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俠會:三農領域產業社群(資源對接、案例分享、線上課程、線下活動)
9月21日,瞭望智庫發布《2020年新農人調研報告》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認為,“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趨勢,不僅推動城鄉經濟形成穩定的正向對流,同時也為參與其中的平臺型市場主體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
《報告》以目前全球增長最快的電商平臺拼多多為例,詳述了以農產品上行起家的拼多多依托高頻的農產品消費帶動低頻的工業品消費增長;此外,在銷售農產品同時,拼多多也注重新農商的培育。
《報告》將拼多多的農產品上行戰略,概括為模式創新+人才培育兩大核心體系。模式方面,基于中國小農經濟分散化的特點,拼多多探索出了“農地云拼”模式。該模式以“拼購+產地直發”為核心。消費端通過拼購將分散、臨時的需求,在時間和空間上形成歸集效應,為農民提供長期穩定的訂單。這也是拼多多能夠在競爭激烈的電商行業中,迅速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之一。
1、新農人迎來高速發展期
《報告》認為,新農人已經成為農產品上行的重要力量。同時,也給“新農人”賦予了明確含義,新農人即是指促進和帶動農產品上行發展的農業電商人才,主要具備四點技能:一是懂農產品種植技術;二是建立農產品品牌意識;三是擁有基本財務知識;四是懂營銷、物流和供應鏈常識。
根據中國農業大學智慧電商研究院估算,未來五年農產品電商人才缺口將逐年上升至350萬。總結培育新農人的特征,并挖掘現有成功實踐案例是增加新農人供給的有效途徑,因此,瞭望智庫將目光聚焦到拼多多。
而中國農業標志性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也對中國年輕人投身農業寄予厚望。
不久前剛剛度過了90歲生日的袁隆平院士在接受采訪時,提到了自己的兩個夢想,“禾下乘涼”的水稻高產夢和“覆蓋全球”的造福世界夢。科學是幾代人的傳承,這位新晉“90后”深情呼吁更多“90后”年輕人投身農業。
9月7日,袁隆平院士在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金秋消費季的直播活動中以視頻方式寄語年輕農人。“現代農業不是過去的農業,現代農業是個高科技的農業,不是臉朝黃土背朝天,都是機械化、電氣化、智能化的農業”,袁隆平院士表示,青年農民是國家的希望,現代農業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識青年。
作為全球增長最快的電商平臺,拼多多正迅速成為全國最大的人才興農平臺。截至2019年,平臺直接帶動8.6萬名新農人返鄉創業,直連農業生產者超過1200萬。
2、利益分配與本地化成“保人才”關鍵
《報告》在分析拼多多平臺新農人發展特征的同時,也以典型案例進行具體說明。《報告》認為,拼多多的“平臺+新農人”的體系可以追溯到其創立之初的2015年9月。“通過新市場機制下合理的利益分配,引導受過高等教育、了解互聯網的新型職業人才返鄉創業。”
在拼多多成立初期,通過以新農人為分布節點,對農產區的產品集聚、分級、加工、包裝等生產和流通環節進行梳理整合,推動區域性農產品上行,從而在短時間內形成由點到面的裂變效應。
80后龐志玉來自廣西玉林,而百香果也是當地的特產水果之一。2016年,龐志玉用東拼西湊的兩萬元起步,在拼多多上開了百香果店鋪,從收貨、分裝,到打包、發貨都親力親為。
對品質的把控和鄰里的關愛,讓龐志玉的發展越來越順。到了2019年,龐志玉的“玉林百香果”在拼多多上已累計售出1500萬斤百香果,銷售額突破7000萬元。團隊也從當年由幾名家庭成員組成的“草臺班子”,發展成目前雇員超70人,倉儲面積1萬余平米,日訂單量穩定在4000單以上的公司。
在銷售形成規模的同時,龐志玉還主動給當地鄉親們傳授電商運營知識,而拼多多簡單易上手的特性在當地形成了極強的電商帶動作用。
同時,在此帶動下,玉林地區也迅速涌現出了一批“新農人”的代表,成為華南地區農產品上行的主要集散中心。在百香果等增量農產品需求的帶動下,當地誕生了一批小、快、靈的“村級”封裝、倉儲空間,使得鄉村地區常住人口中包括老人、婦女在內的人口,可以通過多樣性的工作方式,獲得更多收入,有效促進了農村就業。
而來自四川蒲江縣的楊添財則是拼多多本地化策略的典型代表。1994年出生的楊添財6歲起腿部肌肉開始萎縮,初二就退學待在家中不愿出門,自閉長達7年。2015年6月,楊添財結識了另一位大他四歲的殘疾青年吳云,兩人一起創業。
他們把精力集中在拼多多上,店鋪運營三個月就達到了3500萬元的銷售量。此后,僅用了一年時間,他們就做到了1.2億元的銷售額。
楊添財與吳云共同創建了殘疾人品牌“一起走吧”,先后帶動50多位殘疾人就業創業,幫助500多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楊添財還在周邊產地建立了一批小、快、靈的“村級”打包發貨倉庫,讓老人、婦女也能就近工作,獲得更多收入。
針對楊添財此類本地新農人,拼多多設置了專人對接機制,同時進一步劃撥專項流量扶持。在此基礎上,平臺開始推動有條件的農產區,由初級農產品向農產品加工以及其他延伸產業鏈發展,以提升農業的附加值。在此帶動下,在云南、貴州、廣西、海南等省份及省內少數民族自治州,集中誕生了一批種植、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使得越來越多一、二產業,開始在農村地區實現融發展。
3、新農人成電商平臺發展勝負手
早就認識到人才是關鍵的拼多多,目前已經形成了完備的“新農人培育計劃”。“多多大學”是拼多多旗下核心官方培訓平臺,致力于設計高度匹配的內容培訓體系,幫助商家成長。拼多多平臺上很多活躍商家,都是通過多多大學與高校合作而接受學習培訓的。
截至目前,“多多大學”的線下課程已經覆蓋21個省份,培育本地學員6700多名,直接引導店鋪超過3900家。在此基礎上,平臺還將各地區的線下課程,通過線上進行進行大規模的推動,累計觸達了超過60萬的農業經營者。
不僅如此,拼多多還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開展人才培訓,計劃在5年內培養10000名新農商人才,并探索以農戶為產業鏈核心利益主體的創新模式,從而高效助力精準脫貧。
在持續推進“新農人培育計劃”的同時,拼多多也創造性地開創了“多多農園”模式,在農村地區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培養新型電商經營主體,幫助生產群體實現農民—農人—農商的轉變。
“多多農園”以建檔立卡戶為集合的合作社為主體,由拼多多提供資金、技術和渠道支持成立“新農商公司”,培育當地青年成為“新農人”帶頭人,檔卡戶則成為新農商公司的“股東”,不僅享受優先收購等特權來保障收益,同時還將獲得公司通過銷售農產品獲得的利潤分紅。2019年起,拼多多在云南保山、文山、楚雄、臨滄、怒江、曲靖,以及新疆喀什等地共開展了13個“多多農園”項目。依托這一項目,平臺也推動“互聯網+農業科技”模式落地,使得區域農產品更有競爭力,產業上行規模持續擴大。
《報告》認為,從拼多多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農地云拼”模式結合不同時期的“新農人培育計劃”,是拼多多能夠在競爭激烈的電商行業中,迅速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之一。
“為多元化培養農村電商人才,拼多多甚至通過邀請院士和大學校長等學術精英走進課堂和直播間,帶動全社會的年輕人關心農業、了解農業、熱愛農業,在新青年心中,埋下一顆電商助農的種子。” 拼多多新農業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狄拉克說,“拼多多未來5年將投入500億支持農業農村新基建,聚焦于企業家式電商人才的養成,推動‘百縣萬商’,為中國農業帶來真正的改變。”
《報告》全文:
2020年新農人調研報告:“模式+人才”是電商平臺競爭關鍵
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之年。隨著“第二個百年”新征程的臨近,三農發展愈發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聚焦三農,提出“有效開發農村市場,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等相關政策,農村電商、數字鄉村建設仍為當前農業農村工作重點。
隨著農業農村“新基建”的發展,廣袤農村地區正迎來新一輪的變革。
截至2018年底,我國農村公路總里程已達405萬公里,99.64%的鄉鎮和99.47%的建制村都通了硬化路,便利了農村居民出行和貨物運輸。在農村通網方面,2018年我國行政村通光纖比例提升至98%,貧困村通寬帶比例達到95%,城鄉數字鴻溝不斷消除。快遞物流方面,2018年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達92.4%,全國直接通郵率超過98.9%。
在此帶動下,農村電商實現蓬勃發展。相關數據預計,2020年,我國農村電商市場規模將達到16860億元,預計未來五年農村電商市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38.9%,遠高于城鎮地區增速。
在國內主流電商的帶動下,城鄉的消費平權日益完善。但相較工業品下行,農產品上行的發展依舊滯后。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農產品上行對于提升農業競爭力、提高農村生活品質的帶動效應愈發明顯,不僅有效推動了農村地區信息、人才、資本、土地、科技等要素的重配,更以市場為指引,推動我國農業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規模化發展。
“模式+人才”的核心體系
“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趨勢,不僅推動城鄉經濟形成穩定的正向對流,同時也為參與其中的平臺型市場主體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
以目前全球增長最快的電商平臺拼多多為例,該平臺以農產品上行起家,依托高頻的農產品消費帶動低頻的工業品消費增長。2019年,拼多多平臺年成交額突破萬億元大關,其中農(副)產品成交額達1364億元,在各大電商平臺中保持領先。平臺的農(副)產品占總成交額比例接近14%,遠高于其他平臺2%左右的占比。預計2020年,拼多多農(副)產品成交額將突破2500億元,繼續保持三位數左右的高速增長。
依托農產品消費的高頻率和高粘性,截至2020年上半年,拼多多年活躍買家數達6.83億,距離最頭部的阿里巴巴(淘寶+天貓)僅5000萬的差距。
拼多多的農產品上行戰略,可以概括為模式創新+人才培育兩大核心體系。
模式方面,基于中國小農經濟分散化的特點,拼多多探索出了“農地云拼”模式。該模式以“拼購+產地直發”為核心。消費端通過拼購將分散、臨時的需求,在時間和空間上形成歸集效應,為農民提供長期穩定的訂單。
在此基礎上,拼多多通過穩定的需求重塑農產品流通鏈條,使得產地直發取代層層分銷成為農產品上行的主流。產地直發以“包裹”為顆粒度,通過農田和小區之間的上行超短鏈,該平臺將傳統農產品流通6至8個環節,精簡為2至3個環節,從而形成了全新的價值分配機制,讓消費者可以買得便宜、農戶可以獲得更多收入。
“農地云拼”模式之所以能夠覆蓋全國產區、實現精準運轉,關鍵在于拼多多持續迭代的人才培育機制。拼多多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平臺直接帶動8.6萬名新農人返鄉創業,直連農業生產者超過1200萬,成為最大的人才興農平臺。
新農人是泛指促進和帶動農產品上行發展的農業電商人才,主要具備四點技能:一是懂農產品種植技術;二是建立農產品品牌意識;三是擁有基本財務知識;四是懂營銷、物流和供應鏈常識。
本文將著重分析拼多多于不同時期的新農人培育計劃,并結合相關案例就如何以新農人為核心,做大鄉村產業、帶動農村就業,希望能提供參考借鑒。
利益分配引導人才回流
2015年9月,拼多多在創立之初提出“地網”即“平臺+新農人”體系,通過市場機制下合理的利益分配,引導受過高等教育、了解互聯網的新型職業人才返鄉創業。
針對農產品上行客單價低、利潤薄的特點,該平臺設置了“0元開店”“0傭金”“0平臺服務年費”等策略,并通過去中心化的流量分配機制,保障農產品有穩定的流量。對于新農人開設的店鋪,平臺還會提供固定的流量扶持,以幫助該群體做大市場規模。
期間,拼多多以新農人為分布節點,對農產區的產品集聚、分級、加工、包裝等生產和流通環節進行梳理整合,推動區域性農產品上行,從而在短時間內形成由點到面的裂變效應。
廣西玉林的80后龐志玉,是拼多多早期“新農人”的代表。2016年,龐志玉湊齊兩萬元錢,在拼多多銷售廣西特產百香果。當時,農產區尤其是邊遠地區農產區的上行條件尚未成熟,物流運輸環節效率不足。而百香果保質期長、運輸方便,非常適合電商開拓期的需求。
以百香果為切入點,龐志玉的生意規模迅速擴大。而在生產和消費直接對接的模式下,當地也自發形成了一套日益完善的從分揀、到打包、售后的供應鏈體系。期間,龐志玉引領當地村民們一起做大產業,品相不好的果子,他幫村民想辦法處理;村民果子出問題,他去地里指導種植改善;行情不好時,他盡量以平日的好價收購,以致于后來有的村民寧愿拒絕別家的高價收購,也要把百香果留給他。
到了2019年,龐志玉的“玉林百香果”在拼多多上已累計售出1500萬斤百香果,銷售額突破7000萬元。團隊也從當年由幾名家庭成員的“草臺班子”,發展成雇員超70人,倉儲面積1萬余平米,日訂單量穩定在4000單以上的公司。
同時,在此帶動下,玉林地區也迅速涌現出了一批“新農人”的代表,成為華南地區農產品上行的主要集散中心。在百香果等增量農產品需求的帶動下,當地誕生了一批小、快、靈的“村級”封裝、倉儲空間,使得鄉村地區常駐人口中包括老人、婦女在內的人口,可以通過多樣性的工作方式,獲得更多收入,有效促進了農村就業。
本地化策略形成長效機制
在初期,拼多多主要以市場需求和利益分配為主導,引導新農人返鄉創業。隨著平臺規模的發展,拼多多逐漸迭代至本地化人才培養,以建立更為穩定、長期的上行體系。
2018年,拼多多提出“人才本地化、產業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策略,并設立“多多大學”,聯合中國農業大學等涉農高校一起,培育鄉村本地人才。“多多大學”通過和農戶的一對一溝通磨合,結合不同地區農戶的知識水平結構,制定相對應的課程。
截至目前,“多多大學”的線下課程已經覆蓋21個省份,培育本地學員6700多名,直接引導店鋪超過3900家。在此基礎上,平臺還將各地區的線下課程,通過線上進行進行大規模的推動,累計觸達了超過60萬的農業經營者。
四川浦江縣的楊添財,是該階段涌現的新農人代表之一。94年出生的楊添財,6歲起腿部肌肉開始萎縮,初二就退學待在家中不愿出門,每天打游戲度日。2018年8月,楊添財和另一位殘疾青年吳云一起,在拼多多開設了農產品店鋪,至該年底,店鋪銷售額已經超過3500萬元。
經過1年的發展,楊添財店鋪的年銷售達到了1.2億元。期間,他和吳云還共同建立了殘疾人品牌“一起走吧”,先后帶動50多位殘疾人就業創業,幫助500多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針對楊添財此類本地新農人,拼多多設置了專人對接機制,同時進一步劃撥專項流量扶持。在此基礎上,平臺開始推動有條件的農產區,由初級農產品向農產品加工以及其他延伸產業鏈發展,以提升農業的附加值。在此帶動下,在云南、貴州、廣西、海南等省份及省內少數民族自治州,集中誕生了一批集種植、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使得越來越多一二產業,開始在農村地區實現融發展。
重塑產業鏈,農人變農商
2019年前,拼多多的“新農人培育計劃”主要以受過高等教育、了解互聯網的群體為主。在此模式下,農戶雖然實現普遍增收,但依舊很難成為利益分配的主體,群體的內生動力不足。
隨著平臺的規模持續擴大,拼多多開始通過“多多農園”模式創新,在農村地區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培養新型電商經營主體,幫助生產群體實現農民——農人——農商的轉變,從而讓提供主要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的農戶,成為全產業鏈的利益主體,形成更為穩定的產業機制。
“多多農園”以建檔立卡戶為集合的合作社為主體,由拼多多提供資金、技術和渠道支持成立“新農商公司”,培育當地青年成為“新農人”帶頭人,檔卡戶則成為新農商公司的“股東”,不僅享受優先收購等特權來保障收益,同時還將獲得公司通過銷售農產品獲得的利潤分紅。
2019年起,拼多多在云南保山、文山、楚雄、臨滄、怒江、曲靖,以及新疆喀什等地共開展了13個“多多農園”項目。依托這一項目,平臺也推動“互聯網+農業科技”模式落地,使得區域農產品更有競爭力,產業上行規模持續擴大。
在“多多農園”怒江項目中,拼多多聯合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的工作站,引入適應高山峽谷特性的晚熟沃柑和特色香櫞配套種植,并首次將滴灌及監測設施等智慧農業技術引入該地區;保山項目中,拼多多聯合云南熱經所,通過試驗田篩選最適合該緯度和海拔的高品質咖啡,并通過復合生態套種的方式,引導農戶進行大規模替換種植,推動當地咖啡產業實現標準化、品質化作業。
在“多多農園”模式的帶動,農民成為了新農商,農產品獲得了更高的附加值,從而推動平臺的整體農產品上行實現了更高質量的發展。
新農人培育將成為各平臺競爭的關鍵
從上述拼多多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農地云拼”模式結合不同時期的“新農人培育計劃”,是拼多多能夠在競爭激烈的電商行業中,迅速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之一。
隨著農產品電商規模的不斷擴大,作為帶動區域產業發展、推動農產品提質擴容的主力軍,新農人的數量和質量,將直接關系著各大平臺的競爭和發展。
同時,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新農人群體也直接關系著三農的整體發展。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需要人,人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在全國大部分的農產區尤其是邊遠農村地區,新農人群體依舊普遍稀缺。因此,要把人才振興放在鄉村振興的首要位置,通過不斷完善人才引入機制和本土培育機制,強化鄉村人才支撐。
來源:瞭望智庫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文章:10870 篇
瀏覽:36993 次
京東基地計劃讓農民不只是種地人也是市場合伙人..
重磅!"十五五"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指南:5大..
【預制菜】一文了解“什么是預制菜”..
【成員單位納新】歡迎加入數農俱樂部,邀請老板&..
深度分析|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及方向..
家庭農場:中國農業正確的發展出路..
四種模式十個案例,帶你了解生態農場..
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的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模式..
【考證】農業經理人技能證(第21期)10月7月報名..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預制菜】從5000億到7000億:中國預制菜產業的..
探索農業賦能新路徑!極飛科技積極推動“數智果..
政策大趨勢!智慧農業5大加速器
【農場模式】農旅融合盤活小型農場的創新路徑..
一顆大?入選《全國果業品牌建設 10 周年經典案..
【農資行業】農資“零售”店,如何做大做強?告..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有機肥行業】2025 年有機肥補貼政策在國家和地..
鄉村振興下村集體經濟不得不了解的12種模式..
【人工智能+農業案例】朝一養殖:如何玩轉“人工..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