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俠會:三農領域產業社群(資源對接、案例分享、線上課程、線下活動)
題記:本文根據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在“中國經濟觀察”第56期報告會和“新形勢、新戰略、新硬仗:2021企業戰略落地論壇”上的演講綜合整理。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十四五”期間一個很大的主題——新型城市化,也稱為城市化2.0,以及鄉村振興。
作為背景,首先看看城市化對于中國經濟的貢獻。根據我個人計算,過去三、四十年里,我國城市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10%左右。
城市化對消費的貢獻也很大,因為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費是農村居民的2.3倍以上。到2035年,城市化率達到75%,由此帶來的消費增加足以彌補老齡化帶來的消費下降。
去年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主席在關于“十四五”規劃的報告中把“城市化”和“城鎮化”兩個詞并用,這在我的印象中是第一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
習近平主席在《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中提出,我國未來的城市化有兩個趨勢:一個是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向中心城市區域再集中,另一個是全國1800多個縣市的農村居民向縣城集中。關于第二點,我認為未來可能會實現縣城和村莊的融合。
趨勢一:人口再集中
第一個趨勢“人口再集中”,指的是人口從三四線城市向一二線城市集中,然后到了城市化區域里又進行分散。這個趨勢在世界很多國家都發生過,我把它稱為人口的“大集中、小分散”。
比如,美國的地理面積跟中國差不多,人口3億多,但人口集中在少數幾個地方,包括東海岸、西海岸、五大湖地區,以及佛羅里達州。另外日本,人口集中也非常顯著,東京-名古屋-大阪這個高鐵里程不到兩個小時的狹窄區域里,集中了日本全國60%-70%的人口。
我國未來也會形成一些城市化區域。國家已經宣布了九個中心城市名單,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圍繞這九個城市將形成七個大的城市化區域,包括珠三角、長三角、長江中游地區、四川盆地、西安咸陽、鄭州開封、京津冀地區。可以預見,到2035年,我國城市化率將達到75%以上,全國60%以上的人口將集中在這七個城市化區域里。
這種發展趨勢對中國經濟的意義是非凡的:
首先,進一步集聚會帶來更大的效益。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一個新的增長極,深圳極有可能成為與硅谷并肩的高科技創新中心。
第二,經濟地理會發生大調整。城市化區域的經濟比重會增加,非城市化區域的經濟比重會下降。
第三,會對房地產產生影響。雖然預計我國總人口將在2025年-2028年開始下降,我國總體房價不會有大的增長,但是,新的城市化道路給城市化區域帶來人口的持續增加,將可能導致這些中心城市的房價得以維持,甚至有所上漲,而非城市化區域的房價要維持住就很難,特別是那些人口流出的城市。
趨勢二:縣域經濟的發展
城市化2.0的另一個趨勢是農村居民向縣城集聚,這一現象越來越普遍,因此縣域經濟變得越來越重要。上圖告訴我們,自2014年以來,勞動力流動趨于平穩,跨省流動人數基本停止增長,開始了返鄉創業的潮流。我們從這一現象中也要看到鄉村隱性失業在增加,因為我國統計失業只統計城鎮,不統計鄉村。
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但是下一步不能讓這些脫貧的人再返貧。因此,我們今后的目標要從脫貧攻堅轉到全面鄉村振興,使農村繼續發展。到2035年我國仍將有四分之一的人居住在農村,這在中國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大約三四億人。即使最終我國城市化完成了,我估計全國還有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所以,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在我看來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策,我相信歷史也將證明這一點。
鄉村振興的核心在哪里?不是發展農業,因為農業只占我國GDP的8%,15年前我國農民的主要收入已經來自非農業。未來要想全面鄉村振興,核心必須是為農村居民提供較高質量的非農就業機會。
在中西部地區,主要應該實施人口就地城市化,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仍然應是主力。舉個例子,我的老家江西省新干縣在過去十年實現了飛速增長,整個江西省近十年在全國GDP的排位上升得非常快,從墊底省份基本上到了中游,這與江西加入長三角一體化,以及大批人口返鄉創業有關系。
我的老家新干縣現在有35萬人,支柱產業是箱包產業和燈具產業,都屬于中低端產業,其箱包產業占到全國中低檔箱包的80%。箱包的利潤很低,一個箱包只賺5塊錢左右,但對當地老百姓來說是個福音,因為到工廠里去干活,基本上四五千塊錢的月收入有保障,勤快一點上萬也有可能。這些年我們村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很多人家開始買小轎車。農村居民買小轎車是富裕的標志之一,因為小轎車不能跑運輸,完全是消費品。
類似這樣發展水平中等偏下的縣,通過產業轉移可以實現快速發展,勞動力密集性產業在這些地方仍然應該是主力。所以,有了產業我們的扶貧成績才能有保證,鄉村振興才有基礎,我們才能實現城鄉一體化。
最終,鄉村將成為中國很多人未來的宜居之所,進縣城買房與留在村莊居住將形成平衡。收入水平提高之后,交通也將更加便利。如果能把農村變成宜居之所,我們的鄉村振興戰略也就實現了。
來源:北大國發院
延伸閱讀:
邁入2021年,站在“十四五”規劃的新起點,鄉村振興、產業興旺下一步的落點是什么?政府、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各司其職?未來所實現的鄉村振興預期是什么樣的?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就此專訪了北大國發院院長、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他表示,鄉村振興下一步落點最為重要的是給農村居民提供較高質量的就業。
姚洋認為,鄉村地區發展的產業要以就業為主導,即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能夠提供就業的產業在農村地區就是高質量發展的產業。”
他表示,鄉村振興最終呈現的是城鄉一體化的格局。現在大企業應該去做創新,發展國際市場,縣域經濟應該由中小企業、勞動力密集型的企業來做,這才是一個好的資源分配方式,才是鄉村振興的核心所在。
最重要是給農村居民提供較高質量的就業
新京報:鄉村振興已提出多年,如何理解當前我們提及的鄉村振興產業興旺背后的邏輯?
姚洋:鄉村振興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涉及政治、社會問題方面,也包括經濟發展方面。
當前中國農村地區面臨著經濟、社會和政治的多方面重建。
農村的經濟發展是我們關注最多的,如何發展鄉村經濟?如何給農村居民提供就業,這是鄉村振興的主體部分。但也不能忘記鄉村社會和政治轉型的發展。
在社會方面,過去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為主的農村社會逐漸瓦解,已經不足以支撐社會秩序。因此如何重建鄉村社會是一個很大的議題。
盡管現在各個縣的行政能力在加強,縣城交通也越來越方便,但事實上縣城管不了那么多,一個縣少則一二十萬人,多則上百萬人,完全由縣把它管理起來是有難度的。
再說大一點,城鄉差距仍然存在,農村青年的出路在哪里?比如,農村地區特別是不發達農村地區對教育熱情的下降。隨著人口增長的放緩,農村學校數量下降,優勢教育資源向城市集中,農村和城市教育質量之間的差距不斷拉大。
新京報:站在“十四五”規劃新起點上,鄉村振興下一步落點在哪里?
姚洋:最為重要的是給農村居民提供較高質量的就業。
現在中國經濟要轉型,要走向高質量發展,創新是重要部分,但創新恐怕只能一線或二線城市去做,三四線城市創新能力較低。這是一個自然的分工,縣城經濟更多應承載支持就業的功能,而不是創新的功能。所以縣城經濟需要以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主。
我們得轉變思路,不是說不要搞創新,而是創新的“調門”不能唱得太高。每個政府都想搞創新,每個企業都想走到前面去,這是不可能的。各種類型的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大部分都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對提高農村地區的就業非常合適。
新京報:具體來講如何實現?
姚洋:要因地制宜。從城市化來看,一方面人口還在向一二線城市集中;另一方面東北、華北地區的人口在流失。而北邊、西邊等區域城市化的表現是向中心城市集中。比如,河南以西地區。
所謂的南北差距,從北方來看,人口掉得比較多的是東北和華北地區,西部地區人口減少得不多,甚至有追趕趨勢,比如,近年來河南、陜西、甘肅,還有新疆的發展。
南部向中心城市的集中速度在降低,主要是就地城市化。即,老百姓到縣城去買房,甚至就住在村子里頭,但到縣城去工作,因為本地發展起來了,村里的年輕人可能不會跨省流動。未來中西部人口流動變化也更多是就地城市化。
能提供就業在農村就是高質量發展的產業
新京報: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社會以及企業部門分別應該擔任什么樣的社會責任,或扮演什么角色?
姚洋:政府一定要有因地制宜的想法,不能盲目地追求高大上、高精尖的技術或者產業。在符合環境保護等規章制度的情況下,應該大力引進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這是有潛力的。
我們并沒有完全失去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優勢,特別是中西部地區還有很大的潛力去挖掘。現在全國交通發達,勞工水平也高于東南亞等國,中國本身也是一個巨大市場,企業走進中西部地區是可以賺到錢的。
對于企業來講,鄉村振興不是大家一擁而上,更多可能是點對點的,比如返鄉創業的人。還是要依賴于市場機制發展,政府更多是引導作用。
新京報:目前農村在選擇產業方面有什么問題嗎?
姚洋:現在農村地區產業的發展主要會集中在縣城,以及比較大的集鎮上面。
“村村冒煙”情形已經成為過去,鑒于信息成本、集聚效應等原因,不太可能再出現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每個村都搞工業的狀況。
我認為這些產業還是要以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主導,能夠提供就業的產業在農村地區就是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這應該作為唯一的標準,其他標準都是次要的。
新京報: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鄉村振興做得可能比較好,現在來看有什么經驗值得借鑒?
姚洋:長三角、珠三角的經驗有時候不可復制,因為他們是在一個城市群中,城市群的網絡非常密,這些地區所謂的鄉村其實是“郊區”,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已經沒有鄉村了。
所以長三角、珠三角的經驗不太容易復制到其他地方去。其他地區走的路恐怕是長三角、珠三角二三十年前走的路,甚至更早的時候走的路。
比如,我老家江西省新干縣。過去10年江西省的排名上了好幾個臺階,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返鄉創業者帶來了產業發展。
我們縣興起了兩個產業,一個是燈具、一個是箱包。企業做得很辛苦,老板賺錢不多,一個箱包純利潤可能只有5塊錢,但是給當地老百姓提供了很好的就業機會。流水線上工人每月工資很容易就拿到四五千元,勤快點能掙一萬多。
縣域經濟由中小企業、勞動力密集型企業來做
新京報:發展縣域經濟可能面臨資本、人才、技術等問題,政府和企業如何更好地協調?
姚洋:政府和企業之間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可能最初縣城比較窮,沒有辦法給企業提供較好的基礎設施或是資源,但隨著產業的發展,政府稅收逐漸起來了,就會規劃工業園區,提供一些公共服務。
地方政府要學會改變思路,招商引資的關鍵是招那些能夠創造就業的產業,沿海城市都是這么走過來的。
對于企業來說,大企業資本密集度非常高,在發展縣域經濟中可能起的作用不大,因此越大的企業可能越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反而越小的企業可能雇傭的人更多,可以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
我們縣原來窮得叮當響,十年之內發展得相當好,很多農民家庭都開始買小轎車了。
新京報:互聯網經濟如何為鄉村振興進行賦能?
姚洋:我們縣企業生產的箱包等產品很多都是在網上銷售的,政府給提供場地,提供基礎設施,產業通過互聯網渠道得以迅速發展。同時,互聯網企業把觸角延伸到農村地區,幫助農村居民把產品賣出去,其所打造的電商產業鏈對于鞏固脫貧成果和振興鄉村的作用很重要。
新京報:鄉村振興最終的呈現將是什么樣子?
姚洋:最終呈現的是城鄉一體化的格局。縣城提供就業,村莊成了宜居之所。比如,農村居民一家一棟大房子,有熱水、有煤氣,交通方便,生活便捷。
如果我們用15年的時間把中國百分之六七十的鄉村都變成這樣,我們就成功了。這可能是比較樂觀的看法,但我希望能做到。
我們一定要拋棄那種“大就是好”的思想,中國的發展不是那么起來的,大企業也是后來逐漸成長起來的。現在大企業應該去做創新,發展國際市場,縣域經濟應該由中小企業、勞動力密集型的企業來做,這才是一個好的資源分配方式,才是鄉村振興的核心所在。
來源:新京報社官方帳號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文章:10870 篇
瀏覽:36936 次
京東基地計劃讓農民不只是種地人也是市場合伙人..
重磅!"十五五"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指南:5大..
【預制菜】一文了解“什么是預制菜”..
【成員單位納新】歡迎加入數農俱樂部,邀請老板&..
深度分析|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及方向..
家庭農場:中國農業正確的發展出路..
【考證】農業經理人技能證(第21期)10月7月報名..
四種模式十個案例,帶你了解生態農場..
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的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模式..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預制菜】從5000億到7000億:中國預制菜產業的..
探索農業賦能新路徑!極飛科技積極推動“數智果..
【智慧農業】農業元宇宙關鍵技術
政策大趨勢!智慧農業5大加速器
【農場模式】農旅融合盤活小型農場的創新路徑..
一顆大?入選《全國果業品牌建設 10 周年經典案..
【農資行業】農資“零售”店,如何做大做強?告..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有機肥行業】2025 年有機肥補貼政策在國家和地..
鄉村振興下村集體經濟不得不了解的12種模式..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