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俠會:三農領域產業社群(資源對接、案例分享、線上課程、線下活動)
我很少想起家鄉,我想我大概不怎么愛家鄉。1月5號下午,在貴州劍河麻栗村一位養豬場老板的鄉村辦公室,我注意到沙發扶手上摞著的書堆中有一套《平凡的世界》。我想起高三時在家鄉(福建省四五線小縣城)的新華書店,一個隔壁班男生極力向我推薦這套書,他說,讀到田曉霞死去時他整晚睡不著,“我也來自農村,書里的孫少平,就是和我一樣的人”。
我已經不記得這個男生的名字了,但他的模樣我還記得,長臉,細長的眼睛。我對他僅有的回憶始終和《平凡的世界》捆綁在一起,如果不是在讀完書的那個下午正好碰到我,他整個高中不會和我說一句話。二十多年后,我仍然能在鄉村看到這部小說,也許因為有些東西一直沒有變。
能喚起回憶的總是那些“不變”的事物,隨后幾天,初次的貴州之旅仍會讓我時常沉浸在對故鄉的回憶之中,然而,找到“變化”才是我此行的真正目的。
我所說的“變化”,更準確地說應該是“進步”。美國學者威爾·杜蘭特和妻子阿里爾·杜蘭特,用50年時間寫出11卷本巨著《世界文明史》,最后用一本箴言式小書《歷史的教訓》總結來自歷史的智慧,他們給出了一個對“進步”的簡潔、易于理解的定義:
“我們想把‘進步’定義為增加對生活環境的控制。這是個既適用于人類,也適用于最低等生物的標準。”
我們可以用這一定義隨時衡量我們的選擇、我們的生活以至一個政策、一個國家是“進步”還是“衰退”。
“進步”并不必然是持續的,也并不是普遍發生的。健康的身體毫無疑問是“進步”,而疾病讓我們立刻降低對生活環境的控制,帶來短暫的“衰退”。
1、“去年最有收獲的不是分紅”
互聯網為整個世界帶來巨大的進步,生活在城市的人,早已習慣互聯網對日常生活無微不至的滲透和改造,但是農村呢?2020年是整個世界都充滿不可控意外和艱難的“衰退之年”,同時卻是中國發展目標中要消除絕對貧困的“進步”之年,互聯網(尤其是電商)有沒有為農村帶來機會和進步?農村需要什么樣的互聯網服務?
為了找到能帶我去鄉村看看的人,我聯系了遠在荷蘭學習人類學的女孩小譚。她的男友小孟似乎在保險業從事研究工作,有一個閱讀數常年在兩位數的公眾號,從那些公眾號文章來看,小孟經常去貴州各地的鄉村做調研。
感恩人類學!我順利地跟著小孟開始了為期五天的鄉村調研。小孟的調研主題是保險扶貧,我則在一旁努力挖掘談話中和互聯網有關的信息。
我們每到一處最先見到的都是保險公司的人,小孟問的第一個問題總是“去年情況惱火不”(總的來說都惱火),雖然在談業務,但內容都是某地農戶鴨子被大水沖到樹上卡住,養殖戶報告整個池塘里的魚被大水沖走,有農戶抱怨養的雞被老鷹叼走希望得到理賠……這些茶葉蘑菇南瓜水果雞鴨牛羊豬魚鵝,離996的互聯網公司,是多么遠啊!
“去年最有收獲的不是給村民分紅分了多少錢,”養豬場萬老板年齡應該還不到七十歲,個子不高,有一張(可能是日曬過度導致的)紅臉膛,他對著小孟娓娓道來,“而是通過給村里提供一些公益崗位,掃馬路、保潔等等,扶貧分紅用工資的形式發放,用這種方式培養了人們的勞動習慣,讓他們從等待脫貧到參與脫貧。這是這幾個月最大的收獲。”
萬老板的養豬場就在這座辦公小樓的坡下,每月能出欄1500只仔豬,每只仔豬能賣1500元,豬場最近正在爆發流行性腹瀉,嚴重的時候抽根煙的工夫就有好幾只豬被傳染,剛出生的仔豬抵抗力弱,染病風險大,但是沒有關系,萬老板都能應對,他對各種疫苗優缺點了如指掌,談話中充滿豐富又生動的行業細節,雖以方言講述仍金句頻出:“產能不是產量”“非洲豬瘟很可能和新冠一樣點狀爆發常態化”“200頭以下小規模養殖沒有生存空間”……
養豬場雖在偏遠鄉村,整個產業卻由環球貿易網絡支撐,經營養豬場也需要調動千軍萬馬和人類智慧:中美貿易戰導致美國玉米進口減少,就轉用阿根廷玉米;本地氣候太過潮濕,玉米先在云南烘干再運過來每噸能節省一兩百塊錢;從新疆運來辣椒粕加入飼料中,有營養促消化又可使豬肉色鮮紅好看;生物酶公司的廢水富含蛋白質,可以用來處理豬糞……
在生豬養殖業,互聯網似乎不太可靠。萬老板抱怨有些精明人士在網上查詢價格信息,從外鄉偷偷買來便宜豬,極有可能給本地帶來豬瘟。
貴州調研第一天,我住在劍河縣城一座溫泉酒店里,馬路對面是下沉市場之王蜜雪冰城,我猜它和拐角那家華萊士全雞漢堡一定也沒有放過我的家鄉,就像在異國看見麥當勞和肯德基會倍感親切與安心,蜜雪冰城和華萊士,也許會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鄉愁。
我開始擔心我寫不出稿子來。盡管酒店前臺擺放著本地網約車公司的宣傳臺座,去麻栗村的路上我看見街邊掛出美團優選的招聘橫幅,高速路上一輛申通快遞小貨車超過我們絕塵而去。互聯網的蹤跡在縣城不難找到,在農村則很微弱。
“我原來預設的主題,似乎不太成立。”我跟小譚說。我原以為互聯網已經普遍地參與到了鄉村產業振興之中。
“哦哦哦,我覺得這真是太‘人類學’了。”遠遠的小譚安慰我,“人類學就是,田野和預設的都不一樣……”
2、“平臺太多太亂了”
黔東北的印江縣比劍河縣更像我的家鄉!在早晨、中午和傍晚,穿校服的小孩子在街上走來走去,身邊沒有大人。老城區里沒有紅綠燈,新城區有紅綠燈大家也不怎么看都是直接過馬路。老街上是一家挨著一家小小的店鋪,在十字路口聞得到不遠處油鋪榨菜籽油的香氣。吃早餐的豆漿綠豆粉店熱氣騰騰,只有兩三張桌子,隨時要和陌生人坐在一起。美團騎手的招聘廣告貼在路旁公告欄上,“每月收入6000-8000元”。縣城并不很美,但每個人都可在此游刃有余地生活。
印江是電商示范縣。小孟說,在這里的鄉村我們一定能找到互聯網(尤其是電商)!我們一早就出發拜訪一位有500畝茶園的中小型茶業老板,車很快離開了城區,駛入或下或上的盤山道。
文老板在路旁一座三層高的淺灰色小樓里,門口立著大大的“印江電商驛站”的牌子,牌子上不僅有“政務服務”的圖標,還有移動、聯通、電信、郵政四大巨頭的加持,旁邊停著一輛黑色皮卡,車身上寫著“電商驛站直通車”。
互聯網電商前兩天隱匿不見甚至頗為負面,今天又如此直接地展現在我面前,就好像燒香拜佛的人一抬頭,竟然看到佛祖正端坐于前,慈愛地說:文章可以寫出來了!田野和預設可以保持一致了!
文老板和妻子共同經營茶園。他們剛剛結束為期一周的抖音直播,每天兩個小時,每小時大約幾百人在線。“流量太少了。”文老板說,“有時一天一兩單,甚至一天一單都沒有。還是需要專門的團隊來做。”
文老板自己賣茶,每年茶葉能全部賣完,目前本地銷售和線上銷售銷量各占一半。他早就放棄了和傳統中間商合作,他的產量偏小,中間商總是借口茶葉不好跟他殺價,最后給他的價格就是成本加上加工費,根本賺不到錢。現在鄉村缺少年輕人,人工費很貴,光除草一天就要80塊每人次,很多事他都是自己來做。
“電商驛站”的牌子是2018年由政府主導立起來的,主要功能是幫村里人收快遞,也幫忙賣點特色農產品,去年賣了干豇豆和紅薯條,因為產量很小,代賣業務并不多。
文老板2015年開始在淘寶上賣茶葉。淘寶店不太好做,規則太多,流量要花錢買,入場晚的賣家缺少機會。拼多多上的店鋪是去年開始做的,流量偏少,價格低的茶好賣一些(盡管拼多多給人“低價”產品更好賣的感覺,對農戶來說,價格也比給傳統中間商更高)。現在主要維護的電商平臺是淘寶、拼多多和本地電商,本地電商的形式是微信小程序和公眾號,客戶來加微信可以進一步打折。文老板去年花了一萬塊請人開發小程序,但小程序用起來還是有點麻煩。
“這兩年電商起來了。2020年電商平臺太多了,太亂了。光是政府這里的平臺就很多,還有扶貧平臺。”也許因為最近運營抖音效果不佳,文老板有點后悔之前不夠重視在“今日頭條”的店,2016到2017年間,政府主推“黔貨出山”,文老板在頭條開的店銷量不錯。平臺第一年免費,第二年收費,文老板就沒有繼續運營。
但抖音還是要繼續做下去。文老板的妻子正在學習制作短視頻,以后也許會組建團隊、做抖音的電商培訓。
疫情對文老板影響不大,去年由于企業商務活動減少,用于送禮的高端茶銷量下跌,同時企業經營不好賬也難收了,但個人買家自用的中低端茶銷量增多了。
我們下一個拜訪的李子園在大圣墩,車沿著盤山路一直向上開,小孟的保險公司同仁一路狂踩油門,發動機轟隆作響,后備箱的紙袋子一會兒滑向左邊,一會兒滑向右邊。因為拐彎多且山勢過于陡峭,山上祖先們覆有綠苔的墓碑常常近在眼前,讓人忍不住想跟它們打招呼。雖然我的家鄉也有山,但這里的山顯然級別更高,更冷峻,也更好看。
“雕像!”坡上的梯田中央竟然矗立著白色的斷臂人體雕像!我正驚嘆于此地人們躬耕之余對美的追求,小孟說:“那其實是用商場的人體模特做的稻草人。”
山上風很大。很冷。李子園在一個巨大又工整的橢圓形水塘旁邊。和我們相比,李子園吳老板顯然有備而來,他頭上嚴嚴實實包裹著防風的灰色搖粒絨棉帽,膚色黝黑,說話帶著快活的語氣。
他眼下最頭痛的是缺種植技術,他的李子樹本來到了豐產期,因為遭到不明原因的病害幾乎絕收,請了成都和北京的專家來看也沒解決。染病的李子樹枝干發綠。吳老板還抱怨有鄉村野狗闖進林場,把他養來除草的林下鵝咬死了很多。
吳老板的李子由于產量過少而供不應求,大部分李子通過微信轉發,在本村就賣掉了。前幾年李子由農產品批發平臺“一畝田”全包,去年吳老板在拼多多上試了一下,賣了兩千斤。一開始沒有流量,根據后臺提示做相應的營銷活動,有一天有幾千人瀏覽店鋪,賣了五十多單。自己在電商平臺上賣,價格比市場價要高得多。
“我自己想了一句廣告語:能讓人上癮的李子。”吳老板對自己的文案頗有信心,雖然他的李子每年都出狀況,但他高興地贊美他的李子,相信新的一年他的李子一定會豐收。
“抖音也在跟我們聯系。”吳老板說。離開印江后我看了文老板的抖音,也看了吳老板的抖音。文老板多數視頻直接拍攝沖泡茶湯,輔以中國古曲,文老板的妻子試過邊泡茶邊講段子,試過在頭上插一支茶樹枝,手里端一杯綠茶,叫大家去她的直播間。要拍出在白瓷蓋碗或玻璃杯里吸引人的綠茶,真的不太容易。茶園風光在鏡頭中也是靜靜的。
雖然關注數只有兩百,但吳老板的抖音勝在有動物。記得嗎他還有林下鵝。他夏天拍林地上一大群毛茸茸的小鵝,配紅色字幕“養小鵝子要有的賴凡星”(耐煩心);冬天鵝就長大了,他拍一群大鵝搖搖晃晃地走路,吹著哨子喂大鵝吃東西。在1月25日發布的最新視頻里,吳老板一手拎著一只大鵝,在兩只鵝呱呱呱的叫聲中說著(顯然又是自己想出來的)春節促銷廣告:
“進入集市戴口罩,疫情防控很重要,雞鴨鵝為農戶養,過年需求來現場,保證買到是真貨……”
抖音即使當下營銷效果不好,也給人一種“上升勢頭很猛未來可能會很好”的感覺,令農戶難以割舍。但抖音做電商平臺要克服的困難還比較多。茶園文老板在抖音上買過東西,覺得價格高質量又無保證,他自己常用拼多多,買菜也用“多多買菜”。
3、印江的馬云
“我們2016年開始做電商,先是做淘寶,然后是京東,拼多多是去年做起來的。淘寶只能做SC產品;京東特產館對農產品來說門檻高;1688做不起來因為農產品無法做到品質統一;拼多多用戶群以三四線縣城為主,年齡跨度30到60歲,用戶群體大,產品只要簡單包裝;抖音的問題是單次直播無法轉換成長期客戶,消費群體比較亂。我們在拼多多上直播,這樣可以留住客戶。”
一個業務熟練的小伙子,一邊向我介紹各大電商平臺運營的區別,一邊向我展示一家已經銷售了12萬件商品的拼多多店鋪。
“現在的問題是量不夠。但我們通過訂單式農業,簽了合同的南瓜都有將近一千畝了。去年我們的貨不夠賣。今年辣椒簽了將近兩百畝。”
小伙子的老板姓楊,是一位戴著眼鏡的圓臉年輕人,做電商之前已經在食用菌行業取得成功,做過一個專為菌農服務的小程序。人手不足的茶園文老板苦惱于電商平臺過多不好管理,擁有團隊的楊老板則擁抱所有電商平臺:
“如果你今天還在做傳統電商平臺,是不太好做的,流量已經被瓜分和流失。傳統電商同一款產品競爭太激烈。在上面搜香菇根本找不到我們,不是幾百個店,而是以萬為單位。現在電商平臺多得很,常規的扶貧電商平臺就有十多家。你看這個全國扶貧832平臺,我們去年到現在賣了100萬。”
楊老板今年的工作重點是發展“訂單農業”。他給我看一張全年計劃收購的農產品表,上面列出了品類、收購時間、收購量和收購價格,4月要收購20萬斤茄子,9月收購80萬斤南瓜,保證全年都有產品可賣。農產品都是分散種植的,要收集這么大量的農產品,楊老板的員工每天都要到全縣的蔬菜基地、電商驛站跑貨源、簽合同。
楊老板的事業非常順利。我照例問他“疫情對你們有沒有影響”,楊老板回答:“疫情不但對我們沒有影響反而還有大促進,人的流動減少,物品的流通還在繼續,疫情讓政府更重視發展電商,消費群體培養也完成了。”
而且,楊老板今年還招到了不少人才,“985的都有4個”,有天津大學的,有大連理工大學的,現在他有程序員能搭建網站、小程序,有美工、攝影師和主播。即便有一些人員冗余他也不裁員,因為“小縣城培養人才不容易,能留就留住”。
還不止于此,他要為未來建立大數據系統,做到生鮮類產品可追溯,系統連接省市縣倉。“貴州第一家縣級云倉”是他做的,已經開始運營。
還不止于此,我問他現在面臨的困難是什么,他沉吟片刻,說:“沒什么太大的困難,我現在銷售能夠支撐我的運營。對企業最難的無非是現金流,我現金流沒問題。”
他對未來有堪稱宏大的設想。他要把公司運營電商的成功經驗標準化、模型化,然后做電商培訓、為個體做一站式電商解決方案,“降低普通人做電商的成本”。只需要一部電腦、一個手機,任何人都可以做電商,個人和企業可以代銷,也可從公司進貨,支持上架任何電商平臺,產品圖片、介紹、營銷、發貨由公司全包,“我們給他解決所有的問題,個人只要維護好自己的社群”。同時個體和企業有多余物資也可以在他的平臺上銷售,一個農民可以直接在平臺上賣白菜,“以后有很多很多人在上面開店”。
這個設想既立足本地,又融合了已知的各種互聯網電商形態:自建倉庫和配送,平臺上自營和第三方并存,像亞馬遜和京東;為企業供貨,是1688;對普惠性和低門檻的追求,又頗似拼多多;一鍵代銷和社群維護,又是有贊、微店等微商的特色。
“縣內資源要先用好,縣外資源通過電商模式來做。”楊老板說你看這個文件,這里就有五千萬銷售額。
那是一個只有五六十字的消費扶貧“七進”政府文件(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要求政府、國企、事業單位等后勤采購向地方產業傾斜。五千萬在哪里?我作為專業的文字工作者竟然看不透文字的秘密?我甚至默默看了看有沒有藏頭藏尾詩……答案是,五千萬就藏在為機構后勤供貨和配送的機會里。
和楊老板的交流喚起了我的焦慮。萬老板、文老板和吳老板,聊得更多的是“當下”;楊老板聊得更多的是“未來”。他描繪的前景一片順滑,他的業務不設邊界,他有在地方生活中挖掘機會的能力,在言談中展現出面向未來、積極進取、立即行動的個性,以上種種正是我在這次貴州之旅中找到的最像“互聯網”的地方。他就是“葉公好龍”里顯身的那條“龍”。
這種焦慮和人生挫敗感,在讀各種成功學著作、富豪傳記、時間管理和理財之書時能感覺到,在聽到比特幣又漲了、5年前就看好的股票又漲了然而我都沒有買的時候也能感覺到:時代給了我如此之多的機遇,我竟然無知無覺,沒有任何行動,我的人生如果失敗,不能推給運氣,只能怪我自己不努力……
我懷疑楊老板有所夸大,但又被他說服。我想,電商模式設置得如此之復雜必定很難實現,又對自己如此輕易地下了判斷感到羞愧,畢竟我只是空想,而楊老板付出了金錢和實際行動。
最后是杜蘭特夫婦的“進步”定義緩解了我的焦慮,增進了我對楊老板的理解。如果他的商業計劃真的能實現,對農戶來說當然是一種“進步”:農產品有更多的銷售渠道,農戶可以多一種職業選擇。
我也由此明白了為什么農戶總是難以割舍短視頻,相比文字,短視頻大大降低了做內容的門檻。吳老板只要拍他的毛茸茸的小鵝(寫了錯別字“賴凡星”反而顯得十分生動),促銷時只要抓著呱呱亂叫的鵝對鏡頭說出銷售信息,他甚至不需要太大的流量,只要內容能有效分發給附近的人,他的鵝就能賣出去。匹配的流量或許勝過大流量。
短視頻增加了農戶“對生活環境的控制”,讓如此普通的自己能被看見,就是“進步”。
4、終于可以總結了
終于可以對我的鄉村調研作出總結了!行文至此我竟然有些憂傷與不舍。雖然我看不出五十字政府文件背后隱藏著的五千萬生意,但我能看到明面上的事實,也有一些粗淺的見解,我還可以和熟悉鄉村情況也非常了解農村金融(更不用說保險)的小孟討論。
先說出乎意料的地方,一是,疫情對農業的影響并不大,極端天氣對農業的影響更大。
二是,對農產品來說,物流和物流成本似乎都不再是問題。物流業已經準備好了!不知道奮發圖強的物流業這兩年發生了什么,訪談的農戶都說快遞費便宜了。李子園吳老板,以前每單運費10塊錢起步,去年可以做到2公斤內3塊錢;單日最高發貨量曾達到八千件的楊老板能做到每單兩塊多;茶園文老板全部用順豐快遞,首重2公斤只要15塊錢,個人買家一次也就買幾百克的茶葉,對于茶葉零售正合適。
回到我一開始的疑問:互聯網有沒有為農村帶來機會和進步?
當然有的,但影響力還非常有限,互聯網對農業的參與只是剛剛起步(但呈上升趨勢)。對農產品來說,傳統渠道依然非常強大。農村依然缺少年輕人。鄉村第一智慧屏幕很可能是智能電視,電視廣告直接彈出二維碼,推銷各種成功學課程……
電商更適合中小型農戶。目前線上渠道還只是線下渠道的補充。農產品銷售主要面向的還是本地市場,線下渠道優先。像茶園文老板和李子園吳老板這樣有余力做電商的農戶,首先已經有了線下渠道的保護和支持,其次需要有富余的產量,這意味著他本身已經是比較成功的農戶了。
產量大的農戶不會放棄中間商,靠傳統渠道出貨就夠了,根本不需要做電商。真正貧困的小農戶,又很難有獨立做電商的可能。
農村需要什么樣的互聯網服務?
農產品的特點是品類單一,季節性銷售。個體農戶需要輕量、靈活、低維護、賬期短的電商平臺,隨時可用,用完即走,流量匹配基于本地且更精準,不會太少,也不會過多。
對農戶來說最頭痛的是運營。農戶又要勞作又要營銷,還要維護多個平臺,實在太辛苦。小孟堂哥的合作社有1300畝茶園,過去也是自產自銷,前兩年曾有電商平臺邀請直播,可是每年茶葉的銷售旺季也是茶園最忙的時候,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實在沒有精力再做直播。茶園也不可能為了一兩個月的銷售期常年雇傭營銷人員。今年的模式是,茶葉由省公司全部收購,品牌和營銷由省公司統一來做,合作社無需營銷,也沒有庫存風險。
農產品的運營,要么交付給更大的上級企業或外包給楊老板這樣的電商公司,要么就像李子園吳老板那樣,由平臺在系統后臺輔以簡單的運營提示,提供課程,滿足個體單一品類農產品適當規模的分發。
農村還需要更靈活的金融服務。無論什么體量的農戶,都會遇到現金流問題。小孟堂哥每年三四月收購茶青時需要大量現金周轉。農村勞動力成本每年上漲,去年外收茶青合并用工價格每斤在80-100元,一天要加工上千斤茶青,一天的現金支出將近10萬,堂哥每年都要借錢。只要這段時間過去,茶葉賣出,就沒有資金壓力。
小孟說,農村既需要短期可循環式小額貸款,也需要五年期貸款。以茶農為例,茶的生產周期是五年,茶樹三年產茶,五年才開始大規模產茶,但是通常信用社提供的貸款最多只有三年,三年還不上錢,茶農就可能變成黑戶,將來更難籌到錢。事實上茶農是有還貸能力的。
在當下,互聯網電商和農戶的最佳合作模式,小孟說,是“電商+合作社+散戶”,或者像堂哥那樣的“電商+企業(合作做品牌走流量)+合作社+農戶”。
小孟同時認為,電商應該和地方龍頭企業合作,參與地方農產品品牌建設。
“品牌作為無形資產,可以做’質押’,龍頭企業可以以此為依托組織抵押品和擔保,比如存貨、應收等都可以轉化成為供應鏈金融產品;另一方面,如果保險公司能對以龍頭企業為代表的產業鏈提供一切險服務,也能促使這一產業鏈的風險降到最低,從而實現擔保的作用;進一步地,如果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結合,明確企業與合作社、合作社與農戶的長期合約的有效性,則長期合約本身就是重要的擔保和質押品。”
這樣有多少個品牌,就有多少個地方的大型融資渠道,可以形成一個長期的金融、保險互助關系,農村企業的利潤也可以上去。
在“電商+企業+合作社+農戶”這種模式下,農戶貸款的問題也可以得到解決,本地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和農戶有長期合作,了解他們的情況,如果有一套比較透明的信用體系,就可以以直接融資的方式來提供資金,例如直銷銀行跟龍頭企業或行業協會合作,由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來代理農戶融資。
農業發展需要政府支持,農產品電商的發展也需要政府支持。楊老板給我們的啟示是,地方商人由于熟悉地方政策,和政府關系更緊密,地方農產品電商平臺也許會有自己的發展機會,發展瓶頸也許是程序員。微信輕量的小程序讓更多人能使用互聯網工具,也是一種了不起的“進步”。
對產量很小的小農戶來說,真實世界中最完美的流量分發模式,也許是以前的集市。每周一兩次,大小農戶都可以帶著自己的農產品來趕集,找個地方直接就能賣貨,鎮上市民都會來集市上逛。江湖藝人可視之為專業內容公司,他們帶著鑼鼓和猴子,吞劍噴火,徒手劈磚,靠免費的內容吸引人流,賣祖傳秘方和跌打損傷膏藥。所有人一起烘托起整個集市的價值。周邊沉默不語賣貨的人,也能得到人流的關注,而且流量匹配產量,全由自己控制,賣完了就收攤。
《平凡的世界》描述過小農戶在集市上的情形(陳思,《平凡的世界》的社會史考辨:邏輯與問題,文學評論,2016年第4期):
進入“新時期”,1979年9月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為了搞活商品流通,促進商品生產的發展,要堅持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方針,調整購銷政策。”國家在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前,啟動了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開放集市貿易,允許農民自主出售農產品,促使農產品集貿市場迅速恢復。
小說緊扣上面所提到的政策,恰恰從1979年秋天開始,石圪節集市顯出熱鬧的景象:“莊稼人擠得腦袋插腦袋。大部分人都帶著點什么,來這里換兩個活錢,街道顯然太小了,連東拉河的河道兩邊和附近的山坡上,都涌滿了人。”前去趕集的孫少安,口袋里的老南瓜很快賣光。
傳統集市的重要意義,是對每個人敞開,幫助小農戶“很快賣光”農產品,“換兩個活錢”。
在大的互聯網平臺,小農戶有沒有機會,還要看互聯網精神的迭代。這些互聯網公司,是否從一開始就接受、尊重并保護多樣性,是否在產品設計上為每一位普通個體保留被看見的機會,并不斷調整內容推薦算法以更好地呈現“多樣性”。
5、人不能逃出他的故鄉
離開印江前一天,我們去小孟堂哥家看茶園。
我、小孟和兩個都叫小孟“舅舅”的女孩,從堂哥家走山路去另一個村子。因為天氣寒冷,一個老人在她的農田一角燒著小小的火堆。一路上女孩到處跟人打招呼,走錯路,甚至摔了一跤,小孟見到石碑就去看去拍照,我們還對著一個大大的扶貧牌子(但只捐款了1萬元)取笑了一番,到女孩家里喝茶聊天吃橘子吃瓜子吃糖后又步行回來,做了這么多事竟然還不到四點。
堂哥家里出現了好多女人、好多男人和好幾個小孩,小孩子跑來跑去,“啪”地摔倒在地又爬起來,最小的小孩因為白酒灑到眼睛里哇哇大哭。男人們聊著聊著,忽然七手八腳,把兩張方桌并在一起,又在桌子上支起兩層長凳,派出一人更換約3.5米高的天花板上一只巨大的節能燈泡。早晨因為蓄水池凍結停水,中午水池化了又能來水,晚上的家族聚餐絕不會受到影響。鄉村日常生活狀況頻出但都能搞定。
晚餐坐滿了兩桌人。七點鐘就喝醉的男人,十一點還在酒桌上,重復邀請我夏天來梵凈山玩。女人們始終清醒,跟我說:孩子們不好好學習、不考上大學就沒有出路。沉默寡言的大哥喝酒之后更加沉默,跟我說著客氣的話,每句話只有幾個字,旁邊坐著的大嫂再用幾十個字跟我解釋一遍。
這是只在我童年過年時才經歷過的鄉村家族晚宴。我是作為陌生人置身于這種熟悉又親切的氛圍之中。到了十一點多,似乎是一個女人起身說了聲“該回家了”,好像永遠不會結束的宴席突然就結束了,男人們本來促膝談心,互拍肩膀,忽然就“嗖”地上了車,誰喝了酒誰沒喝酒,誰坐車誰開車,小孩分別擠在哪一輛車里,安排得明明白白,所有人都走了!
我回到北京的那天,北京通報新增1例本地確診病例和4例無癥狀感染者,我的媽媽憂心忡忡,再次叮囑我春節不要回家。微信群里到處都在轉發“非必要不返鄉”的通知。
而我已經回過故鄉了。這個離印江縣城不遠的小鄉村,像故鄉一樣厚待了我。
王鼎鈞說:“人,不能真正逃出他的故鄉。任你在鄰國邊境的小鎮里,說著家鄉人聽不懂的語言;任你改了姓名,藏在第一大都市的一千萬人口里;任你在太湖以船為家、與魚蝦為友,都可以從你的家鄉打聽到你的消息。……即使那村子已成為一片禾黍,地上的石頭、地下的螻蛄也會對著來此尋親訪友的人自動呼叫起來。”
在中國,所有的鄉村都是故鄉。
內容來源:虎嗅APP 農業行業觀察全網推薦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文章:10870 篇
瀏覽:36886 次
京東基地計劃讓農民不只是種地人也是市場合伙人..
重磅!"十五五"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指南:5大..
【預制菜】一文了解“什么是預制菜”..
【成員單位納新】歡迎加入數農俱樂部,邀請老板&..
家庭農場:中國農業正確的發展出路..
深度分析|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及方向..
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的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模式..
【考證】農業經理人技能證(第21期)10月7月報名..
四種模式十個案例,帶你了解生態農場..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預制菜】從5000億到7000億:中國預制菜產業的..
探索農業賦能新路徑!極飛科技積極推動“數智果..
【智慧農業】農業元宇宙關鍵技術
政策大趨勢!智慧農業5大加速器
【農場模式】農旅融合盤活小型農場的創新路徑..
一顆大?入選《全國果業品牌建設 10 周年經典案..
【農資行業】農資“零售”店,如何做大做強?告..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有機肥行業】2025 年有機肥補貼政策在國家和地..
鄉村振興下村集體經濟不得不了解的12種模式..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