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俠會:三農領域產業社群(資源對接、案例分享、線上課程、線下活動)
共商海洋食品新需求、新挑戰,共建產業發展新格局、新未來。6月2日,中國漁業協會、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共同主辦的“中國海洋食品產業福州峰會”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召開。
大會旨在貫徹落實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對接海洋強國,開發海洋食品發展空間和潛力,探索水產預制菜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會議邀請到有關主管部門領導、院士、專家學者、科學家、業界精英、企業家、新聞媒體等各界代表300余人匯聚一堂,交流思想,碰撞智慧。
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林治良致歡迎辭。國務院參事、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于康震蒞臨現場并發表重要講話。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桂建芳,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原校長陳堅,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局長林錫能,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林治良;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總工程師羅志濤,福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翁華鋒,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藻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逄少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水產品加工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李來好,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關長濤,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院長、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保鮮與貯運崗位科學家謝晶,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毛相朝,江南大學食品學院二級教授、國家大宗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崗位科學家夏文水,浙江海洋大學二級教授、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鄭斌,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項目經理王虹月,恒興食品國內營銷總經理曾令彬,深圳和之道食品有限公司首席產品官許少武,六位仙品牌創始人張彥,中國漁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于斌等領導嘉賓出席活動。中國漁業協會會長趙興武主持會議。
(會議現場照片)
(國務院參事、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于康震發表重要講話)
(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林治良致歡迎辭)
(中國漁業協會會長趙興武主持會議)
會議上,2位院士、3位首席科學家及8位行業頂級專家多角度、全方位分享了當下海洋食品產業熱點話題,共同研討產業面臨的新需求、新挑戰,共商海洋食品新未來、新機遇,匯聚新動能、創造新優勢,為漁業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貢獻了智慧與方案。
精彩報告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桂建芳做題為《漁業轉型的中國智慧》的報告。桂建芳院士談到,漁業是中國的傳統產業,也是文明發展、智慧提升和科技創新不斷完善和轉型的現代產業。我國占世界淡水養殖量2/3,提供國民動物蛋白消費約1/3,育種技術已達世界先進水平,1991—2022年,通過國家審定的水產新品種共266個,其中自主選育品種236個;下一步需要運用更先進的精準技術來培育更適于新養殖模式的新品種。截止目前,中國現代國家水產良種與種業體系的創建和基本構成,我國水產養殖正在引領世界漁業的未來。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原校長陳堅做題為《未來食品:任務與挑戰》的報告。陳堅院士表示,未來食品包含植物基食品、替代蛋白、食品感知、精準營養、智能制造、食品安全等核心內容;其中,植物基食品是食品產業發展的主流方向,替代蛋白是食品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智能制造是食品加工轉型升級的關鍵途徑,生物技術是食品工業健康發展的主要支撐,精準營養是食品營養與健康的發展趨勢,感知技術是實現享受型食品消費的必然需求,主動保障是食品工業安全控制的重要依靠
另外,未來食品還將以3T(BT生物技術、IT信息技術、FT食品技術)融合實現高技術產業發展路徑呈現。同時,還需要特別關注海洋預制菜和高附加值海洋食品生物加工-海洋糖類產品的發展業態。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關長濤做題為《大食物觀視野下我國海水魚養殖產業的發展展望》的報告。關長濤研究員分享到,國家推行“大食物觀”戰略,并積極開辟新的獲取食物的途徑,豐富老百姓的菜籃子,讓老百姓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這正是大食物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水產品,既是人們生活中的美食,又是優質蛋白的重要來源。據海水魚體系專家測算,100克大黃魚肉的蛋白約等于5—6杯牛奶或150克雞蛋的蛋白含量。大食物觀不僅對漁業科研人員提出了新要求,而且為我們水產養殖業發展提供了大好的機遇。時下踐行“大食物觀” 做大做強做優海水魚養殖產業勢在必行。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水產品加工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李來好做題為《傳統海洋食品產業的技術升級與創新》的報告。李來好表示,我國世界第一水產大國,水產品產量占世界總產量1/3,自1989年以來位居世界首位,水產品加工產業有力支撐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水產品優化國民膳食結構,助推健康中國建設,解決了城鄉“吃魚難”問題,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未來海洋食品加工業將會以科技創新驅動為主要趨勢,同時還將會與營養健康相結合、與消費市場需求相結合、與先進裝備制造相結合、與環境友好相結合,突出海洋食品的營養功能、高品質多元化、加工裝備智能化、綠色開發及質量安全導向,推動海洋食品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藻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逄少軍做題為《海藻產業現狀、問題和食品領域應用情況》的報告。逄少軍表示,截止2021年,我國海藻生產面積達14萬公頃。海藻是重要的食品、藥物、動物飼料來源,維護著海洋環境和地球健康。然而,我國經濟海藻遭遇栽培品種退化和品種優良性狀維護問題,同時高附加值藻膠制品技術和產品匱乏、勞動力效率不高等難題。未來需要發力抗逆栽培品種的培育和大規模使用,并且要加大輕簡化生產設備的研發,解決勞動力缺乏的問題,提高生產效率。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二級教授、國家大宗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崗位科學家夏文水做題為《水產預制菜關鍵技術與發展趨勢》的報告。夏文冰教授表示,未來5年,我國預制菜行業規模有望實現萬億元以上規模。另外,整個水產預制菜市場的需求量持續上升。到2026年,水產預制菜市場規模將超過2500億元,形成產業發展與消費新風向。隨著預制菜的發展,我國水產預制菜加工技術體系健全與完善將會加速水產預制菜產業的發展與升級。
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毛相朝做題為《甲殼素全產業鏈綠色高效加工技術研究進展》的報告。毛相朝表示,甲殼素是一種重要的生物資源,它可以應用在生物工程,化工環保,食品工業,生物醫學和日用化學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前景。同時,需要加大甲殼素提取技術和功能性產品開發,從而實現甲殼素產業轉型升級。
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院長、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保鮮與貯運崗位科學家謝晶做題為《食品保鮮技術與冷鏈物流》的報告。謝晶院長表示,自1990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一直占據世界首位,我國也是第一大豬肉生產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菜籃子”。目前,我國食品保鮮技術處于飛速發展階段,尤其是低溫保鮮技術,已經在多種水產品以及果蔬、肉品上進行了應用。同時,化學保鮮技術和生物保鮮劑技術也在廣泛應用。另外,在農產品供應鏈創新上,冷鏈物流及設施成為農產品食品品質、安全保障的關鍵。
浙江海洋大學二級教授、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鄭斌做題為《優質水產品預制保鮮與平臺交易——三文魚產業鏈借鑒與養殖大黃魚案例分析》的報告。鄭斌教授表示,截止2022年,我國挪威三文魚年產量超過150萬噸,占全球產量一半以上。對比三文魚,大黃魚的產量和市場規模都有極大地發展潛力。另外,受限于加工技術和冷鏈物流,我國大黃魚品質劣變嚴重,產品保鮮難和損耗率高一直是產業難題。在破解難題上,需要發力挪威三文魚產業鏈模式以及大黃魚預制保鮮技術;同時加碼平臺交易
與區塊鏈溯源助力優質海產品的市場拓展提供寶貴機會。對于未來展望,需要以減損增效為目標,還要積極研究大黃魚加工副產物的綜合利用技術,開發高附加值的產品。
恒興食品國內營銷總經理曾令彬做題為《水產食品產業鏈的思考與創新》的報告。曾令彬就恒興為何布局產業鏈、如何布局產業鏈以及布局產業鏈成功等3個方面做了深度分享。曾令彬表,恒興已經實現了種苗、飼料、動保、養殖、水產食品、智慧農業全產業鏈布局,并且擁有冷凍水產品和預制菜食品2大產品矩陣。此外,恒興還積極拓展海外資源,實施“ 設備出口+ 工程承攬+ 技術服務”的水產產業鏈項目整體輸出的恒興模式。
(許少武演講照片)
日本高端鰻魚品牌“和之鰻”創始人、深圳和之道食品有限公司首席產品官許少武做題為《消費引領驅動產業發展》的報告。許少武表示,盡管只有不到1/3的成年居民平均每天攝入魚蝦類40g以上,然而消費習慣和消費升級正驅動海洋食品消費成為消費品大熱門。在渠道創新上,餐飲渠道和零售渠道將會成為海洋食品恒久的通路。
(張彥演講照片)
六位仙品牌創始人、仙豪六位仙食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彥做題為《中餐標準化和工業化生產轉化技術研究》的報告。張彥表示,傳統中餐遭遇“無法滿足年輕人和老年人的需求”時代短板。其中,好吃好看好玩正成為Z世代的菜品標準、菜品的營養美味、軟爛有型成為老年餐的剛需。同時,中餐標準化和工業化正成為中餐順應時代的必要之舉。
(王虹月演講照片)
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項目經理王虹月做題為《可追溯與新食尚》的報告。王虹月表示,水產品可追溯供應鏈對水產養殖非常重要。一個完整的水產追溯體系,從水產養殖/捕獲就開始記錄,貫穿捕獲或養殖水域、捕獲漁船、港口、投入品(如飼料)、市場交易,分銷、零售等從漁船/養殖場到餐桌的全鏈條。
院士專家各抒己見,演講報告精彩紛呈。中國海洋食品產業福州峰會以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為目標,貫徹落實大食物觀,立足國情漁情,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拓展漁業發展空間,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為加快推進漁業現代化建設建言獻策。
相關文章
文章:10870 篇
瀏覽:36853 次
京東基地計劃讓農民不只是種地人也是市場合伙人..
重磅!"十五五"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指南:5大..
【預制菜】一文了解“什么是預制菜”..
【成員單位納新】歡迎加入數農俱樂部,邀請老板&..
家庭農場:中國農業正確的發展出路..
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的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模式..
深度分析|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及方向..
【考證】農業經理人技能證(第21期)10月7月報名..
四種模式十個案例,帶你了解生態農場..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預制菜】從5000億到7000億:中國預制菜產業的..
探索農業賦能新路徑!極飛科技積極推動“數智果..
【智慧農業】農業元宇宙關鍵技術
政策大趨勢!智慧農業5大加速器
【農場模式】農旅融合盤活小型農場的創新路徑..
一顆大?入選《全國果業品牌建設 10 周年經典案..
【農資行業】農資“零售”店,如何做大做強?告..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有機肥行業】2025 年有機肥補貼政策在國家和地..
鄉村振興下村集體經濟不得不了解的12種模式..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