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視小米商業模式,看褚橙、小罐茶、壹號土豬如何玩新商業
01
為什么做個“傻瓜”這么難?
有本英文書叫《The Sense of Style》,作者提到了一個詞,叫做“知識的詛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
意思是說:一旦我們知道了某些事情,就會很難想象不知道它時是什么樣子。
這就好比一個受過系統化文學訓練的人,往往很難寫出廣受讀者歡迎的好文章。這是為什么呢?
原因在于,當你越是精通一件事情,就越容易掉入“內部視角”的陷阱。
比如好多年前我在大學里教書,發現許多所謂的“高級知識分子”,都特別不屑于那些靠互聯網寫作而出名的人。
然而,倘若你要讓他寫一篇10w+的科普類文章,其創作的結果往往是枯燥乏味、沉悶無趣。
之所以他們的文章無法戳中大眾的G點,原因并非是他們不專業。
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他們過于“專業”,所以才往往會陷入一種“內部視角”,導致其不能平等的站在大眾讀者的立場上去溝通思考。
換句話說,所謂的內部視角,本質上也是一種優勢視角,它是建立在我們過去的優勢和資源上去思考的一種直覺性邏輯。
再舉個例子。
幾年前,微信剛剛發布測試版本的時候,張小龍四處向周圍的朋友推薦下載他的APP。
有一次聚會,張小龍對面站了幾個女生,他走上前說:美女,裝個微信吧。女孩們問為什么?
張小龍隨即解釋:微信可以提供免費發短信、發圖片的技術,不但能省掉彩信的錢,還可以直接語音對話,連打字都省了。
幾個女孩一臉懵逼的看著他,問:那我為啥要用這個東西?
張小龍低頭嘆了口氣,于是拿起手機向她們演示了一番。當他點到一個頁面,說道:你看附近有很多美女帥哥,你可以直接更他們打招呼…對面的女孩立馬兩眼放光,一個個掏出手機讓張小龍現場幫她們安裝。
由此可見,這個故事的上半段,張小龍是在用自己的“內部視角”推廣自己的產品,而到了故事的下半段,真正吸引女孩們的卻是“外部視角”,也就是我們常常談到的「用戶思維」。
那么,為什么即便是那些看似聰明的人,也常常會陷入“內部視角陷阱”呢?
這里我不得不提到兩個常見的行為經濟學詞匯——沉沒成本、稟賦效應。
首先,當我們要對一件事情產生某種決策時,不僅會看這件事情有沒有好處,還會看自己過去在這件事上投入了多少成本,好比金錢、時間、精力,乃至認知。
比如,很多強勢的管理者在給下屬布置任務時,會強烈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但凡有一點偏差,就會不停地打壓下屬。
之所以存在這種狀況,有時候并非因為他的方法是最有效的,而是有些管理者為了維護自己認知的神圣不可侵犯,寧愿犧牲掉下屬的主觀能動性。
其次,一旦我們擁有了某樣東西(比如認知),我們便會花極大的成本去維護這樣東西,即便從客觀上講是不科學的。
比如,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的開車技術比一般人專業,這導致盡管我們都知道酒后駕車很危險,可現實中仍有很多人認為,自己喝了酒開車技術仍然沒有問題。
所以,無論是聰明的人還是笨蛋,但凡我們已經掌握了一些基礎的知識和經驗,就會在這個前提上遵循已有的行為模式去行動。
因此我們才常說:一個人最難改變的,就是過往的經驗和認知。
02
如何像高手一樣切換到“傻瓜模式”?
在張小龍看來,一個合格的產品經理,就是要能隨時切換成“傻瓜模式”。
在一次分享中,他曾經說道:
“喬布斯之所以厲害,在于他能1秒鐘變傻瓜。馬化騰需要1分鐘,而我差不多需要5~10分鐘的醞釀。”
這句話聽起來有些玄乎,不如說一個我自己的體會。
之前我在網上看到一句話:“永遠不要和認證層次不同的人爭辯”。然而,今天我所要討論的話題恰恰相反:假定對方與你認知水平不同,究竟我們該如何有效溝通?
好比一直以來,我認為語言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同樣一個詞或句子,不同的人對其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上學的時候,有個英語老師幫我們記單詞,他是這樣描述的:
A給了B一個餅干,沒有任何索取,這叫“giving,給予”;
A給了B一個餅干,還換回了一個香蕉,這叫“trading,交易”;
A給了B一個餅干,換回一個金幣,因為A知道一塊金幣能換一個香蕉,這就叫“market,市場”。
你看,這個老師的比喻是不是連3歲小孩都能聽懂?
可問題是,現實當中我們很多人極容易陷入一種“內行視角”,或者叫“專家視角”。我們往往會假設很多事情別人是已知的,而根本不在乎對方是否真的知道。
比如,我在前面提到了兩個行為經濟學詞匯:沉沒成本、稟賦效應。
按道理說,凡是常看我文章的人對這兩個詞應該并不陌生,為什么我還要大費周折的啰嗦一大堆解釋、舉一大堆的例子呢?
套用喬布斯的格言來回答,“stay hungry,stay foolish”。在我看來,這句話并非是他一味地自謙,還是他贏得用戶時的一種行為準則。
言外之意,stay foolish(保持愚蠢)不是讓自己真的變“傻”,而是要求自己在做產品時變得和用戶一樣“傻”。
當然,這里的“傻”并非是指愚昧,而是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外行,一個沒有任何相關背景經驗和知識的小白來看待。
又如有一年春節晚會,其中有個小品《鐘點工》,宋丹丹問趙本山:如何把大象裝進冰箱?
如果你是工程師,可能會從冰箱上做文章;如果你研究生物學,也許會從解剖大象上入手;如果你從事的是藝術工作,可能這壓根兒就不算個問題…
然而,如果你只是個毫無“知識包袱”的小白,也許你也能做出和宋丹丹一樣的回答:
把大象裝進冰箱總共需要3步——第一步把冰箱門打開,第二步把大象放進去,第三步把冰箱門帶上。
換個角度說,“less is more”作為一種溝通原則,是很多成功者所倡導的一種商業哲學。
之前我花了很長時間去理解什么是“用戶思維”,最后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永遠不要覺得你比別人聰明!
好比前陣子有個朋友跟我說他開了一家科技感很強的餐廳,我問他“所以呢”?于是他給我羅列了一堆的名詞,什么3D裸眼、虛擬現實、沉浸式體驗、分子料理等等…
說實話,聽完這些華麗麗的詞后我仍毫無感受,唯獨只有“沉浸式體驗”,讓我聯想起了有一年在紐約觀看的一部叫做“Sleep no more”的沉浸式戲劇。
這部劇之所以讓我記憶尤深,是因為它極大滿足了你的“窺探欲”。
不同于以往戲劇設計中的“上帝視角”,作為一名觀眾,從你踏進現場的那一刻,便化身為一個自我設定的角色,你可以跟著不同的演員角色在現場四處亂竄,直到拼湊出完整的故事情節。
話說回來,當我聯想到這里的時候,感覺還是有點不對勁。
因為過去的那段記憶,完全是站在我的“內部視角”一種非常個人化的體驗。試問一個沒有看過類似“sleep no more”這種劇的人,會聯想到什么是沉浸式體驗嗎?
想到這兒,我有可以肯定,就是凡是愿意消費朋友餐廳的人群,多半都是獵奇心比較重的人,并且本質上偏愛炫耀(并非貶義),所以他們很可能都擁有過觀看戲劇的體驗。
所以我建議他將產品與用戶大腦中已存在的記憶相關聯,聚焦定位在“劇院式餐廳”。
有句話說,所謂的創新,就是像白癡一樣思考(需求),然后再像專家一樣實現它。
真正的高手從不在意自己做了什么,而是會去考慮對方真正需要什么,也就是我們每個人背后的人性。
記得有一次記者采訪喬布斯,問:“你們推出新產品的背后,是做了很多用戶調研嗎?”
喬布斯回答:“我們不會過度調研,也不盲從統計數據,但我們知道用戶心里需要什么樣的東西。這個知道并非是你去問一萬個用戶,而是你對人心的洞察,或者人在內心里的一些渴望的洞察,那你就會知道了。”
為什么許多成功者寧愿相信“非理性”的人性,也不愿意相信“理性”的數據呢?
答案在于,數據的信息是有限的,而人性的可能是無限的。
舉個例子。曾經有一幫分析專家,為了了解飛機哪個部分最容易被擊中,就到飛機修理廠去做統計。
后來,他們發現飛機身上的故障主要出在了機翼的部位,因為那里彈孔最多。于是得出一個結論:把所有飛機的機翼部分加強,做得更加不容易被擊傷。
正在這時,旁邊突然跳出一個新人,說這可能不對!因為被擊中其它部位的飛機,很可能早就被炸成碎片了,哪有可能被送到修理廠…所以,你們光統計修理廠的飛機是毫無意義的。
由此見得,很多人在做數據分析的時候,往往會忽略一個更大的事實:我們往往是在已知的信息里做決策,在有限的規律中找結論。
然而,在我看來,真正的理性,其本質上是反直覺思考。
正所謂“嘴上說不要,但身體很誠實”。所以營銷人也常常會說,你永遠不要去發明事實,而是要盡力地去發現事實。
而事實,也并非是你站在“內部視角”直覺上認為的,而是通過不斷地洞察、摸索,從而挖掘出別人大腦中已存在的認知。
就如我前面所提到的:永遠不要覺得你比別人聰明!
03
結語
記得之前有人問我說:“為什么很多生意上很成功的人,文化層次普遍不高?”
針對這個問題,我想引用之前網上廣泛流傳的一張圖,即一個人認知的四種狀態:
關于這張圖網上有很多解讀,這里我只想補充一點:
真正的傻瓜“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頂尖的高手“不知道自己知道”,這兩者之間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實際上,卻是很多人要花一輩子修煉的。
如果細心觀察你會發現,那些“文化層次不高但很會賺錢的人”,他們并非真的認知水平不如你高,而是他們更善于本能地站在人性的角度去思考,更甚者,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做到了這點。
所以,文化層次的高低,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財富大小。
換言之,真正決定一個人成敗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是否能掌握一種“外部視角”,隨時讓自己瞬間變“傻”。
若要做到這點,在我看來,起碼要遵循以下三條:
1. 打破直覺,不要被自己的“已知”裹挾;
2. 洞察人性,發現事實背后的人性心理;
3. 遵循簡單,沒人愿意花功夫理解你。
內容來源:墨多先生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京東基地計劃讓農民不只是種地人也是市場合伙人..
重磅!"十五五"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指南:5大..
【預制菜】一文了解“什么是預制菜”..
【成員單位納新】歡迎加入數農俱樂部,邀請老板&..
家庭農場:中國農業正確的發展出路..
深度分析|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及方向..
【考證】農業經理人技能證(第21期)10月7月報名..
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的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模式..
四種模式十個案例,帶你了解生態農場..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預制菜】從5000億到7000億:中國預制菜產業的..
探索農業賦能新路徑!極飛科技積極推動“數智果..
【智慧農業】農業元宇宙關鍵技術
政策大趨勢!智慧農業5大加速器
【農場模式】農旅融合盤活小型農場的創新路徑..
一顆大?入選《全國果業品牌建設 10 周年經典案..
【農資行業】農資“零售”店,如何做大做強?告..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有機肥行業】2025 年有機肥補貼政策在國家和地..
鄉村振興下村集體經濟不得不了解的12種模式..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