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俠會:三農領域產業社群(資源對接、案例分享、線上課程、線下活動)
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上海,農業占全市GDP比重不足1%,但就是這樣的“微不足道”,恰恰是上海的“不可或缺”。上海的“農”字文章怎么寫?在位于滬上遠郊的上海金山區現代農業產業園中,記者看到了上海農業創新、綠色發展的實踐案例。
2019年,上海金山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被列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這是上海首家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自此,金山區將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等集中納入產業園創建中,以產業園為平臺,整合農民、企業、合作社等多種經營主體,讓農業鏈接制造業、服務業,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農業格局。
上海金山區委書記胡衛國表示,在超大城市做都市農業,就要在鄉村中嵌入更多產業、文化、生態功能,在精致上下功夫,在特色上做文章,讓農業價值鏈向高處走。
精細農業不等于“盆景農業”
“收菜咯!”今年2月26日,金山區廊下鎮叮咚買菜試驗基地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采摘儀式,放眼望去全是一排排碧綠的菜畦和現代種植設施,成熟的菠菜迎來采摘季。工人正忙著將收割的菠菜稱重、裝車。
與傳統營銷方式不同的是,這些蔬菜并沒有被運往菜場,而是被運往叮咚買菜位于金山的分揀中心,進行分揀、包裝。此后將通過全程冷鏈送往位于上海市的200多個前置倉。市民在家拿起手機下個單,鮮靈靈的菠菜29分鐘內就能送到家門口。
“金山菜”從田間到市民餐桌的旅程不超過24個小時。叮咚買菜智慧園總監孫國強介紹,叮咚買菜試驗蔬菜基地占地面積200畝,基地已實現溫室內自動灌溉設施、環控設施、空氣土壤的溫濕度監控設施覆蓋,接通互聯網后,可實現手機遠程控制,農作物的生長全流程都可追溯、可監測。
上海農業雖然總體份額不大,但是作用不小,地處遠郊的金山區并沒有把城市里的精細農業做成“盆景”。上海金山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馮春歡告訴記者,在龍頭企業帶動下,目前金山區已經建成了集標準生產、精深加工、冷鏈配送為一體的“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的農產品全產業鏈體系。
“產業園內已入駐農產品加工企業31家,培育了龍頭企業11家,其中國家級2家,市級3家,形成了中央廚房鏈條式產業集群集聚基地。”馮春歡表示,金山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總面積106.3平方公里,覆蓋金山區呂巷鎮和廊下鎮2個鎮、22個村,耕地面積64539畝,農戶2萬戶。2020年,產業園年總產值40.2億元,果蔬主導產業播種面積6萬畝次、總產值34.5億元,主導產業覆蓋率達85.8%。
在馮春歡看來,要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就必須拉長農業的產業鏈條,打造出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品牌,才能真正讓農產品獲得工業品一樣的高附加值。
在被譽為上海市民“果盤子”的金山區呂巷鎮,立足水果特色,通過水果品牌建設,有效提升了區域農產品的競爭力。
黃金輝是土生土長的呂巷鎮人,他經營著呂巷鎮300余畝生態水果園和廊下鎮150畝種植基地。他告訴記者,在占地1萬余畝的呂巷水果公園內,分布著25個以上特色水果種植基地,種植有35種以上特色水果。“7月份有蟠桃,8月份開始賣黃桃,9月份有獼猴桃……”上海圣泉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子有表示,在政府部門的支持鼓勵下,呂巷“圣泉”牌葡萄漸漸打響。“政府鼓勵我們打響品牌,而葡萄園的成功,則讓我看到了品牌的力量。”王子有說。
品牌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還讓金山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更聚人氣,“農業+體驗”“農業+文化”“農業+科普”“農業+旅游”等涵蓋“吃、住、學、游”為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也由此而生。
農業工廠效益好
今年初,上海發布了“十四五”時期上海都市現代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綱領,提出農業高質量發展要實現高品質生產、高科技裝備、高水平經營、高值化利用、高效益產出。
在金山區現代農業園區管理中心副主任余汛洲看來,現代農業的誕生,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從改變“靠天吃飯”開始,這才是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基礎。在金山區現代農業產業園中,總投資5000萬元、共計2.5公頃的“番茄工廠”上海金塘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格外引人關注。這里除了每年7月、8月作為設備保養、修整期外,其他時間都可以生長番茄,每年約有400噸的番茄產量。在這里,溫度、濕度、二氧化碳含量、日照等各項數據,均可根據預設的環境參數進行自動化控制。
“番茄工廠”負責人劉必江告訴記者,每一株番茄僅靠一小塊“巖棉”和一個“點滴”就可以實現供養。這套從荷蘭引進的技術,不僅可以精確控制每一株番茄的果實數量,還能夠大大提高產量和質量。
上海金山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內上海金塘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番茄種植基地里,工作人員正在采摘小番茄。(上海金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像“番茄工廠”這樣的現代化生產基地,在金山現代農業園區中還有很多。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在廊下鎮的“蘑菇房”同樣遠近聞名,這里引進了世界先進的荷蘭雙孢蘑菇智能化控制設備和技術,讓蘑菇種植特別有科技感。
“過去我們也是傳統草棚種植模式,一年只能種一茬,不僅產量低而且人工成本高。2014年我們進行工廠化轉型,對蘑菇種植采用恒溫、有氧、智能化控制,不僅降低了成本,產量也大幅度提升。”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林根告訴記者,傳統蘑菇種植每年產量在9公斤/平方米,實行工廠化種植后,現在每年產量可以達到400公斤/平方米,“現在我們的技術已經從二次發酵提升到三次發酵,每年可以種11茬左右,發菌時間相比二次發酵技術縮短了一半。”隨著生產效益的提升,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前前后后已經擴建了6次,預計今年8月,該合作社雙孢菇生產基地二期項目也將建設完成。
“我們想通過這些先進農業項目的引進,對全鎮農業的發展起到示范帶動作用。”余汛洲表示,今后還要進一步打破農業靠天吃飯的傳統思維,擺脫自然環境對作物生長的制約。農產品不僅要進行規模化生產,更要向高質量邁進。
在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帶領下,一個個“蘑菇房”已經接連成片,成為全新的“蘑菇小鎮”,已吸引30多家食用菌企業落戶,推動蘑菇產業從傳統種植邁向工廠化栽培,并不斷提高機械化、智能化水平。數據顯示,目前全上海每天消費近200噸雙孢蘑菇,其中25噸來自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每天早晨,新鮮采摘的聯中蘑菇,通過超市、電商、批發商等渠道,源源不斷地送達上海市民的餐桌。
目前,陳林根又研究出蘑菇堆料三次發酵技術,讓周邊農民能更加輕松地跟著種蘑菇。只需一部手機,陳林根隨時遠程操控,“結對”農戶菇房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信息便盡在掌握。余汛洲說:“在‘十四五’期間,我們將繼續推廣種蘑菇的新模式,帶動更多農民一起致富。”
都市農業讓農民擁有獲得感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不論是建設農業園區還是引入科技元素,都是為了讓農業重新煥發青春,讓農民擁有獲得感。
以廊下鎮種植蘑菇為例,在組建工廠化蘑菇種植隊伍之初,當地農戶也有不同聲音。大家在看到實實在在的實惠之后才愿意加入。
上海金繼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沈繼業是廊下鎮山塘村村民,原先在山塘村和南陸村種有草棚蘑菇。經過一年的準備,去年年初,他的6個現代化菇房開始步入正軌。從提籃叫賣的蘑菇小販,到傳統草棚蘑菇種植,再到工廠化蘑菇種植,沈繼業經歷了蘑菇行業的“前世今生”。沈繼業告訴記者,以前蘑菇的培養料是江蘇連云港運過來的,現在可以直接從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采購三次發酵培養料。“以前的培養料35天出菇,用聯中三次發酵培養料只需18天就可以采收第一茬蘑菇,在質量得到保證的同時,我們蘑菇的產量也上去了。這樣一來,還省了從外地運料的成本,對菇農來說是件大好事。”
在廊下鎮,像沈繼業這樣從傳統蘑菇轉向工廠化蘑菇的種植戶還有上海明云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陳明云。“畢竟要投入大量資金,當時有顧慮,也有壓力。”陳明云說,他從2017年開始進行工廠化改建,2018年改建后的合作社正式投產,蘑菇產量從過去的9公斤/平方米,躍升到300公斤/平方米,當年就獲利50萬元。實實在在的收益不僅讓他信心大增,更讓他對未來的發展前景充滿期待,“現在這里有6間工廠化菇房,接下來還會繼續擴建”。
圖為上海金山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內上海明云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種植的蘑菇。(上海金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整個金山區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抱團發展、組建平臺等多種方式聯結農民和合作社,形成共享機制,通過致富增收提升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萬元,比金山全區平均高出30%。
“讓市場發現農民資產的價值,農民富裕就有了巨大的潛力空間。”胡衛國告訴記者,如今,金山區正謀劃對承包地、宅基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分類施策,推動農村土地在流通中釋放價值。在胡衛國看來,盡管廊下鎮的蘑菇產業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和優勢,但仍然處在“小打小鬧”階段。他認為,要讓農業變成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才能激活基本農田的效能。
目前,金山區已引進了規劃面積2000畝、總投資12.8億元的九豐農業項目,建設上海規模最大的茄果類種植基地,預計年收入2.2億元。在新興農業方面,金山區則瞄準了高附加值的種源農業,力爭以小種子撐起大農業,近年培育新品種近40個,其中“八月香”節水抗旱稻成為15年來上海本土推廣的首個早熟優質“一級米”。
“今后,金山區將進一步探索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培育壯大新型農業主體、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盤活農村閑置資產資源等方式方法,盡可能多地拓展農民增收渠道。”上海金山區委副書記、區長劉健表示。
在謀劃金山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新一輪發展之際,金山區將繼續圍繞“人、地、錢”勾勒未來的圖景:通過提高農戶承包地流轉補貼,引導承包地集中管理,46%的設施農用地、70.4畝國有建設用地用于產業園建設,解決“地”的問題;將都市現代農業專項、蔬菜優勢特色產業集群、5000萬組團資金等項目集聚到產業園,設計并提供“媽媽式服務”農業保險,解決“錢”的問題;著力選拔優秀人才,實施素質“登高”計劃,培育新型職業農民955人,園內評選6名領軍人才、11名領軍后備人才和15名拔尖人才,解決“人”的問題。
按照劉健的設想,將來人們來到金山,定能看到對標國際國內一流標準、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場景。
“金山探索”帶來的思考
從上海金山的探索經驗來看,發展都市農業,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必須做足資源整合的文章,注重產業間聯系,不斷推進園區產業向多環節、多業態、多空間延伸,形成全產業鏈推進、多模式發展的格局。
著眼于未來,在推進資源整合、推動發展現代農業園區過程中,在理念上要做到視野開闊、善于集成;在思路上既要高度重視外部支持,又要促進本土崛起;既要接受自上而下的政府治理,又要考慮發揮村民自治的基礎性作用;既要注重工業化、城市化對農村的牽引、輻射,又要激活市場機制。
首先是進一步找準功能定位。在研究對標倫敦、紐約、巴黎、東京等世界城市農業定位的基礎上,結合上海城市定位和農業發展實際,進一步明確現代農業園區的功能發展定位,主要發展“高精尖”和“名特優”特大型城市需要的綠色農產品。
其次是進一步靈活資源配置。參照各地的經驗舉措,增加土地資源配置的靈活性,在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前提下,將土地、資金、人才等資源優先用于農業融合發展。
再次是進一步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加快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著力提升農業產業發展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能力,完善農業產業服務組織體系,促進新型經營主體力量凝聚和抱團協作發展。
最后,建設現代農業園區,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參與,需要堅持創新發展,通過深化改革,增強園區發展內生動力,更需要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全過程,使“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帶來“金山銀山”。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文章:10870 篇
瀏覽:36895 次
京東基地計劃讓農民不只是種地人也是市場合伙人..
重磅!"十五五"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指南:5大..
【預制菜】一文了解“什么是預制菜”..
【成員單位納新】歡迎加入數農俱樂部,邀請老板&..
家庭農場:中國農業正確的發展出路..
深度分析|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及方向..
【考證】農業經理人技能證(第21期)10月7月報名..
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的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模式..
四種模式十個案例,帶你了解生態農場..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預制菜】從5000億到7000億:中國預制菜產業的..
探索農業賦能新路徑!極飛科技積極推動“數智果..
【智慧農業】農業元宇宙關鍵技術
政策大趨勢!智慧農業5大加速器
【農場模式】農旅融合盤活小型農場的創新路徑..
一顆大?入選《全國果業品牌建設 10 周年經典案..
【農資行業】農資“零售”店,如何做大做強?告..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有機肥行業】2025 年有機肥補貼政策在國家和地..
鄉村振興下村集體經濟不得不了解的12種模式..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