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俠會:三農領域產業社群(資源對接、案例分享、線上課程、線下活動)
01
中國有機農業的發展研究
中國傳統的可持續農業種植方式已有4000余年的歷史。20世紀50代中后期,中國就已經開始啟動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建設。20世紀70年代后期,生態學家馬世駿院士率先提出要以生態平衡、生態系統的觀點與視角來指導和看待中國農業的研究與實踐。1980年在銀川召開的“農業生態經濟學術討論會”上,葉謙吉教授正式提出“生態農業”這一概念。
20世紀80年代關于有機農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持續地關注和討論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
二是探索和呈現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種植的科學原理,如《農業生態學》的編輯出版等;
三是介紹和借鑒海外有機農業、自然農業和生態農業。雖然中國有機食品認證始于1990年,但關于有機農業相關的探索、實踐和研究卻貫穿整個20世紀80年代。
中國有機農業的研究,既與有機產業的發展緊密相聯,也受國家建設議題設置與社會關注話題的深刻影響。2007年國家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環境保護成為全社會具有高度共識的理念。在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提升的同時,食品安全的社會焦慮也在持續增加,人們開始關注并購買安全、健康的有機食物,以此規避食品安全風險。
有機農業親環境、可持續的種植方式,既能保證生產安全、健康的食物,具有涵育生物多樣性、減少甚至遏止農業面源污染的作用;也能助力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達成,并與整個社會的環境保護關注相一致。
因此,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人們安全健康食物需要和社會環保關注的三重影響之下,2009年之后關于有機農業研究的數量和質量迅速得到擴展與躍升。
綜合有機農業產業發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指揮棒效應、人們安全食物需求和社會環保關注四方面的影響,中國有機農業研究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 探索時期(1980—1989)。主要是譯介國外有機農業研究與實踐,提出本土生態農業概念,對農業及農田生態系統運作進行科學探索和研究。
◆ 啟動時期(1990—2006)。基于中國第一個有機食品認證所開啟的現代有機農業實踐,以及有機食品國家標準的頒布實施,本土化的實踐探索與知識生產開始同步推進。
◆ 發展時期(2007年至今)。隨著如自然農法、生物動力農法、酵素農法等多元有機農業實踐的展開,有機農業研究的點、面、文獻數量及研究隊伍都在快速提升。在研究數量之外,研究質量也開始受到關注。如何深入中國社會紋理,提出具有中國意識的問題,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有機農業研究風格和傾向,參與全球有機農業研究的知識生產和進步,是有待拓展和提升的問題。
02
生物農學視角的有機農業研究
從整體上看,生物農學的研究首先用種植比較和科學數據證明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種植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水產養殖可以有效降低養殖水體中無機氮和無機磷的濃度,控制并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同時,土壤改良完成后,有機種植蔬菜的長勢、產量和經濟效益也高于常規種植系統。與常規種植相比,有機種植在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環境以及增加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生態效應更為明顯。
有機種植模式和技術的研究
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種植基本類型按照生物組織層次可分為景觀布局模式、生態系統循環模式、群落立體模式、種群食物鏈模式和品種搭配模式。
其中,處于上一層次的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模式類型可與下面各個層次模式套疊,形成復合模式。生物農業對于有機種植具體技術有很多研究和探索,同時在有機農業中,“少動土”“少裸露”的保護性耕作可以達到保土、培肥、節水、增產、增效的功能。此外,不同肥料及施肥方式也會對土壤養分、微生物產生不同的影響。
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探索
有機種植過程本身保護了某些蟲害的天敵,如在有機水稻田中蜘蛛物種數和個體數是常規田埂的4.5倍以上,天敵昆蟲物種數和個體數是常規田埂的1.5倍以上,整個生育季節的蛛虱比低于常規稻田。
但病蟲害本身處在動態變化過程中,仍然需要探索切實可行的病蟲害防治新方法。如使用物理、生物技術形成的“全能殺蟲平臺”與“稻鴨共育”模式相結合,可以有效提高有機稻的病蟲害防治效果。
同時,在有機種植中控草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當下已形成農業防治、物理機械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生態防治等方法。不過,在有機農業的病蟲害防治技術上,不僅要治,還需著重于防,如以選用優良品種、多樣化種植和合理輪作、微生物平衡等方法來預防病蟲害。病蟲害本身處在動態變化過程中,應對措施也需要治理和預防相結合。病蟲害自身的特性及其防治原則,也使有機種植中的病蟲害防治技術依然處于一個持續探索的過程中。
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和促進
有機種植稻田中動物物種和數量均顯著高于常規稻田。同時,有機農田中節肢動物、鞘翅目和步甲科的生物多樣性比常規農田更高;從而形成了一個相對平衡(能夠相生相克)的生物多樣性體系。
有一種觀點認為,有機農業維持或提高農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研究地點、氣候條件、田間作物類型、生物類群以及一些具體農田管理措施等。
因此,有機種植與生物多樣性的研究需要從關注種植模式逐步拓展到不同尺度或景觀復雜性層面,從而在不同尺度間說明有機種植與生物多樣性的因果過程。
有機種植對土壤的影響和作用
土壤是農業種植的基礎。與常規種植相比,有機種植降低了土壤體積質量,提高了土壤中水穩性大團聚體數量,提升了土壤抗侵蝕的能力。在有機種植方式下,土壤有機質含量相比常規種植提高了20%-80%,堿解氮和全氮、全磷等養分含量有顯著提高,速效磷、速效鉀等養分含量提高了18.52%-53.5%。
同時,與常規種植相比,有機種植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分別提高了32.84%和109.30%,增強了土壤脲酶、磷酸酶及過氧化氫酶活性,提高了微生物多樣性,真菌、放線菌菌落數顯著高于常規種植方式。
另外,土壤動物數量與土壤肥力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有機種植方式下土壤動物顯著多于常規種植,顯著高于常規種植的748條/100g干土,食細菌線蟲的數量也顯著高于常規種植。
同時,有機種植使土壤物理結構得到改善,在保水、保濕、保肥能力顯著提升的情況下,對鹽堿土也具有改良效果,與常規耕作相比明顯提高了土壤質量。
有機種植科學機理的探索
有機種植的生物農學研究已有很多科學知識積累,但仍有許多未知或不被注意的領域有待探索和發現。
例如,有機肥料供應通過改變根際細菌群落組成調控不結球白菜抗氧化物的積累,其中枯草芽孢桿菌上調酚類代謝合成關鍵基因,從而促進不結球白菜抗氧化物質積累,證實了芽孢桿菌具有調控不結球白菜抗氧化物合成的功能。這類研究屬于有機農業生物農學研究的基礎部分,對于有機種植過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目前這類研究仍處于探索過程中。
在有機農業的生物農學研究中,有兩個特別值得注意的爭論。
有機農業究竟是小眾農業還是大眾農業?有機農業產量這么低,究竟能不能養活大多數人口?
一是關于產量。有機種植凈貨幣收入為常規模式的3.8倍,能值產出率和系統產出率分別為常規模式的1.7倍和7.5倍。投入相同量的能值,有機模式比常規模式產生更多的支持與服務功能,表現出“低投入、高產出”的農業特點。一般認為有機種植只要把握住充足的碳源,來自微生物固氮和有機物降解氮的氮源,豐富的礦物質元素,以及不斷創造逆境激活免疫力四方面技術,就能種出產量高、品質優、風味好的農產品。
二是關于品質。有機種植增加水稻粒寬,提高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減少堊白(也有加工品質小幅下降的報道),增加膠稠度,降低直鏈淀粉和蛋白質含量,改善稻米食味性。有機栽培蘋果具有較多的香氣成分,比常規栽培者多出13種成分,特征芳香物質乙酸己酯相對含量比常規栽培蘋果高出近10個百分點。有機種植農產品品質普遍高于常規種植農產品。
三是關于綜合效益。以稻魚共生系統和常規稻作系統比較為例。就直接經濟收入而言,前者的凈收入比常規稻作系統每公頃高2184元,若考慮生態、經濟和社會的綜合效益,稻魚共生系統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比常規稻作每公頃高7447元,平均每公頃的綜合價值高9631元,其投入產出比和投資利潤率優于常規稻作系統。有機農業在資源利用效率方面優于常規農業,隨著種植年限的不斷增加,有機種植在資源利用方面的優勢逐步顯現。就此而言,作為生物農業的有機種植不僅具有經濟效益,也具有經濟、生態和社會三者相加的綜合效益。
有機農業究竟是適應并改善還是加劇了氣候變化?
農業生態系統中的碳庫是全球碳庫中最活躍的部分,與常規農業相比,有機農業是低碳農業,有機肥及循環農業的種植方式能夠提高土壤有機質、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增加土壤中的碳貯量,對極端氣候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并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
因此,有機農業在節能減排和土壤固碳方面所具有的機理和功能,對中國的減排和固碳具有極大的幫助作用。國際有機農業運動組織在較早時期就明確宣布,有機農業有助于控制全球氣候變化。
與此相反,在國際著名科學雜志《自然》(Nature)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卻認為,有機農業需要更大的種植面積,導致更多的碳排放,因此它不是有助于控制氣候變化,而是加劇了氣候變化。
不過,有機農業究竟是適應并改善了氣候變化還是加劇了氣候變化,需要回到它本身來看。如果有機農業在單產上接近常規農業,看法就會有所翻轉。同時,有機農業也是一個發展中的事業,其自身處于變化之中,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驗證這一爭論。
03
社會農學視角的有機農業研究
有機農業與傳統農業
中國傳統農業亦被稱之為傳統有機農業,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耕作思想,如物質循環利用、生態施肥、掌握和利用物種關系等。在哲學和生態觀上,中國傳統農業以天人合一的整體論自然觀為基礎,形成以可持續循環為主要特點的農業種植模式。
雖然全球有機農業的起源受到中國傳統農業的啟發,并吸收了眾多中國傳統農耕經驗,但有機農業與中國傳統農業也存在著時代背景不同、科學基礎不同和生產條件不同等方面的差異。現代有機農業在利用傳統農業實踐方式時,如何進行判別和甄選就成為一個問題。對傳統農業實踐方式進行嚴格的效果篩選和深入的機理研究,是現代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利用、發展傳統農業實踐方式的一個重要途徑。
此外,當代的農業文化遺產中有著豐富的包括積制有機肥、用地養地結合、生物防治等傳統農業耕作技術和思想,因而需要在保護活態農業文化遺產的基礎上促進有機農業發展。
當代中國有機農業發展的社會背景、理念及其話語
與常規農業相比,有機農業種植能夠培肥土壤,降低養分淋溶,提高養分和能量的利用率以及農業生產系統的生物多樣性,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具有良好的環境保護功能,有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
對于農民而言,發展有機農業是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同時還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提升農民的自我價值感、尊嚴感和認同感。對于農業、農村而言,有機農業實現了農業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明智選擇。有機農業的發展,可化解農村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促進農村經濟、生態和社會綜合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方式。
對于中國來說,發展有機農業有出口導向型經濟的驅動,但更重要的推動力則來自國內市場食品安全的剛需。有機農業在全球的興起加劇了農產品競爭,減少了本國常規農產品的出口需求,但也為本國提高農產品質量提供了支持,并在農產品出口障礙形成時優化本國農產品出口市場結構。
不過,當食品安全擔憂彌散為整個社會的共同焦慮時,隨著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興起和擴大,以及老齡化社會背景下養生與健康成為社會的主流追求,以有機食物的方式提高食品安全性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共同認知。隨著國民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費者對有機食物的偏好將持續增加,機食品消費需求還將進一步擴大。
因此,在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日益嚴峻的情勢下,加快發展有機農業,使之逐步成為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既有自上而下的國家行政力量在推動,也有自下而上的社會需求在參與;既是中國14億人口食品安全和營養改善的根本保障,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來源:對話酵素、3O有機農業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文章:10870 篇
瀏覽:36825 次
京東基地計劃讓農民不只是種地人也是市場合伙人..
重磅!"十五五"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指南:5大..
【預制菜】一文了解“什么是預制菜”..
【成員單位納新】歡迎加入數農俱樂部,邀請老板&..
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的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模式..
家庭農場:中國農業正確的發展出路..
【考證】農業經理人技能證(第21期)10月7月報名..
深度分析|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及方向..
四種模式十個案例,帶你了解生態農場..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預制菜】從5000億到7000億:中國預制菜產業的..
探索農業賦能新路徑!極飛科技積極推動“數智果..
【智慧農業】農業元宇宙關鍵技術
政策大趨勢!智慧農業5大加速器
【農場模式】農旅融合盤活小型農場的創新路徑..
一顆大?入選《全國果業品牌建設 10 周年經典案..
【農資行業】農資“零售”店,如何做大做強?告..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有機肥行業】2025 年有機肥補貼政策在國家和地..
鄉村振興下村集體經濟不得不了解的12種模式..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