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俠會:三農領域產業社群(資源對接、案例分享、線上課程、線下活動)
工業化農業走向其反面的深層原因,是工業化農業沒有把農業看成一個與工業完全不同的生命系統來對待。農業是一個以生命養育生命的系統,而現代化學農業,已經退化為以化合物養育生命的農業,這樣的農業所生產的糧食,其中的生命力越來越弱,這樣食品養育的人,不可能成為健康的人,這是導致目前各種疾病和亞健康的根源。正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西方提出了“有機農業”概念。有機農業的本質就是生態文明導航下的生態化農業。這將是自一萬年前的第一次農業革命之后,人類將進入第三次農業革命的時代。
01 農業革命決定著人類的未來和命運
到目前為止,人類仍沒有找到,化解工業文明危機的根本出路。目前主導這個世界的治理方案,仍然滯留源自西醫思維的頭痛治頭,腳痛治腳困境中,按照這個思路走下去,化解人類文明危機無解。化解當代人類危機,需要走出西醫思維的困境,以中國智慧,通俗講需要以中醫思維來尋找新出路。按照中醫頭上病在腳上治的系統思維,化解工業領域導致危機,需要到農業領域找出臺,城市的問題需要到鄉村找出路。
鄉村振興與農業革命是化解西方使現代化危機的突破口,是人類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出發地。500年前,興起西方是通過城市復興與工業領域的革命,突破農業文明時代在鄉村與農業領域局限,開啟人類文明發展新時代、新空間、新路徑。經過500年以城市化、工業化為內容的現代化之路,遇到了無法突破的困境,人類需要再度回到鄉村與農業領域尋找新出路、新突破、新空間。
21世紀人類需要什么農業模式,決定人類未來命運。當代人類的農業革命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基于一下原因:
第一,農業領域危機直接危害的是人類生命,是工業文明時代給人類帶來的最大危機,21世紀如果我們不構建一個滋養人類生命的生態化農業,人類將會陷入巨大生命危機之中。目前在資本利益驅動下科技創新、社會資源仍然聚焦在為獲得更大利益的工業化領域,大力推進關乎人類生命的新農業革命迫在眉睫。
第二,農業革命是化解現代工業文明危機的突破口。如果我們能夠構建一個為更加公平、公正、貢獻的為人類生命健康服務生態化農業,這將是讓全世界和全人類受惠的農業。我們有了健康農業、健康的大地,就像人類有了健康慈母一樣,這將是全人類都受惠的農業。此外,回歸社會化、多樣化、文化化生態農業,也將會使古老鄉村文明的復興成為可能,鄉村文明復興所帶來的天人合一自然觀、眾生平等的生命觀、節儉低碳的幸福生活,如果未來世界30%到50%人回歸到鄉村,那么生態農業帶動的鄉村復興,就可以為醫治現代文明帶來新文化、新生活,就醫化解城市的高消費、高能耗、高污染的城市病。當代人類面臨的環境危機、生命危機、社會危機、心污染危機等諸多危機,都以因此而化解。
總之,21世紀的人類,沿著以生態農業革命為起點的這條線路圖走向去,人類將會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新軌道。這個線路圖就是:生態農業——人地循環——鄉村復興——低碳生活、綠色消費——天人合一文化——惠及全體生命健康——化解城市文明病——低碳城市——綠色消費——綠色生產——邁向生態文明新新時代。
由此可見,本書所講的生態農業革命,不是目前單純的有機農業,而是基于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生命觀下,按照農業具有的公平性、公正、共享的特性,在重建人與土地在地化循環的基礎上,以生命友好型科技創新為動力的生態化農業、是一個社會化與生活化相結合、自足化與有限市場相補充、共享與公平兼顧的新農業。只有這樣的生態化農業,才能帶動鄉村文明復興,才能形成帶動人類邁向新文明軌道的綜合作用。
02 回歸生命農業:從生命敵對轉型生命友好的技術革命
01、生命敵對性:服務生命農業科技的生命觀
縱觀500年以來的工業文明史,就是一部殖民戰爭史。自十五世紀以來,從發現新大陸開始的殖民大屠殺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戰火延綿不斷。伴隨戰爭升級的是殺害生命的科學技術的不斷升級,從常規武器到原子彈,一直到化學武器。
兩元對立的戰爭思維支持下的西方科技創新,不僅存在于戰爭領域,也普遍存在于西方醫學、現代農業科技、生物科技等領域。
現代化學農業就是一場人類與植物、昆蟲世界的戰爭。就像西方殖民者,把西方民族以外的人都看成敵人一樣給與殺戮一樣,在農業領域的科學也同樣把糧食植物之外的其他植物和昆蟲都看成敵人來殺害。從農藥到除草劑,一直到現代的轉基因,就像從常規武器到原子彈一樣,農業領域科技進步標志是對生命殺傷效率越高越好。什么叫轉基因種子,就是常規農藥是誰吃誰死,而轉基因是誰吃了所有的后代都死。轉基因科技屬于典型的以戰爭思維人為改造生命,殺害生命、造成生命系統風險科技。
現代醫學是在生命世界的另一場戰爭。不斷升級的抗生素是人類在病毒世界的戰爭。以殺死癌細胞為目標的癌癥治療是人類在細胞世界的另一場戰爭。西醫治療癌癥的科技創新就是生產出更有效殺死癌細胞的藥物。
02、生命敵對性科技,是造成生命危機的深層根源
人類以付出巨大的生命為代價,越來越認識到,這種敵對性科技在生命世界戰爭,是一場沒有輸贏的戰爭,是一場將人類自身導向毀滅的戰爭。現代人類擁有的核武器已經到了可以把地球毀滅多次的程度。在農業領域的戰爭,造成的惡果是化學化食物成為致癌與諸多精神病的根源。20世紀,地球上大約有30余萬種植物絕跡,損失了約75%的農作物品種。剩余不到30%的作物品種供應著全球95%的食品需要。歐洲的家畜品種資源有一半已經絕跡。全世界已經有三分之二的鳥類繁殖力下降。
在微生物世界殺害病毒的戰爭,也是如此。耐藥細菌產生的速度遠遠快于人類新藥的開發速度,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甚至擔心:“新生的、能抵抗所有藥物的超級病菌,將把人類帶回傳染病肆虐的年代。更令人震驚的是,竟出現了以抗生素為食的‘超級病菌’。”在細胞領域治理癌癥的戰爭,治療費最近30年增長20倍,但患者生存率卻幾乎沒有提高。目前新冠病毒的升級變化,就是對這種敵對性科技的警示。
疫情對當代人類的警示,工業文明時代的生命敵對性科技,已經走到盡頭,如果我們繼續沿著敵對性科技的路子走下去,人類將走向自我毀滅不歸之路。
03、生態農業需要基于新生命觀的科技范式革命
源于兩元對立戰爭思維支持的現代科技,是一種生命敵對性科技。人類走出生命世界戰爭的危機,需要生命友好型科技范式創新。從生命敵對型科技向生命友好型轉型,首先是生命觀的轉型。
目前敵對性科技的生命觀,是按照人意志和需求,以滿足人類私欲為目標而形成的征服生命、改造生命、讓其他生命成為人類奴隸的生命觀。未來的生命友好型科技,是基于萬物有靈、生命平等、人類與生命萬物互養共存、友好共生的生命觀。
現代生命敵對性科技,給人類帶來災難最大是在農業與醫學領域,在農業和醫學領域推進生命友好型科技的創新迫在眉睫。
04、方興未艾的微生物革命,是21世紀生命友好型科技創新的突破口
正在興起的微生物技術顯示出巨大生命力。構成地球生命世界的有動物、植物、微生物等三種形態,到目前為止的人類文明,通過農耕和游牧兩大生產方式實現了對動物和植物資源的利用開發。而構成生命系統最基礎的龐大微生物世界還是一個尚未有效開發的處女地。
微生物技術是一項能夠有效修復環境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的生態科技,也是一項能夠在農業領域實現高效有機種植、有機養殖的生命友好型科技,同時在微生物洗滌、物生物養生、物生物醫療等領域,也有巨大的潛力。物生物所具有的低成本、高效性、覆蓋面大的特性,將是引領未來的替代化學科技的具有時代意義的科技革命。
05、生命友好型科技術語人人可以參加的公益性科技
現代的生命敵對性科技,是被科技家所壟斷、被商業資本所控制的高成本科技。在傳統農耕社會中形成的廣泛用在食品和生產領域的微生物發酵技術,是一個人人可以參與的公共科技。而目前正在民間推廣使用微生物酵素,給我們最大啟示是:酵素是一個化腐朽為神奇、門檻低、人人可以參與、家家可以制作的大自然賜給人類的公益性的科技。我們呼吁有公益性的各類民間機構、大學、科學家要參與到微生物科技創新中來,我們呼吁世界各國政府要制定有關制度和法律,大力推進生命友好型公益性科技的創新發展。
03 社會化農業:從消滅鄉村農業轉向鄉村復活農業
第一次農業革命,經過萬年世界的演化所形成的農業所支撐的是一個翻蓋全球多樣化的文明世界。而支撐這個多元化文明的載體就是鄉村。但在現代工業文明的體系中,隨著農業功能萎縮為單一為城市化提供糧食的功能時,傳統的鄉村就失去的存在的基礎。隨著讓鄉村消亡的現代化農業發展,則意味著古代農耕生產方式所承載多樣性文明與文化,隨著鄉村的消失而徹底消失。
從這個角度看,當代人類為工業化付出的文化代價遠高于、也遠重于環境污染的代價。早在15至18世紀工業文明發展的早期,當西歐殖民者帶著對黃金的渴望通過航海踏上美洲與非洲大陸時,尚處在原始社會發展階段,缺乏自我保護力美洲與非洲的古老文明便開始了滅頂之災的命運。美洲的印第安人利用大自然賦予的財富,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燦爛的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然而,在歐洲殖民者眼中,美洲的價值除了黃金之外,沒有什么是可以保護與珍惜。在哥倫布到達美洲的第4年,海地印第安人餓死、累死、病死、自殺和遭到屠殺的占全島人口的1/3。在1520—1820年的300年間,西班牙人從美洲運回黃金250萬公斤、白銀100萬公斤,總值約60億元美元以上。而慘遭殺害的印第安人則有1000余萬。16世紀西班牙人征服時,許多珍貴的瑪雅文字寫本被當作“魔鬼的作品”焚毀,祭司遭受擄殺,僅有部分作品傳之后世。當美洲黃金被掠奪、土著居民被殺之后,適應美洲種植業的發展的需要,作為人類文明發源地古老的非洲文明,則在奴隸貿易中遭受另一中殘酷的洗劫。從15世紀到18世紀的幾百年間,有1.5億的非洲奴隸被運到美洲。到了19 世紀末,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達到了瘋狂的程度,短短30 年間,非洲僅剩下了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兩個名義上獨立、實際上受到帝國主義約束的國家,其余96%的土地,98%的人口都被各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瓜分。
這就是起始于西歐的工業化在其原始積累時期人類文明為其付出的代價。這種代價的結果是存在于美洲的古老文明遭到絕跡式洗劫后,形成了歐洲工業文明拓展新區域。而古老的非洲文明生態被遭到致命的破壞之后,長期滯留在文明進化斷層中進行著痛苦的掙扎。古老的非洲在原有能夠滿足自我平衡的古老的生態文明被破壞與瓦解后,由于沒有經歷過農業文明的過渡,在原始文明與輸入工業文明之間形成鴻溝中,遭受著兩種文明沖擊的煎熬:一方面因沒有農業文明發展階段進化,缺乏起碼生存能力,遭受著糧食危機的煎熬。另一方被工業化邊緣形成的脆弱的自我保護能力,又成為工業化帶來溫室效應的最大受害者。目前文化生態失衡是造成非洲所有痛苦的根源所在。
如果說在15到19世紀美洲與非古老文明遭到西歐殖民者洗劫性破壞,用的是野蠻而殘酷的戰爭方式,那么19世紀后,多樣性人類文化生態遭到的破壞則變成一種在慢性中毒中走向死亡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通過現代化農業消滅鄉村的同事,讓人們在現代化城市生活中忘記過去。
如果當代人類沿著西方式的農業現代化和城市化道路一直走下去,那么未來的地球,留下的就只有一種文明,這就是古羅馬文明在全球的普及與復興。 因為西方的文明從古希臘、羅馬開始就是城邦文明。今天的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臘、古羅馬。今天西方的城市化、全球化恰恰是古羅馬文明全球化。無論今天的技術有多進步,這個世界發生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只要細細研究就會發現:今天整個西方的工業文明,就是古羅馬文明的放大。成為世界性奧運會的體育比賽,就是古羅馬斗獸場的模式,換一個樣子重新展現出來,美國稱霸世界理念和方式在本質上就是古羅馬的翻版。
單級化思維是支持整個西方工業文明的哲學基礎。1969年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于1977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的普里戈金,曾講過一句名言:單級化意味著死寂。多樣化共生是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原因。21世紀讓人類文明從單級化回歸多樣化共存,就是要復興被現代化農業蠶食的鄉村文明。鄉村文明復興根基,是回歸多樣種植的生態有機農業。多樣化有機農業與多樣性鄉村文明是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出現了再走鄉村社會的潮流。而推動這股朝的動力,就是來自生態的覺醒、對有機安全的食品的需求。如果在歐美國家興起的自給自足的有機農業,則被稱為社區支持農業(CSA,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越來越發現,有生命的農業不僅給人類同健康有生命活力食品,也給人類提供了有生命力的文化,提供了有生命力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上,生態農業革命的背后,即將引發的是一場對工業文明危機具有重大矯正的新革命,是一場引領未來的鄉村文明復興的革命、源于鄉村文明的新文化運動、新生活革命、新哲學與思維的革命。這才是21世紀第三次農業革命的偉大使命與意義所在。
回歸鄉村生態農業,并不是簡單回到古代社會農業,而是在更高層面、在新時空中螺旋式上升。未來生態農業需要機械化、需要科技創新,對所有這些技術的使用,是建立在保證農業的有機性、生態化、社會性的前提下進行,而不是目前,這種局限在追求農業受益最大目標下的科技創新。
04 共享化農業:從資本化農業向義利農業轉型
人類面臨的糧食危機根源,是糧食生產方式出了問題,不是地球耕地不能滿足人類對糧食的需要。中國的糧食生產模式就是對這個問題的最好的回答。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為4.8畝,中國人只有1.3畝,少3.5畝。中國用全球9%耕地“養活”了全球21%人口。如果全世界都能用中國農業模式,那就意味著1.3畝可以養育一個人。目前全球有205億畝土地,按照中國標準,全球可以養育158億人口。目前全球的人口是70億。
當代人類陷入糧食危機的根源,就是目前主導世界的農業生產方式,是按照資本邏輯構建了現代化農業體系,嚴重違背了農產品所具有的公共性、公益性、公平性的本質要求。按照亞當斯密的比較優勢和分工理論,構建起來的現代自由市場經濟,在工業領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按照同樣的方式形成的農業現代化,則將世界推向了糧食危機的陷阱。
需要我們反思是,支持現代化農業的經濟理論出現了嚴重問題。農業屬于借助于自然自力、大自然賜給人類的滿足生命的必需品產業。農業的這種特性決定了農產品與工業品不同,農產品是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共享性的產業。而按照具有私有性、排他性的工業品特征,構建起來的過度市場化、資本化、追求高收益的農業現代化,嚴重違背農產品所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共享性特征。農業生產制度的設計的錯誤,導致了當今世界糧食生產陷入兩極化的困境,一端是占據市場優勢、技術優勢的壟斷世界糧食市場的跨國公司,在不斷提升的高收益中快速發展。另一端是缺乏糧食自主性的國家和缺乏土地的貧困人口,陷入越來越嚴重的饑餓的困境。
21世紀讓農業回歸公共性,基于糧食主權公平、重建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公平性的世界糧食新體系,是化解世界危機的根本出路。
滿足生命必須品是農業的第一功能。糧食是自然賜給人類共享的公共產品,糧食主權平等是人權平等前提。糧食主權與國防主權一樣,是一國的政治安全、民生安全、生態安全的根本權利。什么叫農業?今天教科書,沒有“農業是什么”講清楚。農業是自然賜給人類滿足生命需求的必需品,而不是滿足欲望的消費品。農業產品和工業產品不一樣,你坐汽車可以從5萬到100萬,它給你帶來的價值不一樣。但糧食不同,無論你多有錢、還是沒有錢,吃一碗米飯就飽,是一樣的。一碗大米,沒辦法把它賣到1萬塊錢。人類最基本的平等,是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平等地獲得大自然恩賜給我們的食物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講,糧食是衡量人類文明進步公正的標桿。可是,一端是全球還有10億人吃不飽。而另一端是跨國公司為了資本獲利,為了使產品變成滿足人類的欲望的消費品,使本來很簡單的糧食生產與食品加工,變成了像生產汽車一樣生產,成為一種高能耗、高浪費的生產。目前工業化農業導致食物從田間到銷售端,運輸的過程中浪費了三分之一。
按照滿足利潤最大化的資本邏輯,優勝劣汰的自由市場機制,構建起來的世界糧食生產體系,是當代世界陷入糧食危機的制度根源。為此世界糧食生產需要一次革命性的變革。
需要從資本邏輯主導的世界糧食體系,向基于糧食公共性和糧食主權公平的邏輯,重建世界糧食新體系,是從制度根源解決世界糧食安全的根本出路。特別是世界發展中國家,要走出農業現代化的誤區,從確保國家糧食主權的獨立高度,重建保證國家安全、民生安全、生態安全的新糧食體系,擺脫后殖民時代形成對按照資本邏輯、國際分工建構的國家糧食體系的束縛,堅定走基于糧食主權安全的、糧食自足的國家糧食體制。
讓世界糧食走出跨國公司壟斷的束縛,讓糧食回歸公共性、公益性、公平性的過程,也是讓世界糧食回歸生態有機提供了前提條件。
按照糧食具有多樣化、生態化要求,大力推進世界糧食公益科技的創新,大力鼓勵民間自主農業科技創新。打破目前被跨國公司壟斷的育種科技格局,大力推進世界農業自留種、發展公益種業的運動。讓世界更多有公益心的企業家、科學家、民間機構參與到這場“保護生命、種業公益化”的事業中來。
讓糧食生產回歸公共產品的特性,并不意味著排斥資本與生產,而是要按照公共產品的特性,走與資本、市場對接之路。在這方面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所有建立的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就是對這個問題的有效的探索。
05 智慧農業:從生產農業向教育農業轉型
黨的十八以來,使用頻度比較高的一句話,就是“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華民族被譽為最有智慧民族,其實智慧不是屬于中華民族,而是屬于古代農業文明。目前所講的智慧農業、智慧城市等所用的智慧,不是古代意義上的智慧,只能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的智能技術而已。真正的智慧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思維方式。這是古代農耕文明時代通用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就是古代先民,為了農耕生產,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而形成的思維方式。天地構成的宇宙模式,是一個宏觀、系統、無形而有型、生生不息運行著的存在,因這樣的存在而形成了農業文明時代特有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就系統整體的類比思維、感悟無形而有型的辯證思維、這樣是思維就是智慧,就是中國古代形成的通過類比抽象形成的陰陽交變的太極思維,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講的感悟無中生有的辯證思維,以及佛學所講空有的辯證思維等。古代哲人正是通過這種思維方式,發現隱藏在天地構成背后的天地運行規律,如一年的四季循環、24個節氣等。
近代以來,隨著工業文明在西方的興起,這種古老的思維方式,被認為是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缺乏科學根據的思維方式被淘汰。取代而興的認識世界的另一種思維方式,這就是從微觀、從有形實體、根據實驗、已經事實、符合邏輯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圍繞這種思維方式形成了近代以來,認識這個世界的數理化知識體系。這個體系被標定為科學,凡是不符合這個標準的,就是不是科學。這個思維方式與古代思維方式,恰恰相反,這是一種基于分析、結構的邏輯思維、是只承認有中生有的線性思維。近代以來,人類正是基于這樣思維范式,形成了認識與把握這個世界知識與科技體系、再將知識與科技轉化為改變物質世界的工具。
隨著時間推移,但西方科學家嚴重從微觀到宏觀、從實體到虛空、從局部到整體、從線性到辯證方向攀登都巔峰時,卻發現他們苦苦尋找東西,正是近代以來被拋棄的古人的智慧。決當代人類遇到各種危機,所需要一種能夠彌補基于微觀、缺乏宏觀、關注局部、缺乏系統、面對實體、遺漏空無的新思維,這種新思維就是目前所講的系統辯證的智慧。
21世紀人類邁向新時代所需要的這種智慧,恰恰來古老農耕生產方式。從這個角度看邁向有機生態的第三農業革命,也是一次重新從宏觀、系統、辯證認識世界的哲學與思維方式的革命。從這個意義上看,未來農業為我們貢獻的不僅僅是有生命活力的有機食品,有生命溫度與情感的社區、體現人類公平正義的糧食貢獻農業,還要我們提供一種認識世界的新自然觀、新哲學、新思維。
未來的有機生態農業也是一個教育農業,這種教育就是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耕讀教育。以天地為師的開慧教育,與工業化時代的知識教育最根本的不同,就是未來智慧教育是生心靈一體、改變人的行為心法教育,這種教育不是單純在教室里就能完成的教育,而是以天地式、以天地為教室、以耕讀為實驗的教育。這種教育就是中國古代所講的傳道授業的教育。2019年教育部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特別明確提出的在大中小學開展的耕讀教育的要求,真實在新時代利用農業所具有的教育價值的所在。
此文源自《大國鄉村:鄉村蘊含中國式未來》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文章:10870 篇
瀏覽:36924 次
京東基地計劃讓農民不只是種地人也是市場合伙人..
重磅!"十五五"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指南:5大..
【預制菜】一文了解“什么是預制菜”..
【成員單位納新】歡迎加入數農俱樂部,邀請老板&..
家庭農場:中國農業正確的發展出路..
深度分析|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及方向..
【考證】農業經理人技能證(第21期)10月7月報名..
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的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模式..
四種模式十個案例,帶你了解生態農場..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預制菜】從5000億到7000億:中國預制菜產業的..
探索農業賦能新路徑!極飛科技積極推動“數智果..
【智慧農業】農業元宇宙關鍵技術
政策大趨勢!智慧農業5大加速器
【農場模式】農旅融合盤活小型農場的創新路徑..
一顆大?入選《全國果業品牌建設 10 周年經典案..
【農資行業】農資“零售”店,如何做大做強?告..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有機肥行業】2025 年有機肥補貼政策在國家和地..
鄉村振興下村集體經濟不得不了解的12種模式..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