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俠會:三農領域產業社群(資源對接、案例分享、線上課程、線下活動)
2015年,原農業部印發《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鼓勵和引導農民積造農家肥,施用商品有機肥;推廣秸稈粉碎還田、快速腐熟還田、過腹還田等技術。
2019年9月16日,農村農業部針對人大代表“關于加大有機肥推廣使用力度,推動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的建議”給予了答復,答復中顯示:
2019年,中央財政資金增加到60億元,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補貼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同時,安排19.5億元,支持各地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鼓勵探索 “秸稈換有機肥”等秸稈綜合利用模式。
這也激發了社會上“有機肥替代化肥”熱議,甚至有些有機農業追捧者散發“中國農業有機肥必將完全替代化肥”的片面言論。為此,筆者以為有必要還原施用有機肥的真正目的,糾正對有機農業的片面認識。
事實上,在沒有化肥之前,無論是施用有機肥的農田,還是不施用有機肥的“衛生田”,作物生長所需的養分都是依靠生物小循環,即植物從土壤中吸取營養元素、水分等,通過光合作用來建造自身的有機體(根莖葉和籽實),使得部分溶解于水的營養元素得到保存。當植物死亡之后,經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機殘體中的營養元素又變成無機養分,一部分又被重新利用。
但不施用化肥,即使是利用作物秸稈、人畜糞尿、綠肥等方式培肥地力,糧食產量長期處于較低水平。
這是因為,生物小循環脫離不了地質大循環(指結晶巖石礦物在外力作用下發生風化變成細碎而可溶的物質,被流水搬運遷移到海洋,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變成沉積巖,當地殼上升,沉積巖又露出海面成為陸地,再次經受風化淋溶)的軌道,養分總會被淋失。
如果沒有系統外養分的調入補充(如化肥),耕地土壤肥力還會下降。只有當有了農田系統之外的養分補充后,土壤肥力才得到提升。
歷史上,秦漢至清朝2000余年間,我國每畝小麥和水稻的產量僅從106斤和80斤增長到195斤和291斤。而現在我國小麥單產達到每畝400~700斤,其中,化肥的施用發揮了關鍵作用。科學家研究證明,不施化肥和施用化肥的作物單產相差55%~65%。
小麥的草谷比(秸稈產量除以籽粒產量)是1:1;玉米的草谷比是1.2:1。也就是說,每生產1公斤小麥有1公斤的秸稈,每生產1公斤的玉米有1.2公斤的秸稈。這還不算地下部分的根系。據野外調查研究,草原的地上部分的生物量與地下部分的生物量之比在0.2-17之間。
氣候越是干旱這個比值越小。農田作物與草原的草差不多,大多是禾本科;但由于農作物灌溉,作物的地上生物量比其地下生物量肯定大,但農作物地下根系提供的有機殘體量也是不可忽視的。
由于施用化肥,產量大增,秸稈和根系這些農業生產的副產品也大量增加。我國已經連續多年糧食產量穩定在6億噸以上,據粗略估算,我國秸稈年產量多達8億噸左右,這是可以利用的有機肥肥源。過去,廣大農民是將秸稈作為薪柴做飯取暖。
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不再將其作為薪柴,而代之以煤氣電,農作物秸稈就成為了最大宗的“有機廢棄物”(秸稈與根系)。為了不影響耕種,農民有時會在田間燃燒秸稈,這導致了空氣污染,甚至出現燃燒秸稈造成飛機起降困難。如果把秸稈經過堆腐制成有機肥,不但可以減少化肥施用量,而且堆腐過程中產生的腐殖質還可以改善土壤結構。
在沒有化肥或缺少化肥的時代,某些有機肥源是農民爭相獲取的,比如,長江三角洲地區過去有掏河泥(河道里的淤泥)肥田(淤泥里含有氮磷鉀養分)的習慣。
但現在因為非農就業機會多,使得掏河泥的機會成本很高,農民不再掏河泥肥田,而是施用省工省力的氮磷鉀元素濃度高的化肥。這就使含有大量氮磷的淤泥在河道里積聚,造成了水藻爆發。
淤泥里的氮還隨滲漏水進入地下水,造成了地下水中硝態氮含量高,成為致病的“污水”。過去一家一戶養豬養雞,畜禽排泄物并不集中,農民就近運到田里成為很好的有機肥。但現在養殖業都是規模企業,畜禽排泄物就成為了污物,成了“點源污染”。
無論是畜禽排泄物,還是作物秸稈,甚至是城市的一些生活垃圾,都是很好的有機肥肥源。應該將其堆腐為有機肥施用在農田上,這樣不但可減少化肥使用量、減少使用化石能源制造化肥形成的排放,還可以減少環境污染。
所以,應該鼓勵有機肥生產和利用。但生產同樣養分含量的有機肥比生產同樣養分含量的化肥,其成本要大得多。因此,國家應對生產有機肥的企業給與補貼,因為他們產生了外部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有機肥體量大,單位體積的養分含量低,這就造成了施用有機肥的運輸費用高,也使得施用有機肥比施用高濃度化肥的機會成本高。因此,從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生態文明的角度,應該鼓勵農民施用有機肥,并給與財政補貼。
近些年在一些地區推廣的秸稈還田技術,不用再把秸稈堆腐成有機肥,而是讓秸稈直接在田里腐爛分解。其實,秸稈直接在田里腐爛分解,是將堆肥場搬到了田里,與在堆肥場分解釋放養分的過程是一樣的。
因為,土壤中也含有分解有機質的微生物,只是因為耕地土壤的溫度和濕度都比有機肥堆腐堆要低,秸稈分解較慢而已。秸稈還田都是在作物收割后,利用耕地閑暇時間,進行有機殘體的礦化分解,也并沒有與作物爭速效養分。
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是礦物質而不是有機質。這早在1840年就被德國著名化學家李比希(J.V.Libig)通過實驗所證明。李比希這位國際公認的植物營養科學奠基人在他的《農業化學》一書中論述到,腐殖質是在地球上有了植物以后才出現的,而不是植物出現以前,因此植物的原始養分只能是礦物質,并否定了當時流行的腐殖質營養學說(即土壤肥力取決于腐殖質的含量,腐殖質是土壤中唯一的植物營養物質)。在李比希之后,許多科學家的實驗工作使植物礦質營養學說獲得了進一步的證實和發展。
根據現有的科學實驗結果,任何有機肥料施入土壤中被植物吸收都要經歷有機質的礦化過程。礦化過程就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復雜的有機物質,如植物的根莖葉,被分解(腐解)為簡單化合物,然后轉化成二氧化碳、水、氨(氮)和其他養分(磷、硫、鉀、鈣、鎂等離子或簡單化合物),才能夠被植物根系吸收。
事實上,從有機肥生產過程為什么必須堆腐就可理解這個原理。有機肥堆腐過程就是利用微生物將作物根系不能吸收的根莖葉等有機物分解,變為可以隨水分進入作物根系被吸收的礦質養分。為了促進有機質的腐解,一般人們還向堆肥中加入人畜糞便。
這一是因為人畜糞便中有分解有機物的微生物(可比喻為發面要加酵母);二是因為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的同時,自己也需要大量繁殖而需要氮磷等速效養分,加速微生物的繁殖和有機物分解。
而人畜糞便中含有較多的速效氮磷,可為微生物提供其分解有機物而大量繁殖時需要的氮磷等速效養分。如果不經過堆腐,作物有機殘體直接放在土壤中,有機殘體分解過程中會消耗土壤中的速效養分,與作物“爭肥”,而“燒苗”(造成作物營養不良)。因此,人們采取堆腐的方法,在施用于農田之前將有機質先行礦化分解。
因此,對于作物生長所需大量元素如氮磷鉀來說,無論是施用有機肥還是化學肥料,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只是有機肥的來源物質即有機質分解后產生的礦質養分比一般的化肥,如氮肥、磷肥、鉀肥,提供的養分種類豐富。
現在,為了一次性給作物提供多種養分,更主要是為了降低施肥的勞動成本,許多化肥廠家生產出了多種復合肥,即含有兩種及兩種以上養分的化肥,如農業生產中用量最大的磷酸二銨。現在也有些復合肥是含有氮磷鉀三種養分,有的復合功效專用肥甚至還加了一些微量元素,如、硒、硼、鋅等。
事實上,作物需求最多的是氮磷鉀這3種元素,其中,氮素是各種作物需求量最大的養分,尤其是蔬菜。
其實,除了某些區域缺乏某種營養元素外,其他礦質養分,其在土壤中含量(由巖石礦物風化而來和通過生物小循環聚集)基本夠滿足作物生產需要,不需要單獨施用。
值得指出的是,施用有機肥和化肥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淀粉、油脂、蛋白質等)都是有機的。淀粉、油脂、蛋白質是人類健康生活最需要的食物。“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很多人以野菜充饑,那可是真正所謂的“有機產品”,但因為缺少淀粉,更缺油脂和蛋白,許多人因為營養不良而浮腫。
現在許多人抱怨說化肥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沒有味道”,而有機肥生產出來的“有機產品”“風味足”。這也許是因為某些目前土壤肥料科學還沒有證實的有機肥中的有機官能團或簡單的有機小分子化合物進入瓜果蔬農產品所起到的作用。
但更可能的是因為施用化肥生產,土壤中速效養分含量高,特別是氮素含量高,作物生長快,產品水分大,還沒有“性成熟”就被采摘的緣故。
過去用的最多的有機肥來自于人畜糞尿。但直接把養殖場的糞便或旱廁的糞便直接拉出來就施用在農田里,是不科學的。因為,生糞里面含有的蟲卵和病原菌等,也可能會帶到蔬菜上,如果洗滌不凈,食用可能致病。
此外,現代養殖幾乎都使用飼料,飼料中添加了抗生素、生長激素等,會隨著動物糞便排出,如果不加以處理直接還田很可能威脅食品安全,從而危害人體健康。因此,使用人畜糞尿一定要先經過堆腐無害化處理。
有技術經驗的農民一般都是將人畜糞尿與草、秸稈等纖維多的物料混雜堆在一起,用粘土封閉。微生物分解有機質的過程中產生熱量,高溫殺死蟲卵和病菌。現代有機肥廠有了更好的人畜糞尿的無害化處理手段。
綜上,無論是有機肥,還是化肥,都能夠提供作物生長所需要的養分。而且一般來說,化肥可以提供高濃度的速效養分,可以及時快速滿足作物生長旺盛時期對養分的大量需求。
但毫無疑問,沒有化肥,僅靠有機肥,不可能使14億中國人吃飽、吃好。如果停止施用化肥,根據生物小循環定律和地質大循環定律,土壤肥力會不斷下降,作物的高產穩產會無以為繼。有機肥中的有機物質必須被分解為氮和其他礦質養分,如磷、硫、鉀、鈣、鎂等離子或簡單化合物,才能夠被植物根系吸收。
鼓勵和推廣施用有機肥的主要目的,并非生產“有機食品”,而是把作物生產過程產生的“有機廢棄物”,包括秸稈和人畜排泄物,進行資源再利用,這不但可以減少化肥的使用量,減少排放,還有利于環境保護。
從“十三五”開始,我國大力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通過對有機肥進行補助等措施來促進化肥農藥的減量實施,主要目的是降低過量施用化肥增加的生產成本,減少大量施用化肥對生態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
當然,施用有機肥生產的農產品可以賣個大價錢,既增加農民收入,也有利于保護環境,政府和農業專家也樂觀其成。
轉自:中國科學院報、3O有機農業等公眾號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文章:10870 篇
瀏覽:36850 次
京東基地計劃讓農民不只是種地人也是市場合伙人..
重磅!"十五五"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指南:5大..
【預制菜】一文了解“什么是預制菜”..
【成員單位納新】歡迎加入數農俱樂部,邀請老板&..
家庭農場:中國農業正確的發展出路..
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的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模式..
深度分析|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及方向..
【考證】農業經理人技能證(第21期)10月7月報名..
四種模式十個案例,帶你了解生態農場..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預制菜】從5000億到7000億:中國預制菜產業的..
探索農業賦能新路徑!極飛科技積極推動“數智果..
【智慧農業】農業元宇宙關鍵技術
政策大趨勢!智慧農業5大加速器
【農場模式】農旅融合盤活小型農場的創新路徑..
一顆大?入選《全國果業品牌建設 10 周年經典案..
【農資行業】農資“零售”店,如何做大做強?告..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有機肥行業】2025 年有機肥補貼政策在國家和地..
鄉村振興下村集體經濟不得不了解的12種模式..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