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磅|順豐26載:用物流賦能農業產業鏈
作者:老貓
今天是建軍節,向中國軍人致敬!
更向在三農領域創業者的退伍軍人致敬!
堅韌、不服輸、不放棄的精神成為三流領域創業的清流....
下面,農業君(搜索公眾號:農業行業觀察)結合相關媒體報道梳理出17位退伍軍人在三農領域創業案例,并且學習他們創業的思維。
吳波:做玫瑰產業鏈
2003年,吳波從部隊退伍后,從事了7年的醫藥銷售工作,收入頗豐,但他總覺得一個人富了不光榮。
2013年先發展特色農業!經過一番努力,2014年3月,他在南村鄉建起了一個1000畝的農業示范基地。
吳波采用分級管理思維把基地分為水果采摘觀光休閑示范區、經濟作物種植區和玫瑰種植區,農作物有20余個品種。
同時,吳波又籌資新建玫瑰花茶生產線,并將玫瑰花產業鏈條延伸,形成了玫瑰花茶、玫瑰精油、玫瑰醬等多個品種的研發生產,吸引了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參與。
袁崇漢、袁彬譯:發展茶園+生態模式
2008年,袁崇漢、袁彬譯等5名退伍軍人,搶抓貴州思南縣委、政府發展生態茶產業的機遇,注冊資金1000萬元,成立了貴州省思南縣鼎盛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袁崇漢、袁彬譯們的公司實施“黨支部+退伍軍人+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民”的扶貧攻堅模式。他們建立茶青市場1個、茶葉加工廠1個、建設茶園4000多畝,創建了“退伍軍人創業示范基地”。
同事,采取以短養長、多種經營的方式,彌補茶園投產前的收入短板,建立了生態養殖場,養雞1.5萬多只、山羊100多只、鵝500多羽。
同事,袁崇漢、袁彬譯們還業幫扶退伍軍人創建了思南戰友荒山綠化農機專業合作社、思南柄嘉種養農業專業合作社、馬河貢茶茶廠等10多個農業企業。
梁小文:專注精準農業
2002年,退伍軍人梁小文創立江西天人集團,專門研發生產生物農藥。7年后,天人集團成為全國農藥百強、農藥殺蟲劑50強。梁小文成了“微生物農藥大王”。
面對微生物農業市場認知度低的窘況,梁小文另辟蹊徑,從單純賣產品,轉為提供一套微生物技術解決方案,提高了整體競爭力。他突破化學對手重圍的秘訣之一是微生物農藥施藥方式革命——通航噴灑。既環境友好又能增強藥效,完勝對手。他越做越大,從用無人機到用直升機,從租飛機到買飛機,愣是一口氣介入到一個新產業——通用航空。
2014年,梁小文旗下公司天祥通航頂著“中國農業第一飛”的帽子,拿到了所有證件,破繭而出。
同時,梁小文借助互聯網技術開拓精準農業,再利用飛防等先進的技術手段,精準施藥和施肥服務更多農戶。
張恩揚:不怕失敗,永不服輸
出生于1974的張恩揚是一名退伍軍人,服役期間他榮獲嘉獎三次、紅旗手駕駛員兩次。
1994年,年僅20歲的張恩揚血氣方剛,復員后回到家鄉,就迫不及待要大干一番事業。經多次考察后,他召集了村里17個人商量一起籌資辦植物油加工。可才運營半年,因清理植物油技術和后續資金問題而停產。
初次創業的失敗,張恩揚明白創業僅有滿腔熱情是不夠的,還要積累經驗,于是他決定先就業再創業。
1997年,張恩揚卻再次回鄉創業,他創辦了臨漳縣第一家勞務輸出中心,三年間累計為解決畢業生就業3000余人,并收到政府嘉獎。
由于民兵基地改制,張恩揚又一次踏上創業之路。直到2012年,張恩揚通過置換村民內部土地,建起了村辦企業——河北天籟肥業有限公司。
2016年,北京銀河系量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主動跟張恩揚合作量子農業技術開發,如今量子肥不僅讓當地群眾糧食增產了17%,還“走出”河北來到廣西,服務更多的甘蔗農戶和糖廠。
蔡立勇:用分塊而治做生態農業
38歲的蔡立勇是宣恩縣李家河鎮金陵寨村人,1999年入伍到西藏服役,2015年退伍回鄉。
2016年7月,蔡立勇在金陵寨村創辦宣恩縣恩航富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準備發展農業。但在流轉土地時,村民卻因循傳統觀點,不愿意將土地流轉。
這件事使蔡立勇認識到,改變家鄉面貌靠自己一個人肯定不行,必須得到村民的支持和擁護。在鎮、村干部的幫助下,蔡立勇挨家挨戶與父老鄉親交流發展家鄉的想法,鄉親們感動于他致力建設家鄉的初心,答應以每畝每年400元的租金租出土地,初期流轉土地1416畝,二期590畝。
蔡立勇認為,“既然是生態農業,就要走綠色、生態、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但田地由于荒廢多年,土地變得貧瘠,農作物難有收益,蔡立勇找來機械對土地進行深挖,添加牛糞、羊糞等農家肥和石灰進行土壤改良。并將田坎打通,分塊而治的田土在農業轉型中走上規模化經營新路子。
鄒學坤:打造當地最大種養合作社
鄒學坤,21歲就去部隊當兵,26歲復員進水泥廠,2000年11月18日,鄒學坤放棄好工作回家租賃荒山種果樹養雞。
2001年,鄒學坤租賃100畝荒種了1500余棵果苗。同樣,學習改變了鄒學坤,先書本學、向專家學。
4年彈指一揮,鄒學坤從事的種養業風生水起,果園里,果樹技繁葉茂,四季鮮果不斷;飼養的衡陽土雞,從300羽起步,一年一個臺階,到2004年年出欄衡陽土雞2萬羽。
經過反復調研和醞釀,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成立合作社,擴大生產經營。2005年3月,祁陽縣九峰種養專業合作社正式掛牌。除了要搞好自己的生產,還要幫助社員擬訂生產計劃、傳授種養技術、指導生產管理、搭建銷售渠道等。
同時,合作社集中從廠家釆購種苗、飼料、肥料、藥水等商品,再分批分次銷售給每一個社員,從而減少銷售中間環節,節約種養成本。
到2017年底,合作社共有社員9名,擁有油茶果樹面積500余畝,年產水果4萬公斤,養殖基地16個,年出欄衡陽土雞20萬羽,成為祁陽縣規模最大的衡陽土雞養殖合作社。
王明禮:炮火洗禮下的創業
1981年底,王明禮入伍,經歷過南疆戰事的炮火洗禮。遭遇截肢手術、鋼板植入手術、摘取彈片手術、植皮手術、食道穿孔修補手術..
1985年11月,懷揣四級殘疾軍人證,王明禮退伍返鄉。退伍返鄉后,王明禮被安置到思南縣總工會,為單位派送文件、通知和信件。
2000年,王明禮主動向單位請纓下鄉駐村,先后擔任過8個村的駐村干部。在當駐村干部期間,扶貧創收成為王明禮主要工作。王明禮曾挨家挨戶動員他們種植烤煙,免費育苗、親自示范,之后又帶領大家發展山羊養殖,建起特色養殖示范基地,鼓勵大家從外省引進咖啡豆試種,當年創收,次年擴大規模,成為全縣第一個咖啡種植基地。
2008年,該縣委縣政府鼓勵干部職工帶職帶薪領辦種養殖業,帶領群眾致富。王明禮第一批提出申請。
王明禮和6個退伍戰友一起,帶領愿意加入的村民,開荒修路,挖水窖蓄。經過30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近千畝荒山變成茶園、并通過產供銷一體化發展茶葉產業,幫助當地農民致富。
周青:做石蛙生意年入300萬
今年37歲的創業者:周青,陽河村農民。1996年初中畢業后應征入伍,在山東青島的三年軍營生活練就了他堅韌、頑強、樂觀向上的優良品質,使他快速成長,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99年退伍后,周青留在省城武漢打工,五年間,先后做過保安、搬運工、司機和餐飲等。
2013年,周青返鄉創業做養殖石蛙。但,由于缺乏養殖技術,從浙江購來種蛙,石蛙成活率不高,到2014年夏天,全部死亡,30多萬元打水漂。
于是,周青外出考察培訓,借助電視、書本潛心學習養殖技術,再次養殖石蛙并獲得成功。
2015年3月,周青注冊成立了“鶴峰縣硒泉石蛙養殖專業合作社”,以資金和土地入股的形式入社社員5名。
2017年,第一批商品蛙上市,市場供不應求,銷售額達到85萬元。按照市場價,預計今年年底可收益300萬元。
賈東亮:淘金種養+休閑農業
2005年,身兼空軍副團職軍官賈東亮復原回到廣東廣寧縣南街鎮黃盆村,準備到山區開荒種地。
賈東亮把10多萬元的復員老本全部押在了黃盆村6座山頭和山腳的一片洼地上。
但,賈東亮的創業路并非一帆風順。1999年底的一場罕見霜凍,將他種的熱帶水果、養的熱帶魚全部凍死,直接經濟損失達10多萬元,復員老本全打了水漂。但他選擇了堅持。
經過10多年努力,賈東亮創辦的八一生態農場從雜草叢生的黃泥坡變成了水果飄香、魚鴨歡唱、生豬滿圈的生態園。
相應國家一二產業融合,賈東亮轉變農場發展方式,積極轉型升級發展農家樂農業生態游,準備從單一種養業發展轉向與旅游觀光業發展相結合。
目前,賈東亮把200多畝荒山變成了一個產值超3000萬元的生態農場。
陳進:先給別人打工再創業
2000年底,陳進退伍回到太和鎮新屋老家,由于資金不足,陳進選擇先給別人打工再創業。
2010年,陳進返鄉創業注冊成立湖北梁湖豐盈生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致力成為一家集養殖業、種植業為一體的農業生態研究和循環經濟發展的農業科技型企業。
他在涂家垴鎮官田村杉樹胡灣,承包荒山荒地380余畝,種植綠化苗木、果樹。
2011年12月,他在苗木基地內,興建了一棟現代化樓房式豬舍,修建了沼氣池、化糞池、病死豬隔離無毒害化處理池,安裝了養豬自動化設備,發展生態養殖,讓資源得到充分利用。2012年,他又承包了太和鎮吳伯浩村荒山荒地860畝,種植有機油茶。
下一步,陳進將發展觀光休閑農業,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消費。
司濤:野菊花深加工生意
司濤,17歲當兵,1986年考入軍校,1995年從北京軍區轉業。
司濤喜歡品茶,夢想種茶。2012年的春天,一位植物學專家在司濤的茶館里飲茶閑聊,不經意間的一句話給司濤帶來了靈感——“青海這個地方有野菊花”。
2012年夏天,司濤和一位合作伙伴西行兩千多公里來到青海。經過一番考察,他們把試驗地選在了黃河岸邊化隆縣一個叫牙石尕鎮的地方。開始種植試驗后,他們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吃盡了苦頭。
在專家的指導下,司濤和他的團隊所做的這一項目發展迅速。他們發現,深加工才是提升菊花附加值的有效途徑,如今他們已經與高校合作,開發用于食物的菊花粉。
根據青海省的實際情況,司濤采取了訂單農業的方式:公司負責提供秧苗、種植、鋤草、澆灌、采摘的技術指導,收集之后在西寧市生物園區的加工基地烘培、包裝,種植戶在每畝地可以得到4000-5000元的收益。
司濤的產品獲得了國際專業的標準化認證,準備海西州進行試種,擴大規模。
文新和:點亮創意農業
文新:1984年從部隊退伍回到家鄉。
1998年,文新和利用跑運輸攢下的積蓄,引進海貍鼠在村里投資辦起了養殖場。但因為養殖技術不成熟、后續資金跟不上等原因,不到兩年文新和欠下50萬元的債務。養殖場被迫關閉,文新和也遠走他鄉,初次創業以失敗告終。
后來輾轉廣東、深圳等地,擺過地攤,進過屠宰場,過著漂泊的生活。
2014年,文新和決定東山再起,他帶著經過自己慎重考察的新項目——巴馬香豬回到了株洲縣三旺村。這一次,他不僅要開啟二次創業的新征程,還給自己的事業規劃了一個“打造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的宏偉藍圖。
文新和敢于嘗試,善于創新,除了規模飼養香豬,他還在株洲率先引入油用牡丹林下種植與觀賞牡丹套種,兩年多來,擴繁數量可觀。
到今年底,文新和還計劃將牡丹進行移栽,集中種植,做成精致觀光景點。
謝衡:干休閑采摘農業
2016年9月,謝衡從部隊退伍回到老家。
創業的念頭便一直在心里”蠢蠢欲動“。謝衡要務農,建立一個果蔬基地,發展休閑采摘農業。
謝衡覓得一塊200畝連片土地,他計劃在這200畝地種上十多種果樹苗,如春季結果的桑葚、反季節柑橘,夏季的桃李、秋季的八月瓜、獼猴桃,以及應季的蔬菜等。
謝衡表示,做休閑采摘農業,既要保證果蔬質量,也要保證品種多元化,更要保證常年掛果、采摘時間長。
在父親的幫助下,從流轉土地,挑選種苗,再到聘請村民,如今果蔬基地已初具規模
3年內可進豐產期。
梁香龍:抓住循環農業的金礦
梁香龍,是一名“70后”的退伍軍人。1997年退伍后,他干過裝卸工,當過售貨員,還在村里辦起了一個大型養豬場。
十余年時間,他硬是靠自己的努力闖出了一片天地,在村里蓋起了小洋樓,開上了小汽車,存款達數百萬元。
2011年,梁香龍投資100萬元在三泉鎮蘆家莊流轉了100畝土地,建起了30個蔬菜大棚和一個存欄300頭豬的養殖場,運用“豬+沼+菜”的循環經濟模式,生產綠色無公害蔬菜。
2014年,梁香龍又在蘆家莊村集中連片流轉了1000畝土地。一期工程占地400畝,投資1200萬元,建成120畝高標準日光溫室蔬菜大棚,現已全部投入生產,產生了良好的效益。二期工程占地600畝,投資1800萬元,建成190個蔬菜大棚,目前相繼投入生產。其附屬的養殖場,目前也達到了存欄1000頭豬的規模。
鐘宇洋:投資物流園服務8000萬人口
12年中,羅湖區退役軍人鐘宇洋經歷了群眾、軍人、退役軍人、創業者多重身份的轉變,而貫穿始終的是報效國家、服務社會的信念和對農業事業的熱愛。
在這一信念的支撐下,鐘宇洋放棄了轉業到深圳的安排,選擇回家鄉紫金從事農業生產,建立起100多畝集種養殖于一體的的農業創業基地。
如今,鐘宇洋不僅擁有每年盈利的創業基地,還是總投資4.06億元的綠然燈塔農產品物流園的籌劃者之一。據悉,物流園建成后,將保障200公里區域內8000萬人口的“菜籃子”供應,同時可為100多名退役軍人提供就業崗位。
楊磊:賣農資服務種植戶
1983年出生的楊磊,祖輩都是農民,2004年,退伍后的楊磊進入農資行業。
2014年,楊磊帶領團隊開起了自己的農資公司,開始銷售某個復合肥品牌,本著以服務帶動銷售的原則,圍繞柑橘、葡萄、水稻等作物展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以及新品種農藥肥料的銷售,以技術服務推動渠道,以渠道帶動農資銷售。
石峰:退伍軍人變身單品操盤者
2006年的冬天,一個80后男孩,他叫石峰退伍了。
石峰認為想做農業就必須要深入一線學習每一個環節。為了發掘優質農產品了解不同農產品的特性,跑遍了大半個中國,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戶學習。深入芒果、柚子、臍橙等農業種植、養殖基地,來到田間地頭第一線學習農業知識。
在4年的時間里,石峰搞懂了物流、電商、供應鏈等新知識,并參與了多個單品單獨或聯合操盤:不知火、火龍果、廣西芒果、奉節臍橙、陽澄湖大閘蟹等。其中2個月時間打造了奉節臍橙當地最完善的供應鏈體系,陽澄湖大閘蟹聯合操盤創下了近3000萬的銷售業績!
2017年3月,石峰一群志同道合成立“味道聯盟”就此誕生,聯盟成員有5家企業和3個微商團隊。成立聯盟的初心,是集合志同道合者,共同降低采購成本產,產品標準化,豐富產品線,解決流量等痛點,做到真實品控,實際就是解決了上游供應鏈與下游銷售端的問題。
以上17為退伍軍人創業案例只是百萬退伍軍人創業的一個縮影,農業未來可期,或許80%以上退伍軍人來自農村,做與農業相關的事情,成功概率會比較高。
當然,從以上案例來看,有5個細分行業成為退伍軍人熱衷的產業:
1)生態農業;2)一二三產業融合項目;3)特色農業;4)農產品深加工;5)農村電商。
為什么呢?原因有3個:
1)接受過新思維的熏陶,對新事物、新市場、新消費有著強大認知;
2)國家扶持政策的導向結果。在國家政策扶持下,這些項目創業至少不會虧的太慘;
3)變現、轉型更容易。以上5個產業變現或者轉型路子都比較廣。
但,任何創業都有風險,農業君建議退伍軍人朋友們應該做好單品,搭建好品質體系,再深挖需求。畢竟,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
農業行業觀察,預祝各位三農領域的退伍創業者節日快樂,當然農業行業觀察更會與創業者朋友們一同進步、共同提高。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京東基地計劃讓農民不只是種地人也是市場合伙人..
重磅!"十五五"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指南:5大..
【預制菜】一文了解“什么是預制菜”..
【成員單位納新】歡迎加入數農俱樂部,邀請老板&..
家庭農場:中國農業正確的發展出路..
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的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模式..
深度分析|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及方向..
【考證】農業經理人技能證(第21期)10月7月報名..
四種模式十個案例,帶你了解生態農場..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預制菜】從5000億到7000億:中國預制菜產業的..
探索農業賦能新路徑!極飛科技積極推動“數智果..
【智慧農業】農業元宇宙關鍵技術
政策大趨勢!智慧農業5大加速器
【農場模式】農旅融合盤活小型農場的創新路徑..
一顆大?入選《全國果業品牌建設 10 周年經典案..
【農資行業】農資“零售”店,如何做大做強?告..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有機肥行業】2025 年有機肥補貼政策在國家和地..
鄉村振興下村集體經濟不得不了解的12種模式..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