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云華
來源:農業行業觀察(nyguancha)
中國農業迎來了最好的10年,無論是投資、創業還是產業機會都擁有得天獨厚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
數據統計,中國小農戶的數量2.6億之多,同時,我國土地經營面積50畝以下的農戶,依舊有2億多,占總數的97%,占了全國耕地總面積的82%。這種小而散的境況導致土地不集中、農業現代化進程緩慢。
困難越大、痛點越多、機會也越大。投資方和創業者一定不會錯失天時地利的良好機遇。作為一家擁有10年時間深耕產業投資的北京博偉智鴻投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致力于打造以文化創意、醫療健康、戰略新興產業為主的投資平臺。博偉投資旗下成立專項子基金,共同淘金現代化農業、加持大農業發展的步伐。
其中,博偉投資子基金星瀚資本投資過專注農業產業鏈領域的甲加由和專注農業物聯網的科百科技、專注紅薯健康產品的薯小帥等農業領域創新項目。
我們發現,對于中早期創業項目,大部分的投資機構都在投人和產業方向。無獨有偶,博偉投資除了創始人以外,還主要看三樣東西:服務壁壘、渠道壁壘、技術壁壘,如果能找到包含這三點的項目,博偉投資及旗下投資公司都會持續跟進且尋找合適階段投入合作。
另外,博偉投資合伙人李金河也一直強調:農業產業鏈太長,純粹財務投資、投機性較強的機構風險相對較高。
在農業領域,博偉投資與旗下投資公司應該算得上資深的農業投資服務機構,對已投農業項目的后期動態管理、持續深度支持等環節投入更多服務。
李金河也認為:中國農業最大的問題根源是小散,創業必須要建立在基層一線上,圍繞一線客戶群體開展相關的系列服務,這樣的有效服務逐漸引導基層市場向形成規模化、整體產業化方向發展演變,從而自然打破小散環境,衍生集群式產業供給。
(博偉投資合伙人 李金河)
在農業行業觀察創始人李劍和博偉投資合伙人李金河長達1.5個小時的對話中,他深入剖析了中國農業發展和投資方向、創業方向等問題與視角。
以下是采訪人李金河的口述,根據采訪內容撰寫。
其實,傳統農業都在賠錢
我們老一輩做農業的種植方式都相對傳統,常規沿用的農業是屬于大肥大水,所謂大水是屬于傳統渠道灌溉的常用形式,這種方式不是精準性滴灌的形式,在水的沿用上浪費很大,而肥是屬于大肥,就是沒有規則和相對精準量的使用方法,這兩者純屬于用戶根據所謂經驗來實施,實質上都對土地帶來不同程度的浪費和傷害,這就導致出現了大多數人常說的土地板結、貧瘠的現象。
另外,借用一句俗話,老一輩人做農業基本上屬于“零錢換個整錢”的過程,按照正常的計算:他們一年每畝的投入實際上已經算得很清楚了,一年買了多少肥,買了多少種子、 買了多少藥多少工具等等,實際上他們把人工都剔除在外了,如果真正測算人工的話,其實傳統大田農業是賠錢的。
除了傳統的耕作方式之外,還有一點就是當地的農業服務商、服務體系比較弱。
我原籍是河北張家口地區,我們這個區域大部分年年都種大苞米,沒別的可種。雖然有的地方商業思路比較強,比如弄一個溫室大棚或采摘園,但當地大面積的種植還是玉米。雖然張家口距北京僅有200多公里,相對短的路程,但幾乎很少有成品牌、成系統的為這地方的農民做流程服務,同時,還會導致一個怪圈“沒有服務介入,產業還是沿用傳統方式,越賺不到錢”。
當然,這些服務商相對是比較是薄弱的,因為農業范圍覆蓋太廣、成本太高、回收較慢等各種原因,農業服務商的的投入產出比太大這樣導致服務體系一直屬于緩慢發展的現狀。
未來,只有創新,創新模式、創新服務、創新產品、創新技術,才可以破解這些農業難題。
商業模式必須要圍繞“土地”
目前,我們投了2個涉農項目:甲加由和科百科技。他們也都是圍繞著土地來做產業布局。
比如,甲加油利用它的產業鏈的一些相應的資源,為這個土地擁有方:農場主、農民農戶等,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各種服務,其服務包括農藥、種子、農具等包括訂單,另外還會延伸到數據服務,物聯網等互聯網農業服務。
而科百科技則是借助科技技術在土地規模化利用上為種植、養殖大戶精準的提供農業物聯網服務。
所以,對于我們涉農的板塊,從投資方向上來看,無非圍繞著土地的整個產業鏈上下游,把鏈條打通后,再做下一步布局。
另外,互聯網農業項目必須逐步解決土地大規模利用的問題,未來的農業投資布局,一定是先大面積逐步沿用,后期再形成一個產業集群,如此才會實現良性發展。
同時,后期一定是屬于分類且特色非常明顯的生產方式,比如規模化訂單式農業。
所以,對于投資機構來講,我們要找到的就是能夠服務大規模市場的技術、產品、商業模式,這樣的產業可以把市場覆蓋到無限的延展,只有量級達到規模化要求才能夠形成品牌化的塑造。
投資方看重:輕模式
因為土地的特殊屬性,所以土地不能直接商業變現,投資機構一般不會直接投“土地”。
然而,做農業又必須要圍繞著土地開展服務,比如生產和銷售以及整個產業鏈各個方面的布局。
實質上,現在的投資機構多數只投“輕模式”項目,為什么說輕模式?因為實質上來講,現行的政策農業用地很難做任何商業的直接變現,這屬于政策屬性天然限制。
同時,創業者還要緊跟市場發展趨勢與潮流,創業項目還必須屬于精準化的,規模化的、訂單制的,擴大坪效,提升項目的盈利性。
如果農業項目的坪效提高不明顯,利潤上不去,創業者自己也不會干,資本也不會投資這樣的項目。
未來的農業模式應該是借助互聯網工具滲透到農業細分領域,并且幫助農戶解決具體的問題需求,提高產業產出,這樣的模式,農民和資本也是特別青睞。
投人!創業,人是關鍵
從博偉的角度來說,第一個是要看他人,我們認為TA最起碼是靠譜的,后期發展我們可以再持續給予更多的支持。
第二個,評估創始人、團隊、商業模式、市場、產品等相關問題,每個環節我們都要去進行動態的評估,實際上它是一個綜合性的評價,有相應的標準,但沒有硬性的標準要求。
所以我們看項目基本是先看人,包括現在我也不否認,項目創始人的表現對我的影響還是很大,基本談一次,我就能判定出是否想投這個企業,核心就在于作為項目創始人,你是否熱愛你自己做的事情,并且為你做的項目投入所有的時間、精力等等。
另外,如果這個人靠譜。其團隊或者技術、市場等方面不足的話,通過后期可以來彌補。比如,項目創始人缺技術,我們就聘請技術大拿,創始人比較內斂,我們可以幫他找一位外向型的合伙人搭配等等。
在農業領域創業:不要貪圖大,要小步快跑。
我之前參加過一些路演或者沙龍活動,我普遍發現有涉農板塊,創業者存在茫然的投入和太過于理想化了、很不務實等形式。
我建議創業者能夠提前一步實現小部分、小范圍的收益,不要貪圖大,要小步快跑的方式前行。當你在一個小面積上實現了高成長高收益時,你再一點點往大擴尋求市場更多的資源支持,這才是最重要的。否則,投入很多、很難管控、風險很高。
另外,還要考慮綜合評效達到了多少的收益比,各個環節都處理得相對完美,同時,模式是需要可大面積推廣復制的,這樣的模式是投資機構普遍所認可。
創業者還要講究共贏的理念、互惠共贏,在創業過程中,要學會借力和借勢。 2019年日子不太好過,希望大家都可以抱團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