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俠會:三農領域產業社群(資源對接、案例分享、線上課程、線下活動)
2021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中國朝著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目標邁進。
這一年,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農業科技的貢獻厥功至偉,新技術、新方法為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夯實支撐、增添后勁。為此,《中國科學報》梳理了這一年報道過的農業科技的高光時刻,感受基因組育種、太空農業、智能工具、微生物等領域科技創新帶來的質的飛躍,期冀農業現代化美好愿景。
關鍵詞一: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從今躍
2020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中國科學報》就此話題采訪了相關專家。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表示,鄉村振興在“三農”方面的確取得巨大進步,但是,在農業、農民和農村發展方面仍然存在明顯的短板和挑戰。
怎樣保障14億中國人吃飽吃好吃安全,始終是我們面臨的重大問題和挑戰。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王克林表示,農民“離土不離鄉”,農村人口對生態系統的壓力較大。鄉村振興必須和城鎮化相輔相成,農村人口“長期離土不離鄉”會影響鄉村振興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通過城鄉融合來緩解鄉村人口壓力、進一步緩和人地矛盾是未來努力的一個方向。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陳秧分表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比脫貧攻堅難度更大。中央已經明確,脫貧地區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的總體穩定。保障不返貧、推動鄉村振興,我們需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
繪就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當前,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等進行了細致部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再次強調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振興從深度、廣度、難度上都不亞于脫貧攻堅,是一項艱巨的歷史性任務。兩會期間《中國科學報》采訪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共議這一話題,為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表示,這么多年的脫貧攻堅,他一直在一線,感覺我國政治制度優勢是取得偉大脫貧成就的最大保障,這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最根本的體現。其間,涌現了許多好的做法,比如科學規劃、分類指導。中國地域廣袤,而貧困地區基本上集中在中西部,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高原、湖泊、山地、丘陵等地貌差異巨大,值得夸贊的是許多地方因地制宜地做好規劃,根據當地特色開展產業建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全國政協委員、云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學林表示,建設更美麗、宜居的鄉村,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示范工程。整合農業農村、各級財政、住房建設、交通水利等項目資金,實施鄉村振興示范點工程,推動農村面貌整體改觀、整體提升。建設鄉村振興示范鄉鎮、精品示范村、美麗鄉村示范村。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盤活傳統村落資源,實現鄉村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院長徐大勇表示,要加大對商業化育種支持,做大做強“育繁推”一體化龍頭企業。按產業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切實提升企業商業化育種水平。對品種審定,積極推進“放管服”,減少中間審批環節和不必要的測試,降低育種成本。加大科研單位與企業合作研發力度,集中優勢力量,選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種,解決生產中的“卡脖子”問題。
關鍵詞二:基因組育種
黑麥緣何成為小麥族“黑馬”
黑麥對自然界不良條件有很強的適應能力,這令許多育種家著迷。然而,由于黑麥屬于異交作物,具有自交不親和性,并且擁有極為復雜的基因組,導致其基因組精細物理圖譜的組裝十分困難,這對于全世界麥類基礎和應用研究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3月,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聯合國內多所大學以及科研單位解決了這項難題,完成了黑麥基因組精細圖譜的組裝,揭示了黑麥基因組結構與演化的獨特性及其淀粉合成、儲存蛋白、抽穗期和馴化等相關基因的基因組特征。該成果對麥類作物遺傳改良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和實用價值,發表于《自然—遺傳學》。
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植物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中心研究員王道文表示,這是目前全世界組裝完成的最復雜的二倍體禾本科物種基因組,填補了禾本科物種基因組信息的重要空缺,為作物基因組學研究和重要農藝性狀功能解析提供了非常珍貴的遺傳信息資源。
如何跑贏種豬育種效率“競賽”
國際上種豬育種競爭,本質上就是改良速度的競賽,誰的效率更高,誰將最終勝出。
基因組育種是當前最先進的豬育種技術,相比傳統方法效率能提高30%以上,在這場全球豬遺傳育種科學家參與的育種“競賽”中,要想跑在前面,必須深入理解豬基因組,應用好基因組信息,進行高效育種。
4月,華中農業大學教授趙書紅團隊繪制了目前涵蓋品種信息和組織類型最廣的豬基因組啟動子、增強子、開放染色質區域及三維基因組精細圖譜,鑒定出超過22萬個豬基因組調控元件、25萬個調控區突變位點和3316個豬基因組新轉錄本,為應用功能突變位點提升豬基因組育種效率奠定了基礎。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
“探明這些調控元件特征,為下一步應用這些信息進行基因組育種技術創新奠定了基礎。”趙書紅說。
中國李緣何能“四海為家”
過去我國對特色果樹種質資源、育種和產業技術重視、研究不夠,所以中國李的產業化程度較低、單產遠不及其他果樹,李在大家的認知中也逐漸被歸為小雜果類。相關科學研究相對比較滯后。
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以下簡稱鄭果所)李杏種質改良團隊與桃種質資源團隊聯合破譯了中國李高質量基因組,并且揭示了中國李起源與馴化特征,為中國李重要經濟性狀改良奠定遺傳學基礎。該成果是鄭果所在“李屬基因組計劃”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進展,發表于《植物學雜志》。
“這是目前完整度與精確度最高的中國李參考基因組,為深度解析中國李基因組變異規律、分子育種及優異基因發掘奠定了重要基礎。”鄭果所黃振宇博士表示。
關鍵詞三:太空農業
太空種子“變形計”
深空環境對于生命的影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1月,經歷“奔月之旅”歸來的一部分水稻、苜蓿和燕麥種子已經在實驗室里出苗,并且長勢喜人,它們承載著解決種源“卡脖子”問題的重大任務。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抗逆牧草育種與利用團隊首席專家楊紅善表示,要想培育優良新品種,必須有優異的種質資源,這需要用不同方法來創新種質獲得育種材料。目前已有的方法和手段有野生種收集、雜交、基因編輯、分子設計和空間誘變等,其中的空間誘變更具“潛力”。
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梁小虹表示,嫦娥五號搭載了由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牽頭的多家單位提供的水稻、苜蓿、燕麥、蘭花、竹子等各類農作物以及林草花卉種子共30余種。
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濤介紹,此次搭載的近2500粒“航聚香絲苗”水稻品系種子經歷了范艾倫輻射帶和太陽黑子爆發,這些空間環境因素可能會對水稻實驗材料的變異率和變異幅度產生重大影響,理解這種變化,對下一步探討物種進化和生命起源具有理論價值。
精英作物登陸未來太空農場
隨著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不斷加快,以空間食物保障為核心的太空農業引發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精英作物有望應用于宇宙飛船和星際移民(效果圖)。
10月,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以下簡稱都市所)在《自然—通訊》發表展望性文章,深入分析了太空農業系統對作物的獨特要求,創新性地提出了面向太空農場進行作物改良的全株可食精英植物策略。
針對太空農業的特殊需求,團隊研發的首個“月球微型農場”于2019年1月經嫦娥4號送上月球背面,搭載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培育的棉花、油菜和馬鈴薯種子,完成了人類首次在月球培育植物幼苗的試驗,拉開了農業走向太空的序幕。
都市所研究員楊其長表示,團隊所探究的適宜于太空農業需求的作物培育方法,構建可用于太空植物工廠環境下全株可食精英植物的創制途徑,為人類探索太空食物供給提供有效的技術手段,同時該技術的綜合應用將有效促進太空農業、都市農業和鄉村農業的發展。
關鍵詞四:智能工具
潛在位點難預測 人工智能來幫忙
近年來,表觀遺傳學成為生命科學熱點領域,檢測技術和高通量測序的發展推動了作物表觀組學的研究。然而,受到多種因素制約,仍有大量表觀修飾位點沒有得到發掘和研究。
7月,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谷曉峰課題組、田健課題組和普莉課題組在《新植物學家》上發表了研究成果。他們構建了植物表觀遺傳修飾智能預測在線工具SMEP,可向用戶免費提供檢索表觀遺傳修飾位點和基因表達數據的可視化界面。
該項工作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植物DNA甲基化、R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等序列信息,系統實現了水稻、玉米等物種中表觀修飾位點的預測,為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和智能設計育種提供工具和數據支撐。
“科研人員可以快速、準確地查詢水稻、玉米等作物基因組任何區域或任何基因已知的和潛在的表觀修飾位點,為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重要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作物設計育種提供數據支撐。”田健說,他們還分享了所有數據和代碼,從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工作者也可以應用這些代碼和模型。
新模型為玉米智能育種注入“加速劑”
要想在種業科技創新上“彎道超車”,開發智能工具非常重要。
我國糧食總產量位居全球首位,玉米產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育種技術體系的信息化與智能化程度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科研人員意識到,我國急需建設為玉米種業服務的玉米智能設計育種技術體系。
10月,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國家玉米改良中心教授王向峰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馬闖課題組在《生物信息學簡報》上發表了一款基因組優化設計模型GOVS,可以加速玉米雜交育種,縮短育種周期,促進玉米種業智能化、高質量發展。
傳統育種模擬軟件主要利用遺傳材料的系譜關系和表型數據模擬育種過程,同時指導未來育種流程中的選系和組配。“GOVS則采用了稱為‘基因組優化設計’的策略,即通過算法模擬出一個理論上盡可能多地聚合了某個育種群體中目標表型的優勢基因組片段或有利等位基因的虛擬基因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生程前介紹。
在此之前,王向峰還與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嚴建兵課題組在《基因組生物學》上發表了一款基于機器學習建立的全基因組選擇模型——CropGBM工具箱,同時整合了多種常用遺傳分析工具,為作物基因組設計育種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智能指的就是機器學習里面建立的模型,這個模型相當于人的大腦,是有驅動力的。GOVS與CropGBM相輔相成,分別用于不同的育種環節,實際上都是利用人工智能的策略加速育種。”王向峰說。
關鍵詞五:微生物
擒病原菌先擒“幫手”
根際微生物群落是抵御土傳病原菌的第一道防線。但迄今為止,大多數研究都聚焦于根際微生物如何直接抑制土傳病原菌的生長。
10月,一篇發表于《國際微生物生態雜志》的研究論文顯示,番茄根際細菌群落對土傳病原菌的“幫手”而不是病原菌本身的抑制發揮著決定作用。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以下簡稱資環學院)教授韋中認為,調控根際微生物組互作關系,抑制病原菌幫手的生長可能成為抵御土傳病害的新策略。
“從土傳病害防控的角度考慮,我們聚焦于既能抑制青枯菌生長又能抑制其細菌幫手生長的根際細菌。”資環學院教授徐陽春認為,這種根際細菌可以有效抑制土傳青枯菌。
韋中介紹,總體策略就是要給根際微生物群落創造一個競爭制衡性的環境。在這種制衡的環境下,根際細菌、病原菌的生長和行為都會受到相互制約。
然而,氣候變化、濫用農藥、高復種指數等已經威脅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從而破壞了土壤中本來存在的微生物群落制衡環境,導致土傳病害日益加重。
引入根際競爭型有益菌,可有效抑制土傳病原菌及其“幫手”(藝術圖)。
“只有精準地抑制致病菌,比如引入噬菌體或競爭性功能的微生物來重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競爭性環境,提升根際群落總體的免疫能力,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策略。”韋中說。
農業微生物:“菌”上大有用場
在農業領域,全球科學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農作物的功能基因,用以改良植物性狀,目前已取得顯著成效。
一方面作物基因改良存在育種周期比較長等問題。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植物微生物組可以提高植物抗旱、抗病等重要抗逆性狀,促進氮磷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效率,廣泛參與調控植株生長發育及雜種優勢等多個生物學過程,并影響最終作物產量和品質。
“針對‘作物—微生物組’作用機理的研究,必將大大加速傳統育種與微生物群落育種相結合進行的農作物性狀改良,以及農業微生物技術產品的開發應用。”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徐凌說。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微生物資源團隊首席科學家魏海雷認為,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種類豐富,涵蓋了細菌、真菌等重要類群,主要應用于肥料、食藥用、飼料、植保、農業環境等方面。微生物在探索高效、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褚海燕表示,環境中的微生物數量巨大,每克土壤里,就可能有成千上萬種微生物,組學技術可將其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同時測定成千上萬微生物的群落組成、功能和相互關系。
“因此,微生物組學研究要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結合起來,深入理解微生物的組成、多樣性與時空分布,深入挖掘微生物的功能與調控機制。現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進步,讓微生物組學研究進入了‘最好時代’。”褚海燕說。
來源:山水溫宿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文章:10870 篇
瀏覽:36960 次
京東基地計劃讓農民不只是種地人也是市場合伙人..
重磅!"十五五"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指南:5大..
【預制菜】一文了解“什么是預制菜”..
【成員單位納新】歡迎加入數農俱樂部,邀請老板&..
深度分析|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及方向..
家庭農場:中國農業正確的發展出路..
【考證】農業經理人技能證(第21期)10月7月報名..
四種模式十個案例,帶你了解生態農場..
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的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模式..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預制菜】從5000億到7000億:中國預制菜產業的..
探索農業賦能新路徑!極飛科技積極推動“數智果..
政策大趨勢!智慧農業5大加速器
【農場模式】農旅融合盤活小型農場的創新路徑..
一顆大?入選《全國果業品牌建設 10 周年經典案..
【農資行業】農資“零售”店,如何做大做強?告..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有機肥行業】2025 年有機肥補貼政策在國家和地..
鄉村振興下村集體經濟不得不了解的12種模式..
【人工智能+農業案例】朝一養殖:如何玩轉“人工..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