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俠會:三農領域產業社群(資源對接、案例分享、線上課程、線下活動)
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縣域農業正面臨從“量”到“質”的轉型挑戰。傳統農業“大而不強”“散而不精”的困境日益凸顯,農產品附加值低、產業鏈條短、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成為制約農民增收和鄉村發展的關鍵瓶頸。而三產融合發展,正是破解這一困局的“金鑰匙”——通過一二三產業的深度交叉滲透,推動農業從單一生產向“生產+加工+服務”全鏈條延伸,讓縣域農業煥發新活力。本文將從發展邏輯、實踐路徑、主體協同、風險應對及未來趨勢等多維度,解析縣域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融合密碼。
01 產業融合——縣域農業的轉型核心
01、傳統農業的痛點與困局
傳統農業以分散的小農戶經營為主,普遍存在“三低三難”問題:生產效率低,依賴人力與經驗,規模化、機械化程度不足;產品附加值低,多停留在“原糧、鮮菜、活畜”等初級形態,加工轉化率不足30%;抗風險能力低,受天氣波動、市場價格震蕩影響顯著,農民常陷入“增產不增收”的困境。此外,產業鏈條短且斷裂,生產、加工、流通環節割裂,農戶難以參與后續增值環節,利益分配失衡;市場對接能力弱,缺乏品牌化、標準化支撐,“好產品賣不出好價錢”現象普遍。
02、產業融合帶來的解方與突破
三產融合通過“農業+工業+服務業”的跨界聯動,重構農業價值鏈條:一二產業融合推動農產品從“原字號”向“制成品”升級,加工轉化率提升至60%以上,畝均收益明顯增加;一三產業融合催生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業態,讓“田間”變“景區”,農民從“種莊稼”轉向“賣風景”,收入來源從單一生產拓展至服務、體驗等多元渠道;全產業鏈協同更增強了抗風險能力,多元經營分散了市場波動沖擊,2023年融合型農業主體平均抗風險能力較傳統農戶提升40%。
03、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機遇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明確將“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作為重要抓手,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強調“構建農業全產業鏈”;地方政府配套出臺土地流轉、稅收減免、補貼獎勵等政策,為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同時,消費升級倒逼供給創新——城市居民對綠色、優質、體驗式農產品的需求激增,推動市場端向生產端“反向定制”,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為三產融合注入持久動力。
02 “農業+”的五種模式
01、農業+加工:把“原字號”變成“制成品”
突破初級農產品“賣難”困局,向加工要效益。發展農產品初加工(清洗、分級、包裝)解決“賣相”問題,精加工(提取營養、制成方便食品)提升附加值,綜合利用加工(秸稈制板材、果皮提取精油)實現“吃干榨盡”。例如,山東某蘋果主產區引入濃縮果汁、果干生產線,蘋果加工轉化率從20%提升至70%,鮮食蘋果滯銷問題緩解,加工品利潤率較鮮果高3倍;河南某糧食產區發展掛面、糕點加工,年處理小麥10萬噸,帶動5000余戶農民增收。
02、農業+科技:讓土地長出“芯片”
以科技賦能農業生產,從“靠天吃飯”轉向“靠技強農”。推廣智能農機、精準灌溉、無人機植保、生物育種等技術,降低人工成本30%以上;培育高抗逆、高附加值品種,如耐鹽堿水稻、彩色小麥、抗病毒番茄,提升單產與品質;利用物聯網技術監測土壤墑情、氣象變化,實現“按需灌溉、精準施肥”,減少化肥農藥使用20%。 同時提升單產與品質,推動傳統農業向科技密集型農業轉型升級。
03、農業+文旅:把田園變成公園
推動農業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依托田園風光、農耕文化、鄉土民俗等資源,打造采摘體驗園、農耕文化園、康養、鄉村民宿集群等業態,開發農事研學、豐收節慶、親子農作等特色項目,吸引城市游客參與互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鄉村產業多元化發展,激活農村經濟新動能。浙江安吉某村以“美麗鄉村”為基礎,開發“采茶-制茶-品茶”全鏈條體驗,年接待游客12萬人次,旅游收入占村集體總收入60%;四川成都某農莊推出“認養農業”,城市家庭認領小菜園,全程參與種植,畝均收益從傳統種植的3000元增至1.2萬元。
04、農業+電商:一根網線賣全球
打破地域限制,用“數字引擎”打通農產品上行“最后一公里”。建設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培育本土主播、打造爆款產品;通過直播帶貨、社區團購等模式,將土雞蛋、山核桃、菌菇等特色農產品銷往全國。云南元陽某梯田紅米通過抖音直播,單場銷售額突破50萬元,原本“藏在深閨”的紅米走向全國;江蘇沭陽花木產業依托電商平臺,年銷售額超200億元,成為“中國花木電商第一縣”。
05、農業+低碳“把“碳票”變鈔票
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讓“綠色付出”轉化為“經濟回報”。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秸稈還田、稻田養鴨等低碳生產模式,減少碳排放;參與碳匯交易,將農田、濕地、森林的固碳量“明碼標價”。湖北潛江市發展“小龍蝦養殖+秸稈還田+沼氣工程”模式,蝦殼制成甲殼素,秸稈轉化為飼料,年減少化肥使用量2萬噸,農業碳排放強度下降18%,同時通過碳匯交易年增收超千萬元。
03 縣域如何落地?+一張“五個一”操作清單
01、找準一個主導產業:資源稟賦+市場缺口
立足本地自然條件(如氣候、土壤、水資源)和產業基礎,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比較優勢,結合市場需求缺口精準選品。一方面,深挖本地資源:氣候(如高海拔冷涼地區適合錯季蔬菜)、土壤(如富硒帶適合發展富硒農產品)、文化(如傳統手工藝可賦能特色食品);另一方面,瞄準市場空白:消費升級中的稀缺品(如有機食品、功能性食品)、產業鏈薄弱環節(如高端加工、冷鏈物流)。貴州某縣依托喀斯特地貌與富硒土壤,選定“富硒茶葉”為主導產業,3年內種植規模擴大至5萬畝,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富硒茶”核心供應基地。
02、培育一個龍頭:外引+內育
龍頭企業是產業鏈的“火車頭”。一方面“外引”,通過稅收減免、土地優先供應等政策,吸引大型農業企業(如中糧、魯花)落戶,帶動技術、資金、人才集聚;另一方面“內育”,扶持本地合作社、家庭農場聯合重組,培育“小而強”的本土龍頭。江蘇泗陽通過“外引雨潤集團+內育本地肉雞合作社”模式,形成了從種雞繁育到屠宰加工的全產業鏈,年產值超50億元。
03、構建一個鏈條:前身后延
向前延伸至產前環節(如建設種子基地、農資供應中心),向后拓展至產后環節(如加工、倉儲、物流、銷售),形成“產加銷”一體化鏈條。山東金鄉大蒜產業通過“種植基地+深加工園區+全球營銷網絡”,實現了從“蒜瓣”到“蒜片、蒜素、蒜味食品”的全鏈條開發,產業鏈增值率達3.2:1。
04、打造一個品牌: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
區域公用品牌解決“有產品無品牌”問題,通過統一標準、統一包裝、統一推廣(如“五常大米”“陽澄湖大閘蟹”),提升區域農業整體溢價;企業品牌解決“同質化競爭”問題,鼓勵龍頭企業打造差異化品牌(如“褚橙”“三只松鼠”)。湖北潛江通過“潛江龍蝦”區域公用品牌+“蝦皇”“良仁”等企業品牌組合,龍蝦產業綜合產值突破600億元。
05、形成一套機制:聯農帶農
通過機制設計保障農民持續增收:訂單農業明確收購價格,降低市場風險;保底分紅讓農民分享加工、銷售環節利潤;股份合作(土地入股、勞務入股)增強農民主人翁意識;二次返利根據企業盈利情況額外分紅。江蘇蘇州某合作社實行“土地入股+勞動工資+二次返利”模式,社員年均增收1.8萬元,入社率從30%提升至85%。
04 政府與市場如何各就其位?
01、縣級政府:頂層設計+公共服務
做好“規劃者”和“服務員”:制定三產融合專項規劃,明確主導產業、空間布局和發展目標;完善基礎設施(如冷鏈物流中心、電商服務站),降低產業發展成本;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技術培訓、品牌推廣、銀企對接),解決企業“不會干、不敢干”問題。浙江德清縣通過編制《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規劃》,整合財政資金2億元,撬動社會資本15億元,打造了莫干山“洋家樂”等知名品牌。
02、龍頭企業:產業鏈鏈主
發揮“引領者”作用:向上游整合農戶,提供種苗、技術和標準化生產指導;向下游拓展市場,建設銷售渠道和品牌;橫向聯動相關產業(如加工企業與物流企業合作),降低全鏈條成本。廣東溫氏集團作為畜牧業龍頭,通過“公司+農戶”模式帶動5萬戶農戶養殖,年出欄肉雞超10億羽,農戶年均增收4萬元。
03、村集體:資源整合
激活“沉睡資源”:利用集體土地、閑置房屋、林地等資源,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合作等方式,建設農業園區、倉儲設施、旅游驛站;探索“村集體+企業+農戶”合作模式,將分散的資源集中投放,提升議價能力。江西井岡山某村集體將200畝閑置山地流轉給農業企業,建設“黃桃種植+采摘旅游”基地,村集體年增收30萬元,農戶通過土地入股和務工年均增收2萬元。
04、金融機構:輸血供氧
創新金融產品,破解“融資難”:推出“鄉村振興貸”“產業鏈金融”等專項產品,針對農業周期長、風險高的特點,提供長期低息貸款;發展農業保險(如完全成本保險、收入保險),覆蓋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風險;探索“政府+銀行+保險”合作模式,通過政策性擔保降低融資門檻。四川成都試點“農貸通”平臺,整合財政補貼、擔保公司和銀行資源,累計發放農業貸款超500億元,惠及農戶10萬戶。
05 風險與破解
01、同質化競爭:前期市場調研+差異化定位
部分地區盲目跟風發展“網紅產業”(如民宿、采摘園),導致同質化嚴重、惡性競爭。破解關鍵在于“先調研、后定位”:通過市場調研分析消費需求(如年輕群體偏好體驗式農業、中高端市場青睞有機產品);結合本地資源打造獨特標簽(如“高原夏菜”“森林康養”)。云南某縣放棄“復制大理民宿”模式,依托熱帶雨林資源發展“雨林研學”,吸引親子、科考客群,入住率比周邊民宿高30%。
02、資金鏈斷裂:PPP模式+政策性擔保
農業項目投入大、回報慢,易出現資金短缺。破解需多元融資:推廣PPP模式(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吸引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政策性擔保體系,降低金融機構放貸風險;鼓勵社會資本通過“訂單農業+土地入股”等方式參與。四川某縣通過PPP模式建設冷鏈物流中心,政府出資30%,企業出資70%,運營期10年后移交政府,解決了“建得起、用不起”難題。
03、農民參與度低:訂單保底+技能培訓+股份合作
部分農民因擔心收益不穩定、缺乏技能,不愿參與融合項目。破解需“收益兜底+能力提升”:通過訂單農業簽訂保底收購價,降低市場風險;開展農業技術、電商運營等技能培訓,提升農民就業能力;推行股份合作,讓農民以土地、資金入股,分享全產業鏈收益。貴州某縣開展“田間學校”培訓,累計培訓農民2000人次,80%的學員參與融合項目,人均增收超5000元。
04、品牌濫用:區塊鏈溯源+動態退出機制
區域公用品牌易被“搭便車”,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破解需“技術賦能+監管強化”: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生產、加工、流通全流程溯源,消費者掃碼可查產品“身份”;建立品牌準入和退出機制,定期抽檢,對違規使用品牌的企業取消資格并公示。五常大米通過“一碼一證”溯源系統,假冒產品投訴量下降60%,品牌價值穩步提升。
06 結語
三產融合不是簡單的“產業疊加”,而是通過要素重組、鏈條延伸、模式創新,重構農業價值創造邏輯。對于縣域而言,抓住三產融合機遇,關鍵要立足資源稟賦、激活主體動能、防范融合風險,在“融合”中實現農業增效、農村增美、農民增收。未來,隨著技術創新、政策完善、消費升級,縣域農業必將在三產融合的浪潮中,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文章:10870 篇
瀏覽:36888 次
京東基地計劃讓農民不只是種地人也是市場合伙人..
重磅!"十五五"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指南:5大..
【預制菜】一文了解“什么是預制菜”..
【成員單位納新】歡迎加入數農俱樂部,邀請老板&..
家庭農場:中國農業正確的發展出路..
深度分析|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及方向..
【考證】農業經理人技能證(第21期)10月7月報名..
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的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模式..
四種模式十個案例,帶你了解生態農場..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預制菜】從5000億到7000億:中國預制菜產業的..
探索農業賦能新路徑!極飛科技積極推動“數智果..
【智慧農業】農業元宇宙關鍵技術
政策大趨勢!智慧農業5大加速器
【農場模式】農旅融合盤活小型農場的創新路徑..
一顆大?入選《全國果業品牌建設 10 周年經典案..
【農資行業】農資“零售”店,如何做大做強?告..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有機肥行業】2025 年有機肥補貼政策在國家和地..
鄉村振興下村集體經濟不得不了解的12種模式..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