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創業會失敗,但農業投資6大領域成風口!你看到哪些機會
馬云曾經說:人走了,一定是2個方面出現問題。一是給得錢不夠;二是員工干得不爽。
那么,員工留下繼續,繼續與我們干得原因肯定有很多。比如:福利待遇好、看到希望、干得爽、與老板關系...
人才,我說是人才,而不是人。對于企業來說,尤其是農業企業來說:很關鍵。
人才是興業之本。在高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一個地方、一個城市、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表現為對人才的培育、擁有和運用能力。無論從宏觀角度,還是微觀角度來看,人才都是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力量源泉。誰擁有掌握了豐富的人才資源,誰就掌握了制勝的法寶,誰便可以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這幾年國家大力發展農業新型主體,尤其是扶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返鄉創業等等。
這則新聞出現在2006年:
國內某權威的專業人才招聘網站對“有多少畢業生愿意返鄉”這一話題展開了調查,共收到2037份問卷,結果顯示,高達62%的受訪者都表示希望畢業后能留在求學所在的大都市。
在最終回家鄉工作的人群中,僅有26.4%心情坦蕩。其余大部分的畢業生都或多或少地產生了挫敗感。基于這種情況,出現近70%的返鄉畢業生有重回大城市的打算。
雖然,現在也有很多新聞報道:大學生返鄉創業。但這里面也有很多無奈。
雞肋:農業最缺人才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有十多年海外發展經驗,已在越南、孟加拉等國建立50多家分公司、子公司。此次招聘會公司拿出1310個崗位,招聘食品生產、市場技術等專業的應屆畢業生。現在,公司發展面臨最大的難題就是農牧產業技術服務和銷售人才奇缺。
“像動物醫學、動物科學這種涉農專業,本來生源就少,招聘的農企又特別多,人才結構性短缺特別突出。”德青源公司招聘負責人覃浪洲說,隨著生態養殖產業發展,公司將從1500人擴張到上萬人,從養殖、防疫到飼料、機械維修,整個產業鏈都缺人才。
據農業部對外合作辦公室副主任李巖介紹,我國農業“走出去”發展勢頭良好,全國600家農業企業有規模以上的對外合作項目。企業越做越大,對實用型人才的需求總量很大。江蘇海企海外項目負責人張經理介紹,他們剛在坦桑尼亞建立農工貿產業園,需要公共管理人員和法務人員。當地有100公頃棉花種植和研究基地,需要農學育種和耕作人才。“我們第一年給出14萬元年薪,3年后可以給到20萬元年薪,但這樣的人才非常不好找。”
另外一點就是工資。很多農業企業的實習期間每月工資2000元左右,工作后本科生月均工資4000元,研究生月均工資超過6000元。即使農業企業開出的工資并不低,但不少大學生表示,城市仍是自己工作的首選。
國家農業人才計劃: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分組審議了關于農林科技創新工作情況的報告。
蘇曉云委員在審議中指出,現在農村要切實解決的問題,是“誰來種田、誰來養殖”的問題。他建議,對農場主、種養大戶、農技手、農民合作社的骨干、返鄉農民工等進行培訓,造就一支龐大的、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同時,培養一些現代農民、職業農民是對的,但實際在最基層一線種地的大多數農民還是50歲以上沒有太多科技知識的靠“老經驗”種地的農民,這就需要有相應推廣人員的指導。
國家定好基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農業部日前印發《“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數量要發展到2000萬人。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表示,“再過10到20年,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將是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依靠力量”。
“誰來種地”和“怎樣種地”是農業現代化的關鍵。習大大用“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九個字勾勒出新型職業農民的鮮明特征,具有重要的導向意義: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農業是一項技術活兒,農業也是一個可以賺錢的行當。
農業大佬企業:人才玩法驚人
人才不僅僅是農業現代化的關鍵。企業在人才上更是煞費苦心。下面,一起來看看你這這些大佬企業如何解決人才問題。
1、金正大:聯合辦學+培育合伙人
為系統提升集團的人才培養機制和促進行業的人才交流發展,金正大集團與和君集團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雙方將共同創立和君金正大商學院。
該商學院是業內第一家線上線下同步的實戰農業商學院。商學院將借助和君商學院的辦學模式,在系統地培養集團人才梯隊和儲備人才的同時,也將服務于行業,開放式地培養行業所需的經營管理人才和創業創新人才,促進行業人才的交流和青年人才的儲備,為行業打造良好的農業人才生態系統。
金正大將借助和君集團的商學模式為內部員工量身定制分層級、針對性、系統性的培訓培養體系,并將于2017年開始面向清華、北大、人大、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招收優秀畢業生及具有發展潛質的管理培訓生,每年每屆將錄取約300名具有博士、碩士和本科學歷的學員。
為了實現教學相長,和君金正大商學院同時還將設立創新孵化項目,未來將會從學員的創業創新計劃中發現和篩選對行業進步有推動的創新項目,給予資金和平臺的支持。
2、新希望:年輕+全球+產業化
我們發現,新希望從飼料主業的基礎上積極戰略轉型生豬養殖,不斷通過基地+終端的模式推進農業與食品兩條產業鏈整合,農牧食品巨頭的雛形已現。
新希望轉型在即,人才就成為其核心工作。
新希望的戰略升級首先面臨著人才升級。此次北大演講中,作為新希望集團代言人的劉暢非常明確地表達了新希望的“年輕化”人才觀和人才標準——年輕就是新希望,年輕就來新希望!
希望金融的CEO陳興垚表示,目前,希望金融組建了一只以80后、90后為主的復合型團隊,金融人才、技術精英與管理人員三者兼顧。
同時,為了適應新希望戰略發展。新希望需要三類人才做協同。第一,對客戶需求,對服務,對品質非常敏感的人;第二,供應鏈金融人才;第三,“互聯網+大數據”方面人才。
對適應全球業務,大陸希望集團總裁陳斌博士說:我們要繼續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此次全球百萬年薪招賢活動,是因為希望集團未來30年發展一定要靠人才。”
在人才培育上,新希望六和在北京隆重舉行產業學院啟動儀式。產業學院是在成功運營新希望六和商學院十六年,在養豬大學、養禽大學有序穩定運營基礎上,成立的系統培訓管理機構,堪稱農牧行業“沒有圍墻的大學”,將成為提升企業自身、客戶及其產業合作伙伴能力的系統培訓平臺。
4、溫氏:事業合伙人+溫氏學院
有人說溫氏成功取決于這三大秘訣:差異化競爭、創新與合伙人體制。
據了解,溫氏股份2015年11月通過換股吸收合并大華農的方式登陸創業板,主要業務為以緊密型“公司+農戶(或家庭農場)”為核心的“溫氏模式”下的肉豬和肉雞養殖業務,目前擁有5.86 萬戶合作養殖農戶(或家庭農場),其中養雞戶3.47 萬戶、養豬戶2.22 萬戶。
從溫氏模式來來看:雖然農戶和溫氏是一種合作關系,而不是一種企業管理式的關系,某種意義上不受公司直接管理,用現在的邏輯來分析的話,就是事業合伙人。溫氏提供平臺,農戶借助平臺進行創業和發展。而為這些農戶提供平臺服務的員工,溫氏也給予充分的福利,讓每個人都能在屬于自己的位置上得到應有甚至更多的福利。農戶和員工滿足了自己應該有的歸屬感,自會提高生產積極性。
在人才培育上,2015年溫氏學院成立暨揭牌儀式在廣東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溫氏集團”)原總部(簕竹)舉行。學院導師是社會上的優秀教師、溫氏集團中經驗豐富的高管,學生則是集團干部員工、與溫氏有合作的家庭農場主。
除了企業內部的干部員工之外,與溫氏有合作的家庭農場主也可以得到相應的培訓。溫氏學院希望通過培訓,讓家庭農場主成為懂技術、會管理的專業化新型農民,提高養殖生產水平,提升養殖效益。
在溫鵬程看來,組建溫氏學院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建立一個廣大干部的培訓學習和思想交流平臺,傳承溫氏企業文化,提高企業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尤其是通過有針對性地對各級干部進行培訓,培養和開發各級干部的領導能力,不斷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和效益,促進企業持續發展。
5、大北農:大創業+獎學金模式
2016年,大北農耗資24億落地“養豬大創業”。
大北農支持員工、經銷商“養豬大創業”,構造“公司+家庭農場”緊密型合作關系,構造大北農養殖服務生態圈。
學院派的邵根火對于學子有著根深蒂固的愛戀。在人才培育上,邵根火看上了農業類大學的學生。
其中以設立獎學金為主要形勢,比如,
安徽農業大學:
2015年9月中旬,大北農集團與安徽農業大學簽訂“人才戰略合作暨勵志助學金”協議,自2015年起,大北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出資45萬元在安徽農業大學設立“大北農勵志助學金”,分3年實施,每年15萬元,用以獎勵和資助安徽農業大學成績優異的家庭經濟困難本科生和研究生。
福建農林大學
自2015年其,大北農每年向福建農林大學捐贈100萬元,連續捐贈6年,總計600萬元,主要用于設立“大北農學者計劃基金”和“大北農勵志獎/助學金”,獎勵優秀學者、優秀學生和引進優秀科技人才。
東北農業大學:
從1995年開始,東北農業大學和大北農集團就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開展合作。此次戰略合作將提檔升級,雙方將在合作研發、成果轉化、科研平臺建設以及國家和國際重點項目申請等方面加強合作。其中,大北農集團向東北農業大學捐贈1200萬元,用于資助創新型人才培養、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學校涉農學科建設。
聊城大學:
大北農集團向聊城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人民幣9萬元,分3年捐款,每年3萬元,用以獎勵和資助農學院優秀研究生和本科生,每年資助15人,每生每年2000元。
中國農業大學:
2011年,創建大北農集團的邵根伙博士還個人捐贈巨款設立“中國農業大學大北農教育基金”,用于資助創新型人才培養、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以及重點支持動物科學、動物醫學、農學、生物技術等學科的發展和條件能力建設。
通過對這些企業的跟蹤研究,我認為好企業都有“三好”——好人、好產品、好管理。企業能做到“三好”,就能在經濟衰退時期,持續保持增長。
人力資源管理專家彭劍鋒:一個企業能不能持續增長發展,最終回歸到有沒有好的人才,包括好的企業家、好的領頭人、優秀的員工。
未來,農業企業或者公司競爭將會在產品的差異化、品牌的集中化、人才的規格化上展開較量。
相關文章
關注農業和互聯網,擅長品牌與營銷!
文章:61 篇
瀏覽:9822 次
京東基地計劃讓農民不只是種地人也是市場合伙人..
重磅!"十五五"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指南:5大..
【預制菜】一文了解“什么是預制菜”..
【成員單位納新】歡迎加入數農俱樂部,邀請老板&..
家庭農場:中國農業正確的發展出路..
深度分析|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及方向..
【考證】農業經理人技能證(第21期)10月7月報名..
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的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模式..
四種模式十個案例,帶你了解生態農場..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預制菜】從5000億到7000億:中國預制菜產業的..
探索農業賦能新路徑!極飛科技積極推動“數智果..
【智慧農業】農業元宇宙關鍵技術
政策大趨勢!智慧農業5大加速器
【農場模式】農旅融合盤活小型農場的創新路徑..
一顆大?入選《全國果業品牌建設 10 周年經典案..
【農資行業】農資“零售”店,如何做大做強?告..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有機肥行業】2025 年有機肥補貼政策在國家和地..
鄉村振興下村集體經濟不得不了解的12種模式..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