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資行業的困境
1.經銷環節多信息不通暢,成本阻礙農業發展
農資的傳統銷售渠道基本是從廠家出貨,首先給到縣市級別的經銷商,然后到鎮或村里的零售商,最后再賣到農戶。在流程各環節中,不同角色為了獲取他們的利益會在銷往下一環節時加價,導致農資產品到達最終消費者的價格與出廠價差別很大,一般而言會高50-60%左右。根據權威媒體報道,部分地區農資的價格增長率已經超過大田作物小麥、水稻的收購價的增長,對于依靠土地吃飯的農民而言,農資成本的增長讓糧食增產不增收,造成農民收入增長乏力。
2.農資賒銷嚴重,資金限制行業發展
目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農資廠家不下千家,行業市場集中度低,廠家之間競爭激烈;同時,農資假貨橫行,農民對農資的品質不放心,風險防范意識增強,這兩大原因成了農資行業賒銷的主因。常規的賒銷情景下,零售商和經銷商均需要向下賒銷,但經銷商需要現款向廠家拿貨,這造成經銷環節的資金壓力極大,缺乏資金去將農資做大做深,缺乏有效的物流、農技、售后等服務。
3.農技水平落后,農資使用效率低下
2015年3月農業部曾介紹,我國農藥及氮肥化肥利用率在33%左右,未來將控制農資生產零增長。其氮肥的利用率與美國相比仍有20%左右的差距。其原因主要在于農技水平低下,農技知識匱乏,經驗主義成為施肥用藥的憑據。造成農技水平低下的原因有兩點,其一在于農村缺乏有效的農技知識體系培訓,農技知識缺乏系統性梳理,對病蟲害缺乏有效的手段,造成肥料、農藥浪費;其二在于農民嚴重零售商的指導,部分商家為銷售更多的農資,用藥指導存在不足之處,同時農技知識落后也造成農資利用率低。
4.服務意識不足,售后保障難到位
我國多數農村地區的商業氛圍嚴重落后于城市的發展,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欠缺、相關規范的缺失讓農村的商業經營備受詬病。不過隨著近幾年農資經營競爭的加劇,農資經銷商及零售商逐漸重視服務,例如農資送貨上門,免費下地指導等;在我國農資行業較為成熟的山東地區,農資送貨到田、到地已經成為常態,更有甚者已經形成從購買到使用的一條龍服務。不過,就我國多數地區而言,這樣的服務僅僅是少數。此外,我國農資售后依然是個非常大的問題,受診斷技術和程序的限制,很難判定到底是因為農資的藥害影響還是農民個人因素;同時,農資是采取經銷方式,售后的主體較為模糊,多數經銷商或零售商認為售后的主體是廠家,因此對于賠付及售后往往采取置之不理或者拖延戰術,讓簡單售后常常演變成“戰爭”。
2.農資經營的變革希望
1.互聯網工具興起,農資信息不對稱逐漸消除
農資經銷模式伴隨著是區域保護、價格差異,各地經銷商為保護自己的區域價格,往往會嚴格控制下屬零售商的售價。不過,這種區域保護及價格差異只能存在信息交流頻次少的時代,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農資垂直資訊網站及互聯網溝通工具普及,價格及產品信息不再是封閉在不同的區域,各地互通信息農資價格逐漸透明化,高價區渴望買到低價的農資產品。
2.大量70后農民逐漸退休,80后新農民開始接班
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報告顯示,2010年我國農村人口年齡在40-44歲的人群占比最高,達9.6%,隨著近年大量農村年輕人口進城務工,到2016年我國農村40歲以上人口占比已經達到歷史較高水平,主流務農群體年齡在45-55歲之間。這部分人群由于歷史原因,教育水平較低,對新生事物的學習能力弱。然而隨著時間的更迭,越來越多的80后新農民登上農業舞臺,教育水平較高,對于新事物的學習更加容易,從開始的小耕小種逐漸開始承包土地擴大種植,80后新農民的出現讓農資行業煥發新的生機
3.國家政策支持觸網,互聯網金融助力農資
自2015年2月黨中央提出支持農業生產資料網絡營銷后,后續密集出臺相關農村電商政策,地方政府也不斷的推出各地的激勵政策,農村電商迎來紅利期,農資電商更是首當其沖受到國家的頻頻關注。同時,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在2016年已經覆蓋較多的農村地區,農業理財產品、借貸業務層出不窮,這給農業生產提供了豐厚的資金支持和幫助。
4.交通到村到戶,物流最后一公里已解決
最后一公里是前幾年農村電商發展的最大瓶頸,除了物流難以送達外,更是讓產品無利可圖,因此非常多的電商企業不愿意做農村的生意。不過隨著近年農村道路的修建及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最后一公里不再是客觀困難,而是主觀困難。農資的物流運輸成本降低、利潤足以覆蓋送貨上門的成本。
5.土地流轉加快,規模化種植成趨勢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截止2015年初我國50畝以上大戶達341萬戶,已流轉土地占全國土地30.4%,到如今整體土地流轉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土地流轉越來越多,大戶的規模種植將利好土地往他們手上集中,批量生產也將導致農資市場從傳統的零散買賣也將開始集中采購,農民對低成本的追求需要得到滿足,這將倒逼農資銷售體系進行改變。
來源:三農縱橫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