結構的時候會像筆記本一樣,一抽就會抽出一張紙,而原來的表結構數據我們可以調任意一個點出來。這個時候對IT全技術站的考慮在于,數據分析的算法能否加載這么大的數據,以及我在給我們的客戶做前端展示時速度是否夠快。加載一個網頁大概不到兩秒,這是應該的,如果加載一個網頁超過兩分鐘,哪怕我的理論再好,東西再好用,客戶也不會滿意。
這一系列問題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空間數據其實本身就能用在農業、金融、環保、交通等領域,我們自己也只能選定一兩個行業去深入研究。
最后我們選擇了時空屬性比較強的農業和金融領域。這是我們目前已經有了產品,而且正在深挖的兩個行業。對于其他行業我不能說我們沒有涉及,但對我們來講,更多的是以數據層面的服務為主,而不是以業務系統去給客戶做服務。
農業行業觀察:農業大數據很高大上,您是如何讓這些數據落地?如何讓使用者(農民)運用這些數據?
張文鵬:從我們公司設計的產品來講,我們要先理解客戶要怎么用這個數據,或者說沒有這個數據之前他們是怎么做的。
以氣象數據為例,你預測一個點上的情況,如果你預測九點半刮風,但是十一點半刮風了,那就是預測不準,但是就我們選擇的這個垂直領域的農業,其實大家更在乎的是某些自然現象有沒有,不是不在乎什么時間發生,只是對于時間本身的敏感性不會那么高。
反過來,為什么客戶會問你刮風下雨的事,其實對于客戶來講,你說什么時候刮風,我就避開這段時間,對于農事操作來講都是一樣的。
實際上,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客戶找到安全期,而不是災害期。我告訴客戶這天下雨或者說降溫,他自己也會反應,問降溫會持續多長時間?什么時候結束?其實他想找的是不下雨的時間,那我就直接給你找不下雨的時間。這時我們就從一個點上的預測變成了一個過程的預測,而這個過程的預測相對來講準確性就比較高了。
所以說,從我們的角度而言就是要理解客戶。
當然,這也與我們選擇的客戶群體有關,從我們的客戶群體而言,目前在中國這個發展階段,有購買我們服務意向的,或者有購買我們服務能力的人,基本上企業內部都會自帶農業專家。這個時候,我們的服務更多的是給農業專家提供一個很好的決策依據。
我們經常看到歐洲美國各方面有關人工智能的報道,種地什么的按個鈕就可以,收都不用收,只等著吃就好了。這事誰也能做,但是不可推廣。實際上,我們做的是可推廣,可被復制的模式,這個時候我們就要一步一步來。
在農業領域,大家講的最多的事就是怎么種地?怎么防治病蟲害?用什么藥?什么時候打藥合適?但其實有時候我們都會忽略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隨著中國近兩年土地流轉,土地托管速度的加快,作為一個農業企業或者農業種植管理的機構,你有沒有把自己的家底摸清,明確自己的風險!
我有一個客戶,他大概有30多萬畝的馬鈴薯地。他說馬鈴薯單產低,從荷蘭的瓦格寧根大學請來了很多教授,人家說的很對,馬鈴薯你想好好種,就得這么種,最終發現,他的30多萬畝地里面,真正種了馬鈴薯的只有25.1萬畝,他的算賬方法就是總產量除以總面積,你會發現這30多萬畝和25萬畝之間,土地面積差了大概20%,導致產量降低,究竟怎樣的農藝技術能讓產量瞬間增加20%,所以,對于我們而言,小農戶我們直接能看到地是怎么種的。但是對于大農戶而言,首先要把家底摸清,要明白自己農場的風險點在哪?再去思考如何種地。
以前,我在美國的農業推廣中心也工作過,中國農民的實際種植水平和精細化程度要比美國高,不過比歐洲差一點。為什么中國農產品的總產量卻并不高,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從規模要效益。
中國農民考慮的一直都是一畝地的事,也就是說讓你管一畝地可以,10畝地也可以,但是管1萬畝地的時候明顯就不行了。所以我們致力于幫助中國的新型農業主體,即有一定規模、一定面積的農業生產者,先幫他們解決土地管理和農事運營問題。這需要一整套的數據方法,不跳步。先搞清楚他的地在哪?地有多大?過去這里是魚塘,是荒地,還是良田?準備種什么?有哪些風險等等,將這些都放在我們的算法里,我們再去考慮如何種的問題。
如果跳過這些問題,直接考慮種地的事,這也是可以做的,但是你會發現不可復制。一線的農技服務推廣專家基本上沒有跨區域的,因為在做這件事之前,你首先要保證對這個區域比較熟悉,而要熟悉這個區域,就必須花費幾年或十幾年的時間。
從業務的角度來說,我們做到了可復制、可平移。很多客戶買我們的服務,第一年不顯山不露水,看不出來太多的東西,但是第二年會有一個集中性的爆發,我們的價值就完全體現出來了。
至于客戶會怎樣運用數據這個問題,我舉個例子,比如有些客戶會問到我們哪天打藥比較合適,大家都知道,殺蟲劑打完三天之內最好不下雨,不然藥就被沖走了。這時我們會告訴他們有3個時間點你都可以打藥,至于最后選擇哪個點就由他們的農技專家來決定,我們的作用就是決策輔助。
農業行業觀察:人工智能已成為農業新趨勢。您從人工智能的發展中看到業哪些機會?未來,佳格天地在人工智能領域如何布局?
張文鵬:其實人工智能和IT領域差不多,人工智能解決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問題,如果做深入探究,可以對一小塊數據,比如客戶就想提高氣象預測的精準程度,那人工智能是可以做的,這個時候就看我們是做純研究還是產業化落地了。
其實對我們來講,人工智能能否發揮比較大的作用,更多的是看它否能把數據收集和數據分發一條線串起來,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機會。另外,從原始數據的分析就需要一套算法,接下來相應的作物模型也需要人工智能。同時還有BI,這個很好理解,現在大家談的人工智能基本上做的都是這件事。
人工智能有一個識別類的,如人臉識別,牛臉識別,豬臉識別等,其實它是數據提取功能的一個運用,從原始衛片開始,我們也是在識別,識別完了再去用,將整個產業鏈串起來才是關鍵。
農業行業觀察:你覺得,中國農業大數據發展和運用中,還有哪些問題?目前,佳格天地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
張文鵬:我覺得農業大數據本身沒什么問題,大家基本上都在用。我只能說,不管是在中國的農業領域還是其他領域都會面臨客戶的困惑,不叫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資產管理、風險控制以及農藝指導,這個也是我們佳格天地立足幫助客戶去解決的。
我們看到美國的農場和桌子一樣方方正正,在美國用的大數據就是把這方方正正的農場切成一小塊一小塊,因地制宜。而在中國,兩三千畝的地幾乎不可能集中連片,可能分布在300塊地上,而這300塊地還散著,這300塊地里有哪10塊地可以用同樣的農藝方法或種同一種作物,這個問題數據是可以發揮作用的,單拎出來你可以叫它資產管理,也可以叫它風險控制,還可以叫它農藝指導。
但實際上,這是客戶的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客戶的問題拆開,一步一步去做,最后再去回答這個問題。
農業行業觀察:您覺得農業領域需要什么樣的大數據公司?其品牌、產品、服務哪一個會成為贏得用戶的關鍵一環?
張文鵬:先不說農業領域需要什么樣的大數據公司,我覺得農業領域需要很多的大數據公司,我們要先把從事數據運營、數據服務的公司的數量增加起來。我見過的大數據公司有很多,比如有直接做農業信息化的,有做土地交易方面的,也有做農機、農資方面的等等。可是我覺得還不夠,所以要先把數量做上來。
至于品牌、產品、服務這三個環節,其實每一個都很重要。不過作為一家初期創業公司來講,品牌這件事可以暫緩考慮,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我是做市場出身的,原來在孟山都的時候也經歷了好幾輪的品牌重構。就目前而言,我覺得最核心的是產品或者是服務,有的時候服務也是一種產品。比如,你將一個系統賣給客戶,你就直接走了,這樣不行,你最起碼要教會別人怎么用,人家用的不好了,或者出現其他問題,我們回來后還可以改進我們的產品。
說到產品,我覺得產品對于客戶的可用性是非常重要的,產品看上去好不好不重要,關鍵是能不能用,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農業行業觀察:除了生產端之外,在農產品銷售端,佳格天地有什么布局或者考慮嗎?
張文鵬:目前農產品銷售無外乎就是線上與線下,當你發現農業領域只要進入到工業化的環節,相對來講數據收集就不是很難了,從線上來講現在無非就是兩大流量在推動,一個是淘寶,一個是京東,農產品在線上售賣,一般離不了這兩家,在售賣的過程中他們就已經在收集整理數據了。
我不能說在農產品銷售上我們有布局,但是針對農產品的下端,也就是農產品的流通環節佳格天地是有布局,有合作伙伴的,如果只說農產品銷售的話,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講,佳格天地不會做農產品銷售,因為這和我們的基因不太匹配,我們可以做數據。
比如有一家生鮮電商從智利采購了一批櫻桃,正常來講采購一批櫻桃雖然你已經簽了合同,但是前兩年櫻桃火的時候它實際屬于超售,100斤的櫻桃能簽150多個訂單,有些人可能就會少一點。我們能做的就是找到供應商的果園在哪兒?有沒有這個果園?這就是我們能幫助客戶去解決的。
所以,針對農產品銷售我們能做的就是合作,至于單純的農產品銷售,佳格天地是不會做的。
農業行業觀察:作為企業,盈利是生存的關鍵,佳格天地的盈利模式有哪些?
張文鵬:佳格天地的整體盈利模式很簡單,客戶是甲方,我們是乙方,我們給客戶提供相應的服務,客戶給我們付費,這就是我們的盈利點。
如果從盈利模式來講的話,大家都希望打造一個圍繞自己產品的生態,我們也在慢慢營造類似這樣的生態環境。
農業行業觀察:佳格天地形成了什么樣的行業壁壘?對于行業競爭,佳格天地持什么態度?
張文鵬:其實,佳格天地現在沒想著去形成行業壁壘,因為在整個農業信息化和農業數據化領域,目前整個行業的競爭是充分不夠的,是極不充分的。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和我們一樣的企業出來教育市場,有的時候教育市場這事是比較費勁的。
佳格天地現在不是在建立行業壁壘,佳格天地是在避免成為先烈,誰都不愿意做先烈,但是一步踩不對,你就變成先烈了,所以說行業壁壘這事我們不考慮。
其實有時候我們自己的同事也會說,某個地方成立了一家公司,跟我們做的差不多,咱們是不是要警惕一下。我說不用,因為市場很大,在市場上,做的好的公司都能碰見,我們認為這是好事。
為什么這么說呢?如果市場上只有我一個人在做這件事情,無外乎有兩種情況,一、我確實做的很好,別人做不了,但這個不絕對。二、方向選錯了。我們選的這個方向要是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出現,就說明方向是對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好內部運營,提高自身的技術研發實力。(完)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文章:10870 篇
瀏覽:36937 次
京東基地計劃讓農民不只是種地人也是市場合伙人..
重磅!"十五五"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指南:5大..
【預制菜】一文了解“什么是預制菜”..
【成員單位納新】歡迎加入數農俱樂部,邀請老板&..
深度分析|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及方向..
家庭農場:中國農業正確的發展出路..
【考證】農業經理人技能證(第21期)10月7月報名..
四種模式十個案例,帶你了解生態農場..
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的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模式..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預制菜】從5000億到7000億:中國預制菜產業的..
探索農業賦能新路徑!極飛科技積極推動“數智果..
【智慧農業】農業元宇宙關鍵技術
政策大趨勢!智慧農業5大加速器
【農場模式】農旅融合盤活小型農場的創新路徑..
一顆大?入選《全國果業品牌建設 10 周年經典案..
【農資行業】農資“零售”店,如何做大做強?告..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有機肥行業】2025 年有機肥補貼政策在國家和地..
鄉村振興下村集體經濟不得不了解的12種模式..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