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俠會:三農領域產業社群(資源對接、案例分享、線上課程、線下活動)
黨的二十大報告以專章的形式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了重要部署,要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推進農業綠色轉型制度的“四梁八柱”建設,提升農業綠色產品供給能力,增強農業資源保育能力,加強農業產地環境保護能力。
2015年,我國提出農業綠色發展 (AGD) 理念,旨在協同實現糧食安全、資源高效和生態友好環境的目標,并在此后的一個時期內得到了長足發展。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持續開展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征集活動,涌現出一批高效利用資源節本增效、推廣綠色技術增產增效、打造綠色鏈條增值增效等先進典型,對地方農業綠色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借鑒意義。
01 四川蒲江:全域實施“兩個替代”促進水果產業量質提增
蒲江縣隸屬于四川省成都市,地處成都、眉山、雅安三市交匯處,屬成都“半小時經濟圈”,同時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的重要節點,是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蒲江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集中連片發展柑橘、獼猴桃和茶葉45萬畝,全部獲批“國家生產標準化示范區”,主導產業實現地標全覆蓋。
近年來,蒲江縣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決策部署,始終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借鑒上海崇明區現代綠色農業,積極探索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路徑。2020年蒲江縣啟動實施“兩個替代”工程,全域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先后獲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獼猴桃)標準化生產基地。
主要做法:
01、強化技術支撐
建立技術標準。在全省率先成立地方標準化委員會,制定《蒲江縣高標準綠色柑橘、獼猴桃、茶葉投入品推薦目錄》《蒲江高標準綠色柑橘、獼猴桃、茶葉施肥技術規程》《蒲江柑橘、獼猴桃、茶葉高標準綠色防控技術規程》《蒲江土壤改良技術規程》等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全域推廣綠色防控、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構建起覆蓋種植生產、冷鏈分選、銷售托管等全產業鏈“兩個替代”技術標準體系。
加強產品研發。依托四川衛農、成都新朝陽等農業科技龍頭企業,積極開展生物農藥、有機肥、性誘劑等綠色防控技術攻關,為全域實施“兩個替代”提供技術和產品支持?,F已實現科技成果轉化10余項,年產生物農藥1850噸、昆蟲性誘捕器10萬套、捕食螨150億頭。
建立服務團隊。充分發揮農業行業協會、農業“土專家”“田秀才”主力軍作用,共同組建“兩個替代”專家顧問團隊。積極推廣土壤健康、作物營養全程管理,精準篩選綠色投入品,跟蹤評估“兩個替代”技術應用效果,動態調整“兩個替代”技術服務模式,為全域實施“兩個替代”提供智力支持。
02、健全市場體系
增加服務供給。成立農業社會化服務聯合會,創新建立養土肥田、生物防控、有機物循環利用“5+1”農業綜合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健康植保、病害防治、養土肥田等服務,創建“兩個替代”農業投入品銷售示范門店,建成土壤環境數據監測點40個,培育新朝陽健康植保8S服務中心、衛農莊稼醫院等服務主體23家。
優化服務模式。創新“點餐式”農業社會化托管服務,由社會化服務組織按照“五統一”服務標準,提供修枝、噴藥、施肥、套袋、采果等服務,為農業生產者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綜合配套服務,農戶按需“點餐”、按時驗收,有效解決部分農戶自己“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劃算”等問題。
強化市場監管。創新“四位一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加快構建產地來源可溯、去向可查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以農藥、肥料、“三無”投入品等為重點產品,以場鎮、城鄉結合部為重點區域,針對違法經營禁(限)用農藥和假劣農資、坑農害農等行為,常態化開展農資市場監督檢查,持續性開展專項執法活動。
03、著力示范帶動
抓好試點示范。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種植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為重點對象,大力推進“兩個替代”示范基地建設。明確每個基地面積、品種、技術指導人員等基本信息。全縣累計建成示范基地92個,達3萬余畝。全縣有機肥使用覆蓋率達75%以上,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超70%。
開展技能培訓。深化與川農大、省農科院等高校合作,聯合進行“兩個替代”技術培訓課程開發,組建“兩個替代”培訓講師團8支,講師、農技員、專家團隊全部進村入戶、下田進地。全覆蓋開展“兩個替代”技術培訓,群眾覆蓋面和知曉率進一步提高。
創新實施模式?,F已形成水口村“股份制經濟聯合社+社會化服務機構+農戶”模式、團結村“村‘兩委’+農托公司+農戶”模式、天華片區“村黨委+合作社+示范門店”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兩個替代”實施模式10余種。
04、加強產銷對接
堅持“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品牌”雙輪驅動。加大“兩個替代”農產品品牌培育力度,不斷擴大嘉合興、丑美阿柑等“兩個替代”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品牌溢價能力。全力支持各自有品牌主體參加國內外知名展會,全面提升蒲江農業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圍繞蒲江原產地水果物流中心建設。全面提升農產品倉儲冷鏈物流能級,先后引進阿里巴巴數字農業集運中心、申通(西南)水果電商物流中心等大型企業,配套建設16萬噸冷藏物流、氣調保鮮庫和35條智能水果分選線,實現獼猴桃、柑橘就近就地分選包裝運輸,年分選包裝農產品達65萬噸,產地直發干線配送覆蓋27個省級區域。
依托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創新設立“八免四補十大服務”扶持政策,搭建以獼猴桃、柑橘等“兩個替代”農產品為主的網上銷售渠道,以電商經營催化商品營銷,從品牌策劃、包裝設計等方面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主要成效:
農業生產不斷提升。農業綠色發展能級不斷提升,全縣綠色、有機等認證面積占全縣種植面積24%,產量達16萬余噸。成功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獼猴桃)標準化生產基地6萬畝,“蒲江雀舌”成功入選首批歐盟保護地理標志名單,“三湖春”雜柑通過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評審,獲批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柑橘)標準化生產基地5萬畝。柑橘平均畝產3600公斤左右,較去年增加5.9%。省農科院開展蒲江縣“兩個替代”工程農產品質量與安全專題研究指出:相對于傳統種植的農產品,“兩個替代”農產品使用農藥種類明顯減少,總體品質更佳。其中特色水果果重、可溶性固形物、花青素等各項營養參數占優,茶葉中游離氨基酸和維生素C含量顯著提升。
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搭建由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倉儲物流、線上線下銷售商參與的蒲江縣“兩個替代”產業聯盟2個,實現各環節協同發展。以“村集體經濟+”的模式,以村(社區)或幾個村(社區)組成片區為單位,組建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開展標準統一的農業產業服務。強化農業投入品行業自律管理,組建蒲江縣綠色農資協會,開展蒲江縣農資經營示范門店創建活動,已建成示范門店20家。
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鶴山街道獅子樹村采用“村委會+村集體公司+農戶”模式,推進“兩個替代+數字農業”基地建設,建成“兩個替代+數字農業”基地1000余畝。成佳鎮同心社區以“社會資本+村集體”模式,引進比昂科技集團,簽訂“兩個替代”農業服務戰略合作協議,建成200畝智慧茶園綜合管理系統及茶園數字化服務中心。大興鎮水口村搭建起“股份經濟聯合社+國有公司+社會化服務主體+農戶”四位一體的運行平臺,建成4000畝“兩個替代”示范基地。全縣參與“兩個替代”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加3-10萬元不等。
品牌價值不斷提升。培育有機產品認證企業43家、有機產品66個,三大區域公用品牌全部入列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榜前40強,綜合價值達424.25億元;“蒲江丑柑”成功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打造“三湖春”“丑美阿柑”等“兩個替代”農產品品牌20余個,在成都伊藤舉行蒲江柑橘產銷對接活動,“兩個替代”優質柑橘單價超10元;與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合作供應“兩個替代”優質獼猴桃,單價達每斤20元;“兩個替代”農產品價格普遍較傳統種植高出30%以上。先后組織“兩個替代”優質茶企業參加省茶博會、第四屆國際綠茶大會、第17屆中國(重慶)國際春季茶產業博覽會,成佳茶鄉獲評“四川十大最美茶鄉”,“嘉竹318雀舌”獲評“金茶葉獎”。
02 湖北恩施:堅持穩糧增效添綠能,著力打造恩施土豆“靚麗名片”
恩施州是共和國最年輕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地處武陵山腹地,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稟賦獨特,綠色底蘊深厚,享有“世界硒都”“南方薯都”“鄂西林?!薄疤烊谎醢伞钡让雷u,是第三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州創建單位。恩施州馬鈴薯常年種植規模166.5萬畝以上,產量160萬噸左右,是國家西南馬鈴薯種薯、商品薯和加工薯優勢產區。恩施馬鈴薯主栽品種獨特,黃皮黃肉,薯型橢圓,個體中等,一般單薯重50~100g,以芽眼較多、表皮欠光滑為識別性外在特征,營養豐富,維生素C含量大于80㎎/kg,淀粉含量13~21.9%,可溶性糖0.6~0.8%,干基硒含量15~150μg/kg,口感軟、糯、香、綿,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是恩施州最具地標性的靚麗名片。
近年來,湖北省恩施州按照“既要糧食滿倉,也要綠水青山”的要求,堅持數量增長與質量效益并重、要素投入與科技創新并進、生產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將綠色高產優質高效貫穿于馬鈴薯產業全環節、全要素、全鏈條,實現了綠色、優質、增產、增效有機統一。馬鈴薯產業規模占湖北省“半壁江山”,成為恩施州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糧食增產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主要做法:
01、建設綠色農田
按照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要求,實施質量優先序下的耕地結構性保護,確保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升。嚴守保護紅線,持續開展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專項整治,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進出平衡”管理制度。治理酸化土壤,實施土壤酸化治理工程,廣泛開展施用生石灰、有機肥、土壤調理劑、專用配方肥、有益微生物菌劑、秸稈還田及擴大豆科作物種植等,總結推廣“微生物-動物-植物生態循環”等高效技術模式。建設高標準農田,創新“建設一片高標準農田,發展一片特色產業,流轉一片土地規模經營,引進一個市場主體,改善一片周邊環境”的“五個一”模式,推行高標準農田代建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02、培優綠色品種
聚焦資源保護、育種創新、良種繁育三大環節,發展“本地、本季、本來”品種,推進適地適區適種。夯實科研推廣體系。以湖北恩施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為依托,建設國家馬鈴薯改良分中心、國家產業技術體系恩施試驗站和華中薯類觀測實驗站等,培養馬鈴薯“高精尖”科研推廣隊伍。培育優良品種。建設馬鈴薯種質資源庫,引進、收集全球馬鈴薯種質資源1413份,建立“湖北省馬鈴薯種質資源庫”網絡信息共享平臺,挖掘鑒定抗晚疫病、高淀粉、低還原糖、高聚硒、彩色等種質資源1479份,全力推進新品種選育、審定(登記)。高效繁育推廣。打造南方馬鈴薯良種繁育供種中心,創新馬鈴薯“原原種-原種-良種”三級脫毒種薯快繁體系,建設種繁基地5.6萬畝。
03、提升綠色品質
推進馬鈴薯生產全程綠色管控,以高品質彰顯差異化和獨特性,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搶占標準高地。按照“有標貫標、缺標補標、低標提標”原則,聚焦產業關鍵環節,制定發布《綠色食品-恩施土豆生產技術規程》等馬鈴薯綠色標準6個,其中國家備案標準2個、省州地方標準4個。推進綠色生產。集成推廣育芽帶薯移栽、深溝高壟覆膜、專用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等綠色生產技術,集成“薯+玉”間套作、“薯+玉+豆”復合種植等模式。在恩施州掛牌成立湖北省馬鈴薯晚疫病預警指揮中心,配套建設108個監測站點和55套遠程視頻監控設備,建成全國一流的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預警系統,運用數字信息技術推進馬鈴薯化肥農藥減量和全域綠色防控。嚴格質量監管。在湖北省率先出臺《農業生產化學投入品管理辦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辦法》,構建農資監管體系、農產品安全檢測體系和質量追溯體系,從源頭保障馬鈴薯生態、綠色的獨特品質。
04、打造綠色產業
按照全產業鏈建設要求,不斷延鏈補鏈強鏈,打造綠色低碳馬鈴薯產業鏈。推進規模發展。以實施部級馬鈴薯綠色高效示范項目為契機,優化茬口結構,增加春馬鈴薯凈作面積,挖掘秋馬鈴薯生產潛力,擴大種植規模,建設專業鄉鎮、專業村,打造全國一流的特色優質商品薯周年供應基地。壯大市場主體。堅持本土培育和招商引進相結合,培育馬鈴薯市場主體368家,其中國家級馬鈴薯主食加工試點企業1家、規上企業36家、精深加工企業15家。培育公用品牌。打造“恩施土豆”州域公用品牌,認證恩施土豆地理標志農產品,注冊恩施土豆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建立恩施土豆品牌授權使用制度。加強品牌營銷。舉辦兩屆南方(恩施)馬鈴薯大會和2019年中國馬鈴薯大會,連續7年在央視等平臺投放恩施土豆廣告,持續開展“土豆花兒開”等文旅活動,深入挖掘恩施土豆鄉土文化價值。
05、強化綠色支撐
突出統籌協調,加強組織、政策、財政、金融等要素保障,聚集高質量發展強大合力。健全推進機制。在全國率先試點推進馬鈴薯主糧化發展,將馬鈴薯產業納入全產業鏈建設范疇,制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召集人的聯席會議制度和鏈長制,形成“頂層謀劃、部門聯動、合力推進”工作機制。強化政策引導。相繼出臺保障糧食安全十條措施和種業振興十條措施,印發《推進農業生產全域綠色化實施意見》《加快推進馬鈴薯主糧化的實施意見》,制定《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推進方案》《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等。加大資金支持。州縣財政每年安排5000萬元以上專項資金支持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推進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十三五”以來累計向馬鈴薯市場主體投放綠色貸款5.85億元。
主要成效:
糧田變良田。累計治理酸化土壤297萬畝,耕地土壤平均pH值由治理前的5.26上升至治理后的5.92,強酸性耕地土壤基本消除,整體pH值趨于合理。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50.85萬畝,建設綠色示范農田27萬畝,新增和改善灌溉、排水、節水達標面積124萬畝,控制水土流失面積33.11萬畝,新增耕地等級平均增加0.5。耕地質量提升為優質馬鈴薯生產鋪就了“溫床”。
綠色成底色。在歷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未發現不合格馬鈴薯產品。馬鈴薯測土配方施肥率穩定在90%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5%,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5%?;省⑥r藥使用總量較2015年分別減少20.84%、30.40%,連續7年實現負增長。39家恩施土豆品牌授權使用主體獲得綠色食品認證,認證基地面積35.2萬畝,居湖北省第一。
科技促糧穩。先后培育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副首席1名、崗位科學家2名、國家馬鈴薯試驗站站長1名、國家馬鈴薯專委會委員10余名,育成新品類253個,審定(登記)、推廣綠色高產優質新品種26個,其中國家主推品種4個,鄂馬鈴薯16入選國家首批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創新研究的“薯玉豆”復合種植模式,入選湖北省九大綠色噸糧模式和2022年全國穩糧保供種植業技術推廣典型案例。較2018年相比,2022年全州馬鈴薯種植面積增加了10.83萬畝,增幅7.14%;產量增加了2.99萬噸,增幅11.02%;畝均產量增加了126.28公斤,增幅7.24%。馬鈴薯成為恩施州面積、產量只增不減的糧食作物。
土豆變金豆。2022年,馬鈴薯綜合產值達到85億元,人均土豆收入2500元,占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7.4%。2023年,恩施土豆田間收購均價為2.2元/kg,較2015年翻了1倍;市場銷售均價為8元/kg,較2015年增長1.7倍。恩施土豆走進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先后榮獲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全國綠色農業十大最具影響力地標品牌,入選農業農村部首批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品牌價值達到18.06億元,晉升為湖北地標名片、中國土豆精品名片。
03 湖南瀏陽:力推產業升級、助力鄉村振興
瀏陽市地處湘贛邊界,全市蔬菜種植面積63.85萬畝,總產量140萬噸,總產值13.5億元,是重要蔬菜生產基地。近年來,瀏陽市圍繞蔬菜產業下功夫、做文章,在精細化生產、品牌化營銷、產業化經營等方面不斷邁出新步伐,有力地推動了產業升級、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
主要做法:
01、堅持重統籌、建機制,筑牢農業綠色發展保障
高位推動、組織有力。成立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支撐體系建設的意見》等文件,將農業綠色發展工作納入重點工作季度講評范疇。加大投入、夯實基礎。通過財政支持,企業(合作社)融資、銀行貸款、農民自籌等方式籌措資金,形成政府引導、企業投入、民資吸納等多元化的投資格局。
02、堅持重質量、強品牌,構建農業綠色發展鏈條
完善技術規程。健全以質量安全為導向的農業綠色產業標準體系,重點完善蔬菜種植環節綠色蔬菜品種生產標準,完善蔬菜綠色生產技術操作規程15個,注冊登記綠色種養地方標準4個。強化質量監管。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基本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全過程監管。注重品牌培育。依托“瀏陽市農業品牌運營中心”,積極打造“湘贛紅”“農品瀏香”等農業區域公用品牌,以品牌示范帶動產品知名度、增加產品附加值。
03、堅持重科技、增效益,提升農業綠色發展水平
搭建科研合作平臺。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省農業科學院和湖南農大等科研機構,建立一支現代農業技術研發團隊。加強技術推廣應用。集成輕簡化栽培、減肥節藥生態高效、有機生態基質栽培等新技術,以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科學用藥等技術防治蔬菜病蟲草害,提高全市農業種植的穩定性、豐產性、生態性。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動推行綠色生產經營模式,共培訓綠色種養技術人員4425人次。
04、堅持重基礎、全觀測,用好農業綠色發展“家底”
強化實驗室分析。對農產品及其生長環境中土壤、水分、生物等要素進行實驗室分析。優化野外觀測。在兩個萬畝蔬菜示范區選定2個輔觀測站和9個觀測點,科學設置野外觀測水面蒸發自動觀測站、土壤溫濕鹽自動觀測站、自動氣象觀測站等,實現野外觀測數據的采集、匯總和傳輸。配備觀測試驗車。購置“農業綠色發展觀測試驗車”,全方位掌握農產品生長環境要素基本情況。
主要成效:
品牌示范效果好。全蔬菜產業已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打造了一批叫得響、質量優、特色顯的蔬菜品牌。葛家雞腸子辣椒成功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 “天野山”有機蔬菜被評為湖南省著名商標。
保供穩價作用大。綠色生產配合設施栽培技術的有效推廣和應用,降低了生產成本,克服了氣溫、雨水、病蟲草害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對蔬菜穩產、增收、保供穩價發揮了較大作用。目前,瀏陽的葉類、瓜果類蔬菜供給總量占本地市場的90%,占長沙市場的60%以上。
技術更新速度快。及時更新引進新品種,充分運用設施栽培,大面積應用黃瓜嫁接南瓜、苦瓜嫁接絲瓜,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噴滴灌和病蟲草害綠色防控等栽培技術,化肥減量達35%,有機肥替代化肥達20%以上。
04 湖南澧縣:創新綠色技術集成、實現化肥減量增效
澧縣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洞庭湖西岸、澧水中下游,耕地面積111萬畝,是糧油生產大縣。近年來,澧縣堅持“增產施肥、經濟施肥、環保施肥”的思路,按照“精、調、改、替、提、帶、集”的技術路徑,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生產專業化服務組織,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綠肥種植、有機肥替代化肥、水肥一體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技術集成,實現化肥減量增效,走出一條高產高效、節本增效、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主要做法:
01、強化技術推廣,以“四推”實現減肥增效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通過發放施肥建議卡、安裝湖南省測土配方施肥手機APP等措施,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232萬畝。根據土壤檢測數據制定水稻生產配方,遴選肥料生產企業生產水稻和油菜配方肥。
推廣綠肥生產。每年投入綠肥生產資金200萬元左右,采取免費發放綠肥種子和補貼開溝費等措施,建設綠肥生產示范樣板7.46萬畝。
推廣使用商品有機肥。采購商品有機肥約200萬元,發放至葡萄、柑桔、蔬菜、中藥材等產業基地。
推廣先進集成技術。推廣水稻機械精量施肥和水肥一體化等技術6萬畝,推廣稻油水旱輪作30萬畝以上。
02、強化示范引領,以“百千萬”推動綠色生產
開展水稻“百千萬”綠色生產技術試點示范。打造好城頭山鎮、夢溪鎮萬畝水稻綠色生產示范片和環北民湖萬畝綠肥生產示范片,建好大堰當鎮、涔南鎮、夢溪鎮千畝示范片,抓好復興鎮等6個百畝示范片。在每個示范片集成“綠肥+配方肥”“綠肥+配方肥+機械深施肥”“液體糞肥+配方肥+機械深施肥”等2種以上綠色生產技術措施,開展化肥減量措施對比分析,總結成熟技術模式進行復制推廣。
03、強化監測統計,以“三會一統”完善臺賬建設
全縣建立181個監測點,推動鎮街、村社完善資料,建立健全各類臺賬。加強重點人群指導,落實“三會”,即會填寫表格、會使用APP、會計算施用量。加強與統計部門溝通銜接,落實“一統”,即根據監測點和樣本戶化肥施用量數據,統計全縣畝均施肥實物量及折純量。
主要成效:
施肥水平有效提高。全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5%以上,全年化肥使用量(折純量)5.17萬噸,較上年減少1565噸,減幅2.94%。
耕地地力有效提升。種植大戶和專業合作社使用有機肥積極性提高,商品有機肥大面積推廣應用,綠肥面積從6萬多畝穩步增加到21萬畝,土壤理化性狀得到改良,耕地地力有效提升。
種植效益有效增加。示范片早稻畝產達500公斤,增產31公斤,畝均減少化肥用量(實物量)5公斤,節本增效91元;晚稻畝產474公斤,增產30公斤,畝均減少化肥用量5公斤,節本增效90元;一季稻畝產658公斤,增產40公斤,畝均減少化肥用量3.6公斤,節本增效109元。
文章來源: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 貴陽貴安全域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文章:10870 篇
瀏覽:36867 次
京東基地計劃讓農民不只是種地人也是市場合伙人..
重磅!"十五五"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指南:5大..
【預制菜】一文了解“什么是預制菜”..
【成員單位納新】歡迎加入數農俱樂部,邀請老板&..
家庭農場:中國農業正確的發展出路..
深度分析|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及方向..
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的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模式..
【考證】農業經理人技能證(第21期)10月7月報名..
四種模式十個案例,帶你了解生態農場..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預制菜】從5000億到7000億:中國預制菜產業的..
探索農業賦能新路徑!極飛科技積極推動“數智果..
【智慧農業】農業元宇宙關鍵技術
政策大趨勢!智慧農業5大加速器
【農場模式】農旅融合盤活小型農場的創新路徑..
一顆大?入選《全國果業品牌建設 10 周年經典案..
【農資行業】農資“零售”店,如何做大做強?告..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有機肥行業】2025 年有機肥補貼政策在國家和地..
鄉村振興下村集體經濟不得不了解的12種模式..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