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視小米商業模式,看褚橙、小罐茶、壹號土豬如何玩新商業
無論是政策導向還是社會共識,有機農業20多年來在中國發展緩慢的原因很多種。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既然預期沒有達到,首先當然要檢討自身的原因,找出解決辦法,達到“其身正而天下歸之”的目的。
生產力的進步是社會進步的發動機,有機農業作為一個既古老又新興的產業,必須體現出先進的生產力水平才能成為綠色生態經濟的排頭兵,既要保持較高的生產力還要兼顧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平衡,有機農業可謂重任在肩、任重道遠。
生產成本高,市場認知和競爭力差,普遍呈現叫好不叫座的局面,看起來目前的中國有機農業是在艱難中前行,我們除了稱贊、鼓勵這些行業的先驅之外,是否也該認真地反思有機農業更深層次的問題呢?
通過多年的研發實踐和推廣,遇到了無數的困境和問題,于是我們開始以科學哲學的角度去思考有機農業的問題,下面提出三個問題供大家商榷。
有機農業缺乏系統理論
理論是行動的方向,理論缺失就成了摸著石頭過河,在社會學領域也許可以試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則是很危險的事情,可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我們選取三個方面探討一下有機農業理論的缺失。
01
土壤。中國古代先秦時期就提出的“土脈論”,認為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質,并且是可以變動的物質,反映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經驗,限于時代的關系,這種觀點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現代化學農業依仗1840年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創立的礦質營養理論和生物最小因子定律,把作物這個復雜生命體的營養需求簡化為礦質元素,于是化肥工業應運而生,在化學農業快速發展的百多年間,土壤的作用一再地被忽視,以至于過量的化肥對土壤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有機農業反思化肥對土壤的破壞,但是并未提出系統的恢復、改良土壤的理論體系。
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我們知道土壤產生各種養分幾乎全部來自土壤微生物的貢獻,但是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我們無法知曉95%以上的土壤微生物的產生、繁殖以及互相的關系,對于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標 – 腐殖質,它的形成目前也只有四種假說(糖-胺縮合、多酚聚合、木質素假說、微生物合成假說)。目前有機農業主要的方法是利用腐熟的有機肥(農家肥,也包括秸稈和綠肥還田)為主增加土壤肥力,那么這樣的做法,是否符合上述的科學原理和科學假說,有沒有更貼近科學的辦法呢?
02
作物營養。化學農業有礦質營養理論支撐,實現了跨越歷史的高產,但是根據國內外多年的跟蹤調查,初級農產品的營養品質大幅度下降。有機農業生產的產品除了安全之外,更要求產品的內在品質 – 營養達到更高的水準,因為這是人類食物的本原。有機產品的高品質和有機營養理論有著重要的關系,但是最新的有機營養理論還只是在初級階段,我們還不能確切地知道有機營養(氨基酸、有機酸、小肽、生理活性物質和生長因子)對農產品的營養積累和風味物質形成的作用和機理。
正是由于理論的缺失,導致某些人認為化學農業的農產品和有機的在營養方面“實質等同”。可是如果有機農業完全以礦質營養為理論基礎,那么如何與化學農業的產品區別,又如何生產出營養更高、口味更好的產品呢?
03
病蟲害防治。化學農業對付病蟲害,除了在育種方面篩選抗病抗蟲品種以外,主要是依靠全系列的化學藥劑來控制或殺滅。有機農業如果只用物理加生物藥劑替代有毒的化學農藥,在思路上就認可了化學農業“后端治理”的方法,而且實際效能還遠低于化學農藥。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原理是基于多樣性導致環境穩定性的理論,在原始自然的環境條件下形成的假說(天敵假說 、資源集中假說 、聯合抗性假說 、干擾作物假說),還缺乏在大尺度人為生產環境的普遍驗證。
以上三點,反映出了有機農業在理論體系方面的不足。現在有機農業行業的春秋戰國、流派眾多,也從側面折射出理論體系缺失的境況。
解決的辦法就是加大理論研究和科學驗證,盡快形成基本的科學理論體系,即使某些環節是建立在假說的基礎上,有個基本的方向性的架構也好。理論是起指導作用的,方向對了,路線和方法都是可以調整的,方向錯了,付出的代價是極大的。
譬如,針對土壤部分,應當以土壤地力為指標,強調發揮土壤微生物生產作物所需各種養分的能力,而非增加土壤養分存量的土壤肥力。對于作物營養方面,強化有機營養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驗證,形成有機農業的營養吸收理論。對于病蟲害防治,則應擴大生物多樣性在有機農業中的實踐驗證,形成在特定條件下的基礎理論,構建作物病蟲害的“前端控制”體系。
有機農業缺乏系統集成技術
有機農業對投入物和技術做了嚴格的限制,包括轉基因和化學技術產品,但是在提供完整的有機農業生產技術體系方面明顯不足,所謂退有余而進不足。
01
慣性思維的誤區。多少年我們都是按照化學農業的思維進行農業生產,盡管有了深刻的反思,但是在行動上仍然看到許多的慣性思維的痕跡,最常見的就是所謂替代,比如有機肥替代化肥,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農藥。其次,是拋棄化學農業技術手段后的迷茫,在現實中,我們看到了很多復古或原始的做法,就是因為找不到更好的、更實用、更有效的方法。第三,新的技術缺乏系統性,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面對復雜的多因素的生產環境,有機農業急需系統性、高效率、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02
技術瓶頸。另外,有機農業生產中還有些技術瓶頸需要突破,例如廢棄物的循環技術,目前大部分農場仍停留在傳統堆肥和傳統沼氣池上面,無論是效率還是處理時間以及處理效果都遠遠不能滿足有機農業高生產力的要求。
與已經系統化的化學農業相比,有機農業到目前為止仍未形成完整的技術體系,勞動密集不應成為有機農業的標簽,用技術和工具取代人力才是社會進步的方向,也是大勢所趨。
有機農業的風口
農業供給側改革、消費升級、食品安全、環境生態危機、化肥農藥減量行動,一系列的詞語無不透露著安全農業的趨勢和潛在的機會。
有機農業的投資在2014-2015年間出現了一波高峰期,但是約99%的投資都投在了看似能夠賺取快錢的生鮮電商領域,有機生鮮電商成為互聯網投資的寵兒,各種平臺和直通車模式覆蓋全網,搶盡了眼球,然而浪潮退去后,裸泳者遍布海灘!
01
有機生鮮電商的教訓。
1) 生鮮電商看起來熱鬧,各種燒錢帶來的流量一旦沒有優惠,消費者立刻將其拋棄,毫無忠誠度可言;
2) 想當然認為中國地大物博,好產品還不遍地都是?結果發現要找到品類齊全的、性價比高的、能夠持續批量供應的有機產品,幾乎是大海撈針。由于辨識困難和監管不到位,有機市場亂象叢生,假貨冒充幾乎是常態,造假者成功地擾亂了真正的有機市場;
3) 有機農產品身上打著信任品的標簽,在當下信任缺失的大環境下,消費者教育又是極其漫長的過程,大多數有機企業難以熬過漫長的冬日;
4)傳統三級批發和終端生鮮店,被互聯網上的生鮮電商們視為落后模式,結果苦戰經年,發現這種“落后”的模式,居然還是很合理的運營模式,這給那些想取消這些中間環節降低中間交易成本的生鮮電商開了個極大的玩笑。
02
價值洼地。現在,終于體現出來,真正的價值洼地是在有機農業生產端。
第一、產出總量小。國內有機產品GDP占農業GDP僅為0.95%,其中生鮮果蔬占比更低,在10億噸/年的果蔬總量中,估計占比不超過0.01%。
第二、性價比差。成本高、產出低、獲取用戶成本高、地頭和流通環節損耗大。
第三、 市場需求持續旺盛。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恐懼和國人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城市居民對有機食品的需求持續增長,而且對于了解產品生產過程的意愿也越來越高,就是說大多數的有機產品消費者越來越關注生產過程。
問題就是機會,說明有機農業生產端將成為新的風口,也將成為投資人爭奪的熱點。
有機農業到底是規模化發展還是小型化發展,單一生產型還是多元化發展,業界有著許多爭論和不同的看法,我認為這不是重點,存在即合理,無論哪種模式,以有機生產力作為指標可以反映其生存和發展的能力。生產力提升意味著成本可以控制在有競爭力的范圍,而有機產品的高品質意味著可以有適當的高附加值,一降一升,良性發展就有了保障。
對于規模化的生態有機農場,必須采用系統化的技術和規范管理體系,確保大批量、高標準、高性價比的產品進入消費市場;多樣化的小農場則分食城市小眾消費者,例如CSA吸引那些具有憂農愛農情結且具有具有較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消費者群體;自然色彩強烈的自然農法小農場則可以吸引那些喜歡天然,信奉道法自然的消費群體;具備食住行游購娛的生態農莊則更多地吸引那些既想品嘗天然美食又可以獲得郊游享受的饕餮客、驢友和觀光客。當然,無論哪種模式,前提是重視有機生產技術,保證良好的生態環境,也保證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安全的產品。
有機標準解決了品質指標,而產量/成本則是生產力指標,兩手都要達到才是真正有市場競爭力的模式,才能夠和常規化學農業抗衡,才能夠使這個行業發展成為主流。
結束語
要讓有機農業取得社會的廣泛認同,在農業領域征得相當份額的一席之地,必須努力提高生產力水平。特石有機農業進行了八年的研發實踐驗證和推廣,推出了基于高科技環境友好技術的有機農業產業化技術體系 – 特石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進展,但是以一個企業的一己之力只能夠在有限的范圍內盡量去做,今天提出這三個問題,希望拋磚引玉,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讓我們共同加快中國有機農業的發展步伐,讓生態中國夢早日實現。
附:現代有機農業的主要特征
1、 高生產力。自然生態環境下形成的生產力叫做自然生產力,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勞動(包括借助物化手段、技術手段)的參與,形成了超越自然能力的生產力。我們說有機不是復古的差別其實就體現在生產力上面。古代的“天道”是神秘不可測的,只能聽命于天并順從自然,那時的生產力是完全依賴自然的。到了工業化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人類中心論”的價值觀主導,為了滿足無止境的欲求,人類干了太多違反大自然原則和規律的事情,以至于遭受到大自然無情的報復– 物種急劇消失、全球氣候異常、人類生存環境惡化等等。21世紀進入了生態社會,人們開始從更廣闊的視野看待人類與自然,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但是仍然是以更先進的生產力為標志。所以說,有機農業既反對以人為唯一核心的工業化農業,也反對復古回復歷史狀態,而是在符合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生產力。
2、 穩定性。有機農業應當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使其能夠具有更好的抵御自然風險和災害的能力,避免不良后果的產生,仍然能夠維持較高的生產力。穩定性的基礎在于有機農業所利用的資源和環境條件。正如我們常說的有機農業要創造生產環境的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就是農業生產穩定性的基礎。設施技術則是提高生產系統維持穩定性的保障手段,例如噴淋噴灌滴灌等技術,既可以節水有效利用水資源,又可以在遇到極端干旱氣候時保證較高的產出。資源再生利用也是維持生產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技術手段。
3、目的性。千百年人類積極干預自然生態系統,使其逐漸轉化為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這種干預本身就具有強烈的目的性,有機農業屬于人工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與傳統農業形式一樣具有較強的目的性。有機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主要目的 (或目標) 追求系統最大的生產能力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前提是保持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環境的優美。
加入農業中小企業經理人和創業者核心商圈(農俠會),行業解讀、案例干貨、行業報告、實戰課程請訂閱農業行業觀察 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京東基地計劃讓農民不只是種地人也是市場合伙人..
重磅!"十五五"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指南:5大..
【預制菜】一文了解“什么是預制菜”..
【成員單位納新】歡迎加入數農俱樂部,邀請老板&..
深度分析|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及方向..
家庭農場:中國農業正確的發展出路..
四種模式十個案例,帶你了解生態農場..
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的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模式..
【考證】農業經理人技能證(第21期)10月7月報名..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預制菜】從5000億到7000億:中國預制菜產業的..
探索農業賦能新路徑!極飛科技積極推動“數智果..
政策大趨勢!智慧農業5大加速器
【農場模式】農旅融合盤活小型農場的創新路徑..
一顆大?入選《全國果業品牌建設 10 周年經典案..
【農資行業】農資“零售”店,如何做大做強?告..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有機肥行業】2025 年有機肥補貼政策在國家和地..
鄉村振興下村集體經濟不得不了解的12種模式..
【人工智能+農業案例】朝一養殖:如何玩轉“人工..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