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氏、牧原、雙匯、新希望……這 13 家農企,成 2019 上半年中國上市公司市值 500 強!
摘 要:企業化經營是美國農業的主要特色之一,是美國高效農業和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分析美國農業的企業化經營經驗,對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轉型升級,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以及農業企業化發展之路具有借鑒和參考價值。
本文通過梳理美國農業企業化的發展歷程,總結出美國農業企業的主要類型,并進一步分析了農業企業的經營特點,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提出經驗借鑒。
結果表明:①美國農業企業主要有4種類型,分別是家庭農場、公司制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和綜合性農業企業。②美國農業企業化的特點主要體現在農場的規模化、專業化和科技化這3個方面。
迄今為止,在世界范圍內美國農業仍然是現代化高效農業的樣板。美國農業部的相關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17年,美國的農場數量為204.8萬個,全美國由農場經營的土地約為9.14億英畝(1英畝≈0.405hm2),農場的平均規模為444英畝。而美國的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不到2%,卻不僅能夠滿足本國近3.3億人口的食物需求,還能向國際市場出口大量糧食,成為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如大豆、棉花、玉米和畜產品等出口量居世界首位,這是如何做到的?而目前中國擁有約40%的農業人口,卻需要大量進口農產品,農業現代化發展緩慢。
中美兩國雖然在農業資源、地理稟賦和發展階段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農業生產效率的差異,固然有其客觀因素,但也有經營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農業企業化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因此,梳理和分析美國農業企業化等相關問題,對于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農場制是美國農業企業化生產經營的主要形式。美國的農業產業體系是由一系列不同規模的農場和農業企業所組成的,絕大多數家庭農戶就如同一個獨立經營的企業組織,農戶的主人是面向市場化的農場主(農業企業家)。根據拉里·桑德斯和王宇的研究分析,美國的農業企業大致可分為只經營種植業或養殖業單一品種的專業型農場,以及經營多種或種養結合的混合型農場兩大類,平均規模都超過400英畝,但以專業型農場為主,約占95%以上。
目前,國外對美國農業企業化相關問題的研究,主要以美國的有關調查機構和研究人員為主,如美國農業部會定期發布關于美國農業產業的調查統計數據,這為了解和研究美國農業和農場發展情況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資料。由于農業對美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重大,因此,在歷史上均受到較多的關注和研究,如美國開國元勛杰斐遜對于農業問題的主要觀點,曾影響美國的國策,以及美國人對農業和農村的價值觀念。
早在20世紀初,如美國學者Carlton按不同區域把美國農場分為8個類型,并分析每種類型的地理分布情況及其經營特色;Adams研究了美國農場規模的變動情況,以及大型農場的發展對農業資源集中的影響;Holman梳理了美國農業領域大型企業的發展情況,他認為超過11 000英畝的大型公司型農場的出現,不僅改變了農業的所有權結構,同時也改變了農業的生產技術;Gregor研究了美國中緯度地區的農業種植園問題,認為美國西南地區和加州的種植園逐步轉變為“工業化農場”或“工廠化農場”,并趨于專業化;Raup研究了公司型農場的發展情況,認為在19世紀30年代就已經出現了這類農場組織,根據1968年美國農業部的統計數據,公司型農場所占比例不大,約有13 000家,耕種著6 000多萬英畝的土地;Cochrane和Ryan研究了1948—1973年美國政府關于農場發展的相關政策,認為美國政府對于農場的補貼政策對美國農場規模的發展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Walsh研究了美國農業內部經濟結構的變化,即出現了從單一專業化農場向農業綜合企業的轉型,對經營不同規模農場的農場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Lauck研究了美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企業壟斷問題,認為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期農業企業的壟斷是美國民粹主義和合作運動出現的重要因素;McGwin等的調查研究認為,美國農業的企業化發展特點,尤其是農場規模的擴大對農業工人的勞動和工資水平產生了負面影響;Schlebecker研究了1831—1981年美國農場的發展演變,認為由于美國土地供給豐富,而勞動力短缺,因此,農業企業家和技術人員都致力于節省勞動力的農業機械的發明創造,如麥考密克發明和制造了收割機,這對美國農業機械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Sumner對美國商業性農業進行理論分析,重點是關注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農場(農業企業)規模的發展演變及其分布情況,認為不同規模農場的分布與農場的勞動生產率和農場補貼政策有關;Bergeron運用階級分析方法對20世紀美國的家庭農場進行了評述,有助于人們從總體上理解美國家庭經濟的重要作用。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學者對于美國農業企業化相關問題的研究,大多是在美國農業革命、農業政策、農業工業化、機械化和專業化等宏觀話題中有所涉及,如潘潤涵和何順果論述了在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美國式道路”中,美國北部、南方部和中西部地區的農場和農業發展情況;胡自治根據當時美國農業部發布的相關資料,對美國農業和農場發展情況進行了介紹,包括農場數量、土地經營和農業人口等;李超民對20世紀美國農場經營方式,以及美國政府對農場的有關政策進行了概括和總結;夏華麗和杜紅梅在研究美國農業區域專業化問題時,涉及不同歷史時期美國農場的發展情況和特點。
直接涉及農業企業化問題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是很多,但有一些研究成果對本文的研究具有啟發性,如郭振宗對美國農業企業化發展進展進行了初步總結,認為獨立戰爭后美國的家庭農場組織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出現了涉農企業,農業企業化得到較快發展。20世紀以來,隨著家庭農場數量的不斷減少,出現了合作農場,農業企業化組織出現了多樣化發展趨勢;姜長云和張立冬專門研究美國公司型農場的發展概況、原因和特點,認為美國公司型農場的發展經驗對中國仍有借鑒和啟示;閻俊認為,美國政府的扶農政策是農業企業化發展的重要保障,解決了農場主規模擴張所需要的資源和條件;戴宴清總結了美國農業企業化的主要形式、影響因素,以及歷史經驗和啟示,認為美國在農業發展、農業企業化,以及農業產品商業化和農業科技化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功經驗是值得借鑒的。
從國內外關于美國農業企業化的相關研究成果來看,處于主場位置的美國學者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們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持久和廣泛的研究,其獨特的視角、長期的學術積累,以及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是國內學者無法企及的。美國有關機構發布的統計數據和學者們不斷探索的學術問題,為國內研究相關問題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借鑒。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的研究,也有了相當的成果積累,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了較好的研究基礎。但總的來看,直接涉及本文研究論題的文獻不是很多,尚未有從企業史視角研究的成果,這也是本文研究的價值所在。
實際上,美國農業不是我們理解的傳統農業,19世紀以后,美國的農業耕種變成了一種行業而不再是一種生活方式,與其他行業一樣,具有細分市場和專業化特點。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農業是美國經濟的根基,形成自成體系的從家庭農場到農業企業化的發展路徑。隨著從傳統到現代,從農業到工業化的歷史變革,美國農業中的市場主體也在不斷演化,從早期的個體家庭農場、私人農莊和種植園,向企業農場、農業合作社,以及農工貿一體化的綜合農場和壟斷性農業寡頭轉型,農場結構和規模趨于多元化。農業企業化經營牽涉到美國政府的農業政策、農業產業化、專業化、機械化,以及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經濟發展等諸多問題。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農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但在新時代再出發之際,仍然要正視農業發展中的困難和挑戰,如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下,如何協調城鄉發展,農業領域如何進行工業化、產業化、專業化和企業化經營等。歷史是人類社會最好的實驗室,作為世界先進農業大國,美國的農業發展經驗,特別是農業企業化經營的經驗值得學習借鑒。因此,本文從企業史的視角,對美國農業企業化的發展進程、特點和經驗等進行概括和總結,以期為中國的農業發展、農業工業化和農業企業化經營提供借鑒。
從企業的起源和演進發展來看,美國農業企業主要有4種類型,包括家庭農場、綜合性農業企業、公司制農業企業和農業合作社。
美國農場也并不是整齊劃一的,而是由不同類型組成的,其內部結構在不同歷史時期一直處于動態變化之中。根據美國農業部2018年的統計數據,截至2012年,從土地經營來看,美國農場主要分為完全產權所有(36.8%)、部分產權所有(53.7%)、經理制(1964年占比10.2%,之后這種類型就不存在了),以及租佃制(9.5%)4種類型,其中完全產權所有的農場所占比例,2012年與1935年(37.1%)基本持平,部分產權所有則從1935年的25.2%上升到53.7%,租佃制從1935年的31.9%下降到2012年的9.5%。
從企業的視角來看,美國農場起源于殖民地時期。由于資源稟賦、移民來源和殖民方式不同,英屬13個殖民地的不同地區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家庭農場和種植園。一般來說,新英格蘭地區的移民以家庭混合型小農場為主,輔以海港商業性經濟為生;以賓夕法尼亞州為核心的中部地區,由于土地資源豐富,家庭農場規模會稍大一些,一般都有100英畝或大于這一數字,普遍接受雇工,生產商業性谷物,如小麥;而南部地區基本上都是專業化的、單一作物的小型家庭農場和奴隸制種植園,如煙草、大米等,采取規模化經營方式,發展外向型經濟。總的來看,殖民地時期許多農場的生產活動都是市場取向的,大約有20%的剩余農產品銷售,只有地處偏僻和交通不便的農場會因遠離市場而以自給性農業為主,大部分農場都是以小企業的形式來經營的。
獨立戰爭結束后,美國從英國手里接管了原來英國人在北美洲的大片殖民地,美國領土隨即擴展到五大湖地區。美國政府通過頒布《土地法令》(1785、1787年)出售公地,使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得以涌向西部地區,開始大規模的西進運動。通過各種辦法,不少美國人占有土地當上了農場主,到1790年,美國有93%的人是農場主。在政府國有土地政策的鼓勵下,到1830年,在西部新區已經有360萬名移民,大量的家庭農場由此產生,至1860年,美國農場總數達到204.4萬個。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如小麥、玉米和畜牧養殖地帶,專業化家庭農場迅速發展起來。因此,從獨立戰爭到南北戰爭結束的1865年,是美國家庭農場大發展和占據主導地位的時期。1862年,美國《宅地法》頒布,以及隨后相繼頒布的《荒地法》,極大地推動美國自由小農土地所有制和家庭農場制度的建立,農民可以低價得到更多的土地,自耕小農場不斷增多。到1880年,美國農場總數已增加到400.9萬個。
19世紀80年代,美國工業化進程迅速推進,制造業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產值,雖然農業仍以小企業的形式進行家庭農場經營,但農業在美國經濟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相對下降。1860年,全美國勞動力中的60%從事農業生產,國民總收入的30%來自農業,而到1900年,上述比例僅為 37%和 20%。
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期的企業合并浪潮和壟斷企業的迅速發展雖然對家庭農場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市場壓力,但農場仍然具有生命力。至1910年,美國農場總數為636.2萬個,農場土地面積總計52.68億畝(1畝=1/15hm2),平均每個農場面積為828畝。在1920、1930和1940年,美國農場總數分別為651.8萬個、654.6萬個和635.6萬個。1950年,農場總數減少到564.8萬個,以后則呈不斷減少趨勢,1960和1970年,分別減少到396. 2萬個和292. 4萬個,1979年是233.0萬個。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步入高度工業化階段,大規模生產和企業大型化成為潮流,農業小企業經歷了最為急促的衰退,小農場數量銳減,大農場則迅速增加。主要原因在于由工業所觸發的技術革命席卷農業,使農場經營日益資本密集化,合作農場、公司農場等多種農場組織形式,大量涉農企業迅速發展,農業雇工經營也有很大發展。規模較小的家庭農場無法籌措足夠的資金購買大型拖拉機和其他機械化設備等。而大農場憑借其更高的機械化水平和勞動生產率占據競爭優勢。農業部門的大部分利潤來源于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而非生產種植。
這一時期農業的企業化經營模式主要是工商企業通過與農場簽訂合同建立的合同制聯合農業企業,并成為后來美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形式。這種經營模式主要由工商企業和農場簽訂合同,通過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將產供銷聯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某些行業,如集約化動物飼養,農場通常被賦予特許經營權經營,通過合同關系與較大的加工和銷售公司緊密聯系,一些產業普遍通過農場和加工商或市場批發商之間的合同關系來協調發貨時間。再如番茄加工產業每年通過談判達成的合同將種植者和加工商聯系在一起;釀酒廠與葡萄種植者往往是長期簽約,這樣可以為葡萄園的發展提供保證。
在1885—1904年美國工業企業的第一次合并浪潮中,由于生產力的提高和技術進步,農業領域也出現了種植、加工和銷售的一體化經營組織——綜合性農業企業和農業托拉斯。
1900—1920年,面積超過260英畝的大規模農場數量迅速增加。1920年后,1 000英畝以上農場數量增長80%,而規模在10~179英畝的農場則不斷減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20世紀50年代,大型綜合性農業企業的數量有增無減,其生產能力也是小型農場很難達到的。如艾森豪威爾就認為,在美國,37%的大型農場生產了全國農作物產量的85%,剩下63%的小型農場生產剩余的15%。
至1970年,通過一體化安排(包括采取簽訂合同方式)生產的農產品產值,已經占美國農產品總值的22%。在高度機械化情況下,大型綜合農場每個工人的產量是小型家庭農場的4倍,只有大規模農業企業,可以做到供產銷的垂直一體化經營。
公司制農業企業也包括轉型為公司制的家庭農場和大型綜合性農業企業,主要是以工商企業的經營方式直接經營農場,通常是由工商資本或金融資本直接投資興辦的規模較大的產供銷一體化、工廠式的農業企業。例如,美國的Sea-brook農場,機械化和專業化程度很高,擁有自己的土壤檢測員、作物專家和其他專家,每年種2~3種農作物。這個農場同時作為制造商,加工制作自己生產的原材料。Sea-brook農場通過協調從葡萄種植、采摘到加工整個流程的精確操作,能夠做到比大多數手工制造商更好地控制其成品質量。這種公司制農業企業把農業的產前、產后部門與農業生產過程有機結合在一個經濟體中,省去了許多中間環節的銜接時間,從而加快了農產品投入加工和投放市場速度。
19世紀后期,在與大型農場的抗衡中,一些家庭農場開始建立合作社,以降低農產品成本,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到1907年,美國的農業合作社已發展到1 000多家,通過互助合作,中小型家庭農場得以生存下來,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截至2008年,全美國仍有4 000多個農業合作社,80 %以上的農民都是農業合作社的社員。
在此基礎上,還出現了工商企業與合作社聯合經營的組織形式。大型工商企業通過掌握合作社的供銷系統,可以獲得大批優質貨源;合作社則可以從大型工商企業那里獲得資金、技術和農業生產資料,同時也可獲得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農業合作社的主要功能是為農民提供產、供、銷各個環節的服務。一是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資料。據統計,農民通過合作社購買的化肥、汽油、農用化學品、飼料和種子,分別占45%、43%、28%、20%和14%。二是提供農產品的銷售服務。農民通過合作社出售的牛奶、棉花及種子、谷物和油料作物、水果和蔬菜、牲畜分別占81%、36%、38%、18%、8%。三是在產供銷過程中向農民提供其他各種服務,如提供貸款、水電、灌溉、電話通信、出租大型農用機械,以及提供市場信息和技術咨詢等。
通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美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主要有4種形式,即家庭農場、綜合性農業企業、公司制農業企業和農業合作社。各種企業形式和經營模式都服務于不同的客戶和地區,從而發揮了其獨特作用,雖有競爭,但更多的是互為補充和合作經營,均為美國高效農業的發展做出了各自的貢獻。
在20世紀初,有4 580萬美國人生活在農村,然而到1991年,這個數字縮減了460萬人。隨著農業人口和農場數量的減少,農業產量卻獲得大幅增加。20世紀70年代末期,美國每小時農業產量是1950年的4倍;同一時期每個農業工人供養的人數從15人增加到52人;美國農民是世界農作物的主要出口商,2004年,超過60%的玉米、40%的大豆和棉花,以及26%的小麥的世界出口都來自美國農民。這一農業生產成就,除使用新式肥料、除草劑、殺蟲劑和更高效機器等效率因素之外,長期以來美國農業的企業化經營應該是其中的重要助力。
美國農業企業化的特點主要體現在農場的規模化、專業化和科技化這3個方面。
從農場數量和規模變化來看,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農場逐步出現數量減少、規模不斷擴大的集中化趨勢,如表1所示。
表 1 1880—2017年美國農場(農業企業)數量和規模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筆者根據美國農業部官網發布的相關年度農業數據報告整理所得,https://www.nass.usda.gov/Publications/Ag_Statistics/2018/index.php。
如表1所示,1920—1940年美國農場平均規模上升了20英畝;1940—1990年農場平均規模提高了294英畝,1990年達到461英畝。1920—1990年美國農場數量減少了386萬個。1990年后,農場的數量和規模趨于穩定,農場的集約化經營模式已經形成。2012年,美國農場總面積91 452萬英畝,農業經營者共241萬人,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經營約379英畝土地。
從農場收入來看,美國農場的平均凈利潤呈下降趨勢,而大型農場的情況則恰好相反,如圖1所示。
圖1 美國農場平均利潤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網站。
如圖1所示,2012—2017年,美國農場平均凈利潤從2012年的6.41萬美元降至2017年的4.44萬美元,但大型農場(年銷售額超過35萬美元)平均農業收入比以急速增長模式增長,從2012年的50.12%上漲至2017年的77.89%,大型農場占比也呈上漲態勢,充分表明大型農場的平均凈利潤增速相對較快,這也說明美國農業的企業化發展提高了美國農業的效益和效率。
第一,體現在不同的糧食生產區域。南北戰爭后,美國的中西部地區形成了著名的“農場帶”,如明尼蘇達州、密蘇里州、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薩斯州東部,以及俄勒岡州威拉米特河谷和加利福尼亞州中央河谷,這是美國小麥和玉米的主要種植區域,發展了玉米和小麥等谷物種植的各種農場。再如牛的飼養,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得克薩斯州東北到伊利諾伊州一帶,大量農牧場和農業企業得以生存。
第二,體現在每個農場只選擇生產特定的農產品,或者某種農產品生產經營的特定環節。如專門種植糧食作物的農場,這類農場又劃分為生產玉米、大豆、小麥、棉花和糖類等農場;有專門的畜牧場,具體分為飼養豬、牛、羊和雞等農場;另外還有特定培育新鮮蔬菜和水果的農場,且各類型專業化農場內部又細分為更具體的品種和環節。美國農場專業化程度最高的是畜牧業,以養牛業為例,有仔牛養殖場、奶牛養殖場和肉牛養殖場等,奶牛養殖場又分為生產鮮奶的農場、奶品加工農場、奶品銷售農場,以及從牛奶生產、加工到銷售的綜合性農場,專業化劃分非常細致。
第三,美國農場中主要經營一種農產品的專業化農場的比例高達90%以上,其中,園藝作物、果樹、家禽農場的專業化比例高達95%以上,分別為98.5%、96.3%和96.3%;蔬菜、大田作物、肉牛、奶牛農場的專業化比例都超過80%,分別為87.3%、81.1%、87.9%、84.2%;棉花農場的專業化比例也達到76.9%。美國農場的這種專業化經營有利于提高農業分工的細化,以及生產者的熟練程度,進而提高專業化水平和生產效率,增加農業總產出。
1910年以后,由于機械化和電氣化技術的迅速推廣并應用到美國農場,同時水利灌溉和優良種子培育等技術不斷提高,使農業為美國工業化任務的完成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0年后,農業科技進步對美國農業發展的貢獻率超過92%。例如,拖拉機在耕地的應用減少了大量農業勞動力,棉花采摘機的推廣使用,使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就實現了全部丘陵棉花采摘的機械化。機械化不僅減少了監督勞動力的成本,還減少了勞動力轉化成本。生物學基因工程的應用對于農業產量的增長同樣功不可沒。例如,20世紀遺傳學和化學技術的應用,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美國農業的“綠色革命”。最顯著的例子是雜交玉米的種植,美國主要的糧食產區如艾奧瓦州的農民,幾乎全部都種植雜交玉米。
由于農業科技的進步,谷物、小麥、稻谷和大豆等主要農作物產量顯著增加,如表2所示。
表2 1968—2014年美國農場的主要農作物產量
數據來源:杜楠等。
從表2 可以看出,1968年之后,美國農場的主要農作物產量得到顯著提高,大豆在2014年已經突破了1億t,谷物產量從1968年以來翻了一番。
美國農場大多是私人的商業投資模式,由于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使企業化經營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規模經濟,雖然耕地面積有所減少,但并沒有降低農作物的產量。例如,1978—2017年美國小麥收獲面積從6 692.8萬英畝減少至3 754.1萬英畝,減少43.91%。但由于化肥、農藥的使用,以及農業科技的進步,小麥產量反而是逐步增加的,1978、1988、1998和2008年總產量分別達到4 832.27萬t、4 932.27萬t、6 932.7萬t和6 801.61萬t;2014年的小麥產量遠超于1981年。
中國是農耕文明的代表,也是目前世界的農業大國。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是最為突出的。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是解決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為此,我們要善于學習以美國為代表的農業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以完成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歷史任務。
當前中國農業發展乏力,其影響因素具有綜合性。中國農業以小農經濟和家庭耕種為主,人均面積較小,難以實現大規模生產,更難以進行科技投入,導致農業科技水平較低。而農村“空心化”和“留守農業”的困境,又難以吸引到外部的科技投入。美國農場的規模化、機械化和現代化農業的經營經驗值得借鑒,如可以通過政府的政策引導和市場結合方式將家庭小農場轉化為大農場,從而實現規模化。美國的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等農業技術,大多以節省勞動力和提高效率見長,這與目前中國缺少農業勞動力的情況相類似,可根據生產組織的改造,以及不同地區和農業種植的不同特點,引入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先進農業技術,通過科技手段提高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生產力,才能實現中國農業生產的高水平和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農業的現代化。
在不斷完善家庭承包經營制基礎上,可以嘗試采用合作社、小型家庭農場、農業綜合企業以及公司制企業等方式盤活目前農村的土地和各種農業資源,提高土地的集約化利用程度,創新農業生產模式。這是在新工業革命的背景下,在農村進行的“大農業”制度和組織變革和創新,需要政府的頂層設計,以及相關政策的引導和扶持。同時要加強市場體系的建設,以確保農業生產能夠與市場大機制相結合,形成適合中國農業企業化發展的市場容量和體制機制,共同推動中國農業向企業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
與美國類似,中國的國土面積遼闊,各地資源稟賦差別較大,可以借鑒美國的專業化和區域化農業企業的發展經驗,突出各地的區位優勢和農業專業化特點,在全國布局農業生產。例如,東北和華北平原以及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的小麥和水稻生產,新疆的特色瓜果,海南的熱帶農業,南方地區的特色果蔬,草原地區的畜牧業,沿海臨湖地區的水產養殖業等。
在新時代,農業問題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美國農業的企業化經營經驗,對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轉型升級、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農業企業化發展之路,以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原標題:企業史視野下美國農業企業化及其經營特點和啟示】
作者:巫云仙 張春華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
作者簡介: 巫云仙(1965—),女,廣西昭平縣人,教授,企業史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經濟史、企業史、金融史、金融制度;E-mail:wuyunxian@cupl.edu.cn;; 張春華(1991—),女,山東濟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史,E-mail:643919983@qq.com。;
基金: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美國企業發展的歷史演進:技術創新與產業迭代的視角”(18FJL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來源:世界農業2020年03期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京東基地計劃讓農民不只是種地人也是市場合伙人..
重磅!"十五五"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指南:5大..
【預制菜】一文了解“什么是預制菜”..
【成員單位納新】歡迎加入數農俱樂部,邀請老板&..
家庭農場:中國農業正確的發展出路..
深度分析|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及方向..
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的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模式..
【考證】農業經理人技能證(第21期)10月7月報名..
四種模式十個案例,帶你了解生態農場..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預制菜】從5000億到7000億:中國預制菜產業的..
探索農業賦能新路徑!極飛科技積極推動“數智果..
【智慧農業】農業元宇宙關鍵技術
政策大趨勢!智慧農業5大加速器
【農場模式】農旅融合盤活小型農場的創新路徑..
一顆大?入選《全國果業品牌建設 10 周年經典案..
【農資行業】農資“零售”店,如何做大做強?告..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有機肥行業】2025 年有機肥補貼政策在國家和地..
鄉村振興下村集體經濟不得不了解的12種模式..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