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李子柒”為例如何做好內容營銷策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鄉土特色產業是指根植于農業農村特定資源環境,由當地農民主辦,彰顯地域特色、開發鄉村價值、具有獨特品質和小眾類消費群體的產業,涵蓋特色種養、特色加工、特色食品、特色制造和特色手工業等產業。
產品、產業、產業集群和品牌,四位一體
近年來,鄉村特色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已成為農民就業增收的支撐力量和鄉村產業的重要增長極。
1、發掘一批鄉土特色產品
各地以資源稟賦和獨特歷史文化為基礎,有序開發特色資源,做精鄉土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發展小宗類、多樣性特色種養,加強地方小品種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充分挖掘農村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傳統工藝,開發了一批鄉土特色產業。
湘西臘肉。圖片來源:湘西頭條
很多帶有地域特色的傳統產業,如鹵制品、醬制品、豆制品、臘肉臘腸、火腿等傳統食品產業,以及竹編、木雕、銀飾、民族服飾等傳統手工業產品,成為消費者的“后備箱商品”和“伴手禮禮品”。
2、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基地
各地圍繞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積極發展多樣化特色糧、油、薯、果、菜、茶、菌、中藥材、養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特色種養,推進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支持建設規范化鄉村工廠、生產車間,全面提升特色農業的綠色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水平。
朝天核桃。圖片來源:微朝天
從 2018 年起,中央財政已安排 12.74 億元,支持 20 個省 62 個縣,圍繞 1~2 個主導產業建設綠色化標準化生產基地,發展加工倉儲物流等關鍵環節、加強質量控制和品牌培育,不斷推進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產業發展。
3、打造一批特色產業集群
鄉土特色產業示范村鎮涌現。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達到 2409 個,成為鄉土特色產業品牌化、集群化發展的平臺和載體。
常山縣青石鎮胡柚。圖片來源:上虞日報
很多示范村鎮激發自身農業資源和自然生態優勢,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發展途徑,推進整村開發、一村帶多村、多村連成片,夯實產業基礎,厚植區域經濟發展新優勢,不斷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產業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4、創響一批鄉土特色品牌
各地按照“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要求,制定不同區域不同產品的技術規程和產品標準,宣傳推介一批鄉村特色產品和能工巧匠,創響 10 萬個“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的“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
圖片來源:烏江涪陵榨菜官網
四川郫縣豆瓣醬、重慶涪陵榨菜、山東濰坊風箏、河北蔚縣剪紙等一批鄉土特色產業,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傳承著民族的文化,創造著獨特的產業價值,增加特色品牌產品和個性服務供給,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而且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優勢主導產業,還保護了傳統技藝、傳承了民族文化。
鄉土特色產業做不大、走不遠的原因
有許多看起來非常好的鄉土特色產品做了許多年,卻還是做不大,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偽特產”,含金量不高
一些地方對產自家門口的產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充滿了主觀和感情色彩,“溺愛”式地把自家產品當作特產。其實,其中的許多產品算不得鄉土特色產品,是“偽特產”,含金量不高。
圖片來源:濟南時報
“偽特產”類的產品,從品種到品質,從工藝傳承到歷史文化都稱不上特產,比如一般的大蔥、一般的大米等。如果把這些普通農產品當作特產來營銷,只會陰錯陽差、事倍功半。但這個問題也要根據具體情況判斷,同樣的產品,有些確實可以被稱為特產,比如章丘大蔥、五常大米等。因為這些產品要么品質更優,要么工藝更特,要么長久流傳。
2、特色過度,受眾過小
有一部分鄉土特色產品,產品特色十足:或是因為口味特殊,或是因為加工方式繁復,亦或是因為消費場所有特殊的要求,這些產品更像是當地人在當地的專屬產品。
用在原產地的正宗產品和營銷手法打外埠市場,不一定奏效。將鄉土特色產品從“嘗鮮”消費轉變成“持續”消費,是鄉土特色產品企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共同課題。要讓鄉土特色產品暢銷,就要更換換思路,從鄉土特色產品生產企業的角色中走出來,用普通消費者的視角審視產品特色。比如老干媽辣醬,它無疑是從特產出發的,但卻能征服大部分中國人的味蕾,這里面的分寸和奧妙值得好好研究借鑒。
圖片來源:老干媽官網
3、產品既特又好,但是受自然制約,產量少
小品類、小規模的優質鄉土特色產品遍布全國各地,對于這類產品,要首先搞清楚其規模小、產量少的原因。如果我們把這些品種品類資源稀缺的特產列為營銷備選對象,就要考慮在保持產品品質的前提下,能不能將之規模化和市場化。
物以稀為貴,這樣好吃又少的產品一般不愁賣。小品類農產品如果僅僅想找到一種匹配的營銷模式并不難,但是要想有更大的發展,謀求更廣闊的“錢”景,就需要對這個鄉土特色產品做出進一步的評估。
4、經營固守“老”“特”模式
經營模式固守“老”“特”的具體表現有以下幾種:
一是倚“老”賣”老”。一些經典特產,其中不乏百年老字號的產品,其品類知名度高而品牌知名度低,數十年如一日,在營銷模式上倚“老”賣“老”,循規蹈矩。
二是倚“特”賣“特”。一些企業以當地特色為賣點,把產品定位于中高端禮品市場,依靠本地機關和企業團購、商務送禮、年節走親訪友饋贈以及外來旅客嘗鮮購買為市場,在家門口坐享其成,形成了模式,也形成了自我束縛。
與倚“特”賣“特”相伴相生的是,產品定價畸高,認為不貴不特色,導致特色農產品適應的群體很窄,更加依賴禮品市場,沒有走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因此市場始終做不大。
5、區域公用品牌誤區
過分倚重區域公用品牌,是鄉土特色產品企業做品牌的一個重大誤區。比如陽澄湖大閘蟹。
圖片來源: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
“陽澄湖”牌由蘇州蟹業協會注冊成為商標,是該商標的實際擁有者,養蟹的卻是分散的養殖戶,協會并不具體經營,品牌所有者與產品經營者分離。每年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還沒開捕,冒牌產品就在各大超市和眾多以“陽澄湖大閘蟹”為名頭的專賣店里開始叫賣。“假蟹數量起碼是真蟹的 5~10 倍,全國的真假蟹比例更是遠在 1∶10 以上”。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會長楊維龍說。
在品牌名稱中嵌入公用產地名稱,很容易出現濫用的情況,因為這樣的通用名稱,并不可能為一家企業獨占獨享。誰擁有、誰經營,誰才會珍惜,打造產權清晰的企業商業品牌才是鄉土特色產品的根本之道。
如何發展鄉土特色產業?
發展鄉土特色產業,要處理好以下四點關系:
1、保留傳統與走向現代的關系
鄉土特色產品沉淀了悠久的傳統和歷史,但不能因此排斥科學和現代化。什么要保留,什么要改進,不是一件容易處理好的問題。
圖片來源:王致和旗艦店
比如王致和的腐乳,傳統工藝做出來的產品比較咸,高鹽,不符合現代健康需求。改進工藝后,含鹽量降低了,但產品的風味保持不變。
2、規模與稀缺性的關系
物以稀為貴,搞鄉土特色產品不能一哄而上,要保留一定的稀缺性,但也要有恰當規模。沒有規模,品牌效應和經濟收益低。
規模搞多大要根據當地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決定。不顧地理氣候條件一味地搞大,特殊性沒有了,稀缺性也就沒有了,鄉土特產存在的價值也就失去了。
3、手工與機械的關系
有的要機械化,有的要保留手工,要以提高附加值還是降低附加值來衡量,不能單純以提高生產效率來衡量。
比如機械自動炒出來的茶,沉降不好,在機械炒茶達不到要求時,高端產品還是要堅持手工操作。
4、線上和線下的關系
圖片來源:本來生活網
線上的電商對鄉土特產的發展很重要,但線下的體驗同樣不可缺少,對于從來沒有嘗試過的產品,消費者在網上直接下單非常困難;已經在線下成為品牌的,把線下的品牌聲譽直接移植到線上,會發生同樣的品牌效力,比如褚橙。因此,線上和線下要相互促進。
來源:農業農村部新聞辦等
整理:神農島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文章:797 篇
瀏覽:16083 次
京東基地計劃讓農民不只是種地人也是市場合伙人..
重磅!"十五五"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指南:5大..
【預制菜】一文了解“什么是預制菜”..
【成員單位納新】歡迎加入數農俱樂部,邀請老板&..
深度分析|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及方向..
家庭農場:中國農業正確的發展出路..
四種模式十個案例,帶你了解生態農場..
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的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模式..
【考證】農業經理人技能證(第21期)10月7月報名..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預制菜】從5000億到7000億:中國預制菜產業的..
探索農業賦能新路徑!極飛科技積極推動“數智果..
政策大趨勢!智慧農業5大加速器
【農場模式】農旅融合盤活小型農場的創新路徑..
一顆大?入選《全國果業品牌建設 10 周年經典案..
【農資行業】農資“零售”店,如何做大做強?告..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有機肥行業】2025 年有機肥補貼政策在國家和地..
鄉村振興下村集體經濟不得不了解的12種模式..
【人工智能+農業案例】朝一養殖:如何玩轉“人工..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