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俠會:三農領域產業社群(資源對接、案例分享、線上課程、線下活動)
氮磷鉀三大肥是農作物生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養分,它們的穩價保供也是糧食安全、農業安全中的重要構成。氮肥因為生產工藝成熟,原料只是煤(或天然氣)和空氣。所以,在我們這樣的煤炭大國發展較快,是世界上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磷肥由于我國磷資源儲量居世界第二位,生產量世界第一,也是出口大國;只有鉀肥因國內鉀資源儲量有限,我國所用的鉀肥一半以上需從海外進口,且56%以上耕地還處于缺鉀狀態,又由于國外鉀肥壟斷程度高,大部分產能掌握三國集團手中,壟斷率接近70%,因而我國鉀肥供給經常遭受價格波動的沖擊,這對農業發展是極其不利的。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找鉀成為人們的共識。
一、國內找鉀漫長之路
大家都看過,一支科考隊深入羅布泊心臟地帶去找鉀的故事片《生死羅布泊》,整個過程的艱辛和犧牲的壯烈令人難以忘記。其實,我國找鉀之路始于1946年,那時的人們就意識到鉀資源對我們這樣人口大國的重要性。解放后,國家對找鉀更加重視起來,化工部和地質局都組織了專業隊伍,在十七省(區)找鉀。當時找鉀并不是現在我國鉀肥生產所用的湖鉀,而是像前蘇聯和東德的礦鉀,即鉀石鹽礦和光鹵石礦。三十多年找鉀(礦)之路在1987年畫上句號,東德專家來我國論證,中國并不存在可以利用生產鉀肥的鉀礦,人們又開始關注湖鉀的開發和利用。鹽湖集團從50年代末開始生產鉀肥,產能只有5萬~6萬噸/年,到了90年代產能才有突破,這得益于技術交流,以色列原計劃與中國一道共同開發青海鹽湖的鉀鹽資源,后因某些事件,合作胎死腹中,但兩國的技術交流已經開始。合作中斷之后,中國人利用自己掌握的湖鉀技術,嘗試著擴產,上世紀九十年代突破30萬噸/年產能,2001年突破100萬噸/年,后又突破500萬噸/年,最高時產量達到580萬噸/年。
但是,國內湖鉀資源有限,只有青海、新疆、西藏幾個鹽湖有可供開采的鉀資源,折合氧化鉀儲量不到10億噸。隨著這些年過度開采,湖鉀資源品位開始下降,經濟可采儲量急劇減少,有人樂觀估計可采20年,有人悲觀估計只能采8~9年。同時,湖鉀開采的負面效應開始顯現,就是對環境的影響。鉀肥生產需要大量的淡水,而青海、新疆幾個鹽湖地方淡水有限,一些企業為了擴大產量,只能偷采地下水,這對當地生態環境有較大影響。還有湖鉀開采需要曬鹵,這需要大面積的曬鹵場,不可避免占用草地,又給當地脆弱的生態補上一刀,這也是前段時間,幾家國家級媒體跟蹤報道關注的事情。國內鉀資源有限,開采對脆弱的生態破壞嚴重,出路只能到海外去,找鉀!
二、海外找鉀艱辛之路
海外找鉀之路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國家某部委在泰國設立了小組,目標是開采呵叻盆地的鉀鹽礦,這是上世紀四十年代法國人發現的,位于泰國、老撾兩國,三分之二在泰國,三分之一在老撾。由于當時考慮到基礎設施等因素,有關部委把找鉀重點放在泰國呵叻盆地。但是,由于泰國土地私有,中北部農民話語權較大,對礦產資源開采抱有敵意,環保要求苛刻。到目前為止,連泰國人自己開發的鉀鹽礦都無果而終,別說外國人。
泰國找鉀失敗后,一些國企又把注意力轉向礦鉀開發歷史悠久、技術相對成熟的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和湖鉀開發的約旦,而一些民企又拿出吃苦耐勞的特質,奔赴了條件艱苦的南美洲和非洲。國企在加拿大遭遇了環保政策和勞工政策上的打擊,拿下礦權十余年無法實現開采,即使能夠開采,鉀肥生產成本已遠高于市場價格;國企在俄羅斯、白俄羅斯遭遇了信用上打擊,出現了合作企業不講誠信、賬目混亂等情況,難以合作,就連中投這樣的巨型國企都虧損退出;在約旦這樣的阿拉伯國家,國企又遭受了權力限制條款的約來,某國企雖然已成為約旦鉀的第一大股東,也只能是個財務投資者,有股無權,經營權、決策權都在約旦手中,產多少、賣向哪都是約旦說了算。至此,國企海外找鉀基本折載,那民企找鉀又怎么樣?去南美的民企到那才發現,當地的基礎設施相當落后,要建廠得修路,修路不是幾公里,幾十公里,而是幾百公里,因為大部分鹽湖都在人跡罕至的地方,需要相當大的投資,相比于鋰,鉀的收益又難以承受這樣大的投資成本。所以,中企在南美國家找鋰基本都成功,找鉀基本都失敗。南美不行,非洲找鉀的民企境況如何?在埃塞俄比亞遭遇了戰爭,在厄立特里亞遭遇了基礎設施的困境,在剛果布遭遇了水害。非洲找鉀企業普遍結局是,只見開工大典,不見產量出來。
最后找鉀希望落在了老撾,前面說過,呵叻盆地三分之二在泰國,三分之一在老撾,老撾又分兩個板塊,萬象板塊和甘蒙板塊。實力雄厚的民企把注意力投向了生活條件相對好的萬象板塊,而囊中羞澀的民企只能去條件艱苦、成本低的中部甘蒙省。一位山東人劉興江,一位四川人趙四儉,拿下了甘蒙板塊中的兩個區塊。2009年,劉興江將35平方公里的采礦權和179.8平方公里的探礦權賣給了中農集團等十股東。財大氣粗的國企中水電集團和云天化首先在萬象板塊上發力,很快取得了采礦權。可是,光有錢不行,還得有鉀礦開采技術,請專家,不懂就請專家是對的,但國內沒有專家研究過鉀鹽礦開采,請來的專家帶來了最新鉀鹽礦開采工藝——水溶法。其實,這種工藝并不新,我國古代自貢制鹽就是這種工藝,打個鉆孔,將熱水灌入孔中,去溶解孔中的礦脈,再將溶解成的鹵水從孔中抽出,曬鹵提取鹽。鉀也一樣,但這種工藝用在大規模開采鉀鹽礦并不多,在最早應用的加拿大,也不超過20%,它對鉀鹽礦要求苛刻,礦脈要厚,且要平緩,礦脈薄、起伏大的鉀鹽礦都不適用此工藝。呵叻盆地位于太平洋板塊和喜馬拉雅山板塊擠壓地帶,不但起伏大,而且翻轉。所以,水溶法抽上來的鹵水中KCL含量不到5%。水溶法失敗后,兩國企又采用了井工法,就是打斜井或豎井開采礦石,又遭遇了老撾的水害,白白地扔了幾十億,留下了一片廢墟。
在甘蒙板塊,中農集團先建了6.8萬噸/年鉀肥生產的試驗裝置,請國內知名設計院按金屬礦山開發設計,也是按金屬礦一樣實行炮采,每噸礦石開采成本達到400元左右(現在每噸礦石開采成本只有20元左右),鉀肥成本、價格倒掛嚴重,后來改為機采,虧損才止住。到了2015年,才將產能擴產到15萬噸/年,最先產能突破的是四川人趙四儉的開元礦業,設計起點就是50萬噸/年,井工法開采,設計出來沒錢建,找銀行。老撾的銀行沒實力,只好回國找,國內商業銀行普遍答復:國外資產,國內不能抵押,不能貸款。好在趙四儉遇到那時的開發銀行,給開元貸了款,把礦建了起來,但也沒后勁,只好把礦賣給了上市公司東方鐵塔,由于技術等因素影響,50萬噸/年達產也不是很順利,業績對賭還觸發了賠償條款。當時,海外找鉀都近40年了,只有兩個中資民企在生產,鉀肥產量加在一起才60萬~70萬噸/年。
海外找鉀這一尷局面,隨著亞鉀國際出現而改變。2020年1月,經重組而出現的亞鉀國際接手了中農集團執掌十余年的老撾中農甘蒙項目,在當時年產22萬噸/年鉀肥情況下,直接宣布擴建100萬噸/年,要做世界級鉀肥供應商,未來要做500萬~1000萬噸/年的戰略目標。起初,業內人士聽了都報之一笑,又一個外行在吹牛。國外幾家鉀肥從事鉀肥行業的咨詢公司也沒有把亞鉀國際的目標列入它們的咨詢報告之中,老撾鉀肥生產預測還是60萬~70萬噸/年。但當亞鉀項目陸續投產并大量反哺國內時,人們終于相信這匹鉀肥行業的黑馬。在500萬噸/年產能即將實現時,其又向有關部門呼吁:不斷擴產的亞鉀需要穩定的需求,而我國農業(農民)也需要價格穩定的鉀肥供給,希望有關部門把“三三三戰略”落到實處,變產品靜態鉀肥儲備為海外中資企業產能動態鉀肥儲備。
三、鉀肥供給政策的反思
亞鉀的呼吁也引發了人們對鉀肥供給政策的思考,面對我國缺鉀的局面和海外找鉀的成功,實行什么樣的政策,才能實現鉀肥的穩價保供。目前,我國關于鉀肥供給的政策只有三個:三三三戰略、大合同談判制度、鉀肥儲備制度。三三三戰略是“十一五”時期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的,其目的是破解我國缺鉀的局面,實現鉀肥的穩價保供,其內容是未來我國鉀肥供給格局:三分之一由國內生產、三分之一由海外中資鉀肥企業返銷國內保供,三分之一向海外采購。按照這個三分天下的格局,海外中資鉀肥企業返銷國內鉀肥量應在500萬噸~600萬噸/年,由此看來,海外中資企業鉀肥產能還不夠,還需擴建;第二個鉀肥供給政策就是大合同談判制度,每年10~12月左右,五礦協會牽頭,國內幾家鉀肥主要貿易商與國際鉀肥巨頭談判,協商出下一年的鉀肥供給價格和供應量。這一制度在初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后來這些國際鉀肥巨頭開始打起了太極,鉀肥價格上行時,報了個低價,但報的供給量也很少,低價少量的鉀肥供應先后,市場價格一定會突破大合同價格,國際鉀肥巨頭就開始按市場價格供貨。相反,鉀肥價格下行時,供應商會增大供應量報單,以此有利于賣家;第三個政策就是鉀肥儲備制度,每年國家會劃撥一定的款項給幾大貿易商,讓他們收儲一定量的鉀肥,在適當時候按國家定價賣出,這個制度是一種平抑鉀肥價格的措施,但受倉儲條件限制,收儲量有限,大概是供應量10%左右,平抑鉀肥價格能力有限。
從上述情況看,大合同談判制度和鉀肥儲備制度與海外中資鉀肥企業關系不大,一個對著第三個“三分之一”,海外采購與國際鉀肥巨頭有關;一個對著第一個“三分之一”,與國內貿易商和國內生產商有關。三三三戰略很重視海外中資鉀肥企業,把它放到三分天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沒有什么實施細則和配套制度,這讓海外找鉀的中資企業很迷茫,國內到底需不需要中資企業返銷鉀肥?是支持中資鉀肥企業擴建,還是不支持?怎么支持?看來,政策缺位明顯。
四、動態儲備制度——三三三戰略落地
亞鉀提出的動態儲備制度還是很有新意的,它是一個升級版的鉀肥儲備制度。現在實行的鉀肥儲備制度是一個靜態儲備,儲備是鉀肥產品,儲備期短,儲備量有限;動態儲備制度,儲備是鉀肥產能,儲備期可長達數年,儲備量可達到千萬噸。而且,儲備的是海外中資企業的鉀肥產能,這就與三三三戰略街接起來,是三三三戰略落地細化的推進措施。
假如在老撾的亞鉀、藏格、東方鐵塔都擴建了產能,國家有關部門就可以與這三家中資鉀肥企業簽訂三年或五年中長期鉀肥供應合同,數量600萬噸/年,其中亞鉀300萬噸/年,藏格150萬噸/年,東方鐵塔150萬噸/年,價格按照平均生產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潤,比如2500元/噸,這樣的數量簽訂會有利于大合同談判做實,會穩定農民的生產預期。我國農業是小農經濟為主,農民是生產主體,對價格波動的反應往往是感性的,缺乏理性分析,反而會加劇價格的波動。“姜你軍、蒜你狠”都是感性反應的寫照,會進一步傷害農民,這種局面必須干預。動態儲備制度就是一種有效干預,它會穩定農民生產預期,從而保障農業生產平穩運行。對海外中資鉀肥企業也是有力支持,給予企業一個穩定的需求,有利于中資企業發展壯大,進而有可能改變世界鉀肥行業格局。也可以進一步提高海外中資鉀肥企業簽約回國的返銷量,減少國內鉀肥生產量,保持國內鉀資源的儲有量,也為涵養西北脆弱的生態環境提供支撐。
我國海外找鉀之路艱辛而崎嶇,找鉀者的足跡踏遍了五大洲十四個國家。因技術、環保、勞工政策、戰爭動亂等原因,基本上都無功而返。正當業內不再抱有希望時,亞鉀的出現一掃陰霾,以技術創新為戰略的它,連續攻克了結晶關、收率關、礦建關、充填關,產能從22萬噸/年、100萬噸/年、200萬噸/年,即將上升至300萬噸/年,500萬噸/年。亞鉀的成功,不僅帶動了老撾鉀肥投資熱,藏格投資了萬象板塊、云天化中寮國際項目重啟、某央企也接手了中水電項目,還帶動了中資企業再次海外找鉀熱,某湖集團去了哈薩克斯坦、某鋰業集團收購了中航資源剛果布項目、某國企去了烏茲別克斯坦、泰國鉀鹽項目也再次被國投看上。
找鉀熱再次興起,也將進一步倒逼三三三戰略配套政策落地。這些找鉀企業的鉀肥如何能返銷國內保供?如何利用這些企業的產能,建立一個鉀肥長期穩價系統。現在,有些人認為,鉀肥供給沒問題,由于俄烏沖突,歐美對俄羅斯、白俄羅斯進行了制裁,俄鉀、白俄鉀只能向中國傾銷,但俄烏沖突不可能一直持續,終有結束的那天,要未雨綢繆。糧食安全對我國這樣的人口眾多國家來說,相當重要,有關糧食安全的戰略及政策應著眼于長遠,著眼于未來。
相關文章
文章:10870 篇
瀏覽:36929 次
京東基地計劃讓農民不只是種地人也是市場合伙人..
重磅!"十五五"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指南:5大..
【預制菜】一文了解“什么是預制菜”..
【成員單位納新】歡迎加入數農俱樂部,邀請老板&..
深度分析|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及方向..
家庭農場:中國農業正確的發展出路..
【考證】農業經理人技能證(第21期)10月7月報名..
四種模式十個案例,帶你了解生態農場..
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的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模式..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預制菜】從5000億到7000億:中國預制菜產業的..
探索農業賦能新路徑!極飛科技積極推動“數智果..
【智慧農業】農業元宇宙關鍵技術
政策大趨勢!智慧農業5大加速器
【農場模式】農旅融合盤活小型農場的創新路徑..
一顆大?入選《全國果業品牌建設 10 周年經典案..
【農資行業】農資“零售”店,如何做大做強?告..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有機肥行業】2025 年有機肥補貼政策在國家和地..
鄉村振興下村集體經濟不得不了解的12種模式..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